郑国玉,唐代虎
(1.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重庆400074;2.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
郑国玉1,唐代虎2
(1.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重庆400074;2.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
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变革,根据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可从五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利用电子邮件系统开展师生间的平等沟通;利用微博了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增加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及时了解特定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利用高校网络论坛灌输主流意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优良传统教育。
电子邮件;微博;即时通;BBS;虚拟现实
放眼当今世界,近些年来互联网使用的规模正在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日益扩大,全球正步入网络信息时代。据Miniwatts Marketing Group公布的《世界互联网使用情况和用户数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从2000年的3.6亿增至19.7亿,增幅达444.8%[1]。在中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其使用和普及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7 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34.3%[2]p13。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今人们的生活“不在网上,就是在网下;不在网下,就在去网上的路上。”[3]作为信息化和思想前沿阵地的高校,互联网的使用几乎遍及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自然也就成了最大的上网族群,不会上网的大学生已是凤毛麟角。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组织方式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身心健康等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传统的主要采取课堂讲课、听报告,在教室里将教育内容“自上而下”的“填鸭式”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落后了,因而也需要进行变革。我们认为,适应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主要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电子邮件,又称 Email,是产生最早、应用最广和最受欢迎的网络交往方式之一。电子邮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便、快捷、安全。通过电子邮件,主体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网络用户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等的同步交流,可以根据双方约定定时发送邮件,也可以根据主体的情况选择发送、阅读或回复邮件的时间和地点。而且,随着加密签名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安全性也不断提高。第二,邮件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在邮件的内容上,可以是具体的通知,可以是文件资料,也可以是对某问题的回答。在邮件的发送方式上,可以直接发送也可以转发,可以单发也可以群发。第三,价格低廉。相当一部分电子邮箱是免费使用的,用户在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时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这与传统邮件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第四,匿名性。电子邮件没有真实姓名和身份,便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系统的既有特点和技术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电子邮件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加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时空条件,而Email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沟通可以全天候全方位进行,大大提高了交流的速度和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图、要求和建议等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受教育者即大学生。收到电子邮件后,受教育者可以迅速做出反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反馈环节更加灵活和主动,而且,交流速度的提高也使得信息传递不容易失真,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更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电子邮件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说教来开展的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甚至影像资料等来传达自己的教育意图,在具体的操作中,邮件的样式可以“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增加亲和力和感染力,还可以群发,既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又增加了覆盖面。电子邮件价格低廉的特点,能够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地扭转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投入高收效低的局面。电子邮件匿名性的特点,更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沟通思想。由于网络的平等性,大学生通过撰写电子邮件,可以避免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而造成的紧张、戒备和尴尬情绪,双方都可以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这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困惑,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利用电子邮件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些高校的做法也许是值得借鉴的。例如,公开校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和著名专家、学者甚至所有任课教师的Email,鼓励遇到问题的大学生及时通过邮件与老师联系沟通。当然,收到邮件的任何人都要以负责的态度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吾爱吾师,吾爱吾师之道”的良好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另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体现在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方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增强吸引力。比如,将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信息放进为学生设立的公共邮箱,让学生能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增进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博,又叫博客,英文简称Blog,是互联网上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4]。通过微博,主体可以发布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自我反思心得、未来设想、心路历程等,还可以通过博文结识朋友,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由于主体可以在微博中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彰显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截至2010年12月,博客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 64.4%,用户规模达2.95亿人[2]p218。随着微博用户的普及,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继 Email、BBS、ICQ(IM)之后的第四大网络交往方式。
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成为了微博的热捧族,各高校也纷纷掀起了“读博”、“写博”、“评博”活动的高潮,充分发挥微博的作用与功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看来,微博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一可利用的途径。概括而言,利用微博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围绕四个方面展开:(1)利用微博的好友功能。很多网站的博客具有相互提醒博友动态以及博文更新情况的功能,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在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起博客好友关系,关注他们的博客更新,对他们上传的图片或文章等进行评论,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所需,关注他们的成长,提早发现问题并给以正确引导。(2)利用微博的留言和评论功能。这也是微博相比传统公告栏的又一优势所在。大多数微博都有匿名留言(有的留言还可以是“悄悄话”)和评论的功能,大学生既可以实名发表观点和想法,也可通过“悄悄话”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评论和留言,争取尽快回复他们的问题,对他们的评论要积极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3)利用微博的公告功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或通知等贴在校园的公告栏里,现在则可以把它们放在博客里。如果博客上有学生需要的信息,他们会主动点击以获取相关的信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博客最好是交替出现分享文章、个人心得体会和通知通告等,这样既可以达到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发布各种信息的目的,又可以达到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以获取他们的信任和依赖的目的。(4)利用微博的相册、音乐、播客等功能。微博能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关键在于相关信息在大学生中的点击率。图文并茂、配有精彩的动感画面并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点滴记录,比起纯粹说教式的博文显然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灵活地融贯于这样的形式之中,也许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时通讯是目前网络交往中最流行的一种形式,它能够通过文字、语音、视频、文件等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节约交流双方的经济成本与时间。目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多种多样,比较流行的有腾讯QQ、飞信、新浪 UC、百度 HI、Skype、Yahoo、MSN、G-Talk、飞鸽传书以及网络聊天室等。2011年 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年12月,我国即时通讯用户总数达到3.53亿人,比2009年增长 8025万,增幅达 29.5%[2]p38。
此外,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也是近年来即时通讯技术的重要成果。以手机短信为例,它以手机为媒介,以文本或者图片加文本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是目前国内手机用户消费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多数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用户非常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也产生了“拇指族”的代称[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运用即时通讯技术,充分发挥其有利的技术平台与技术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领域和空间。由于即时通讯的双方大多是相互之间有一定了解的主体,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个人化的交往形式和非正式化的教育方式,及时了解特定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提出问题,及时指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或鼓励、肯定与支持教师的工作,与教师畅谈感想与收获,还可以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和困惑发送给自己信任的教师,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并获得帮助。这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和实效性。
网络论坛是一个和网络技术有关的网上交流场所,一般指人们所熟知的BBS。高校BBS基于高校校园网运行,使用者一般仅限于高校的师生。BBS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后来逐步发展壮大为高校内部交流的电子平台。目前,高校BBS已经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后者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互动平台。综合来看,高校BBS的基本功能有学习交流、休闲娱乐、交友聊天、资源共享、提供资讯等。作为高校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BBS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充分发挥高校BBS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发挥高校BBS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具体措施。第一,建立健全高校BBS的规章制度。建立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高校BBS必然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但高校BBS的主体毕竟是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在校大学生而不是一般的社会公民,心理正在走向成熟的他们在这一阶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有可能利用校园BBS发表一些过激甚至完全错误的言论,因此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种错误行为,使高校BBS处于相对干净纯洁的环境之下。第二,用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思想抢占高校BBS的制高点。制度建设只是治标之法,要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扩大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思想在高校BBS中的比重,比如构建红色论坛等,这是使高校BBS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工具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高校BBS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第三,通过高校BBS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高校BBS与众多网络交流方式一样,交流双方由于网络的隐蔽性而变得地位平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沟通。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技巧。比如,对于一些过激的、情绪化的帖子要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价,若事实确实存在,应及时回复并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情绪化问题,应及时予以疏导;对反动、暴力、黄色等不良信息应迅速删除,并对传播者进行警告。第四,利用高校BBS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表现困惑、迷惘、压抑、抱怨的帖子随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高校BBS这块平台,开设心理援助、情感咨询等活动,多方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必要时应直接走到现实中进行专门的心理指导。
所谓虚拟现实,简称VR,是指“由计算机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者环境进行的模拟,而你可以与之进行交互并且在其中进行探索”[6]。也就是说,虚拟现实是指主体基于计算机系统,在由计算机创造的模仿外界环境的数据结构中操纵符号化的自我,并使自我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环境,具有仿真性、交互性、人工性等特征,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仿真建模、遥控机器人、娱乐和艺术、教育与培训等领域都可应用这一技术。
目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是网络游戏领域。自电脑游戏产生以来,从最初的文字 MUD游戏,到二维游戏和三维游戏,一直都在朝着虚拟现实的方向发展,游戏的逼真度不断提升和加强,使得很多网络游戏的玩家无法区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频频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游戏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深深毒害了青年大学生中网络游戏爱好者的思想,有时甚至严重影响到其学业和日常生活。因此,在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尽力规范负载其上的内容,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模拟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情境和艰难岁月,再现战争时代的场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和自立自强的优良传统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和艰苦奋斗精神。虚拟现实技术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囿于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限制,这一技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预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客观实际条件的不断改善与成熟,其必然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有作为。
总之,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疑是随着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种种冲击和困难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从而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World Internet Users and Population Stats[EB/OL].Internet World Stats,2011-02-0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3]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4]百度百科[Z].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
[5]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20-221.
[6]杨富斌.信息化认识系统导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66.
[责任编辑:冯 霞]
Reform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Modelof Colleges in the Era of Network
ZHENG Guo-yu1,TANG Dai-hu2
(1.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Dept.,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2.Institute for Studies of Taoism&Religious Cultur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mode needs to be reformed in the era of network.The reform can begin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to use e-mail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eq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o use micro-blog to know college students'puzzles in studying and life and increase attrac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s;to use of promp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follow specific students'ideological state and pertinently give them some advice;to use network foru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still the mainstream idea into students'minds;to us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for good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spirit.
e-mail;micro-blog;instant communication;BBS;virtual reality
G643.1
A
2095-106X(2012)02-0054-04
2012-04-28
郑国玉(1974-),女,四川泸州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是教育哲学;唐代虎(1972-),男,四川德阳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