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崇丙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哲学经济学
能力与名利和社会
邱崇丙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人有能力追求财富和荣誉,是好事,并非坏事。但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名利之欲膨胀,违背道德,触犯法律,就将有害于社会。仗义疏财,是大智慧;见利忘义,是无耻之徒。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有勇气回报社会,国家也要表彰他们的善举,把财富转化为荣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和谐的社会。
能力;财富;荣誉;道德;法律;异化;转化;和谐;小康
人的体力来自生理的成长,智力来自知识经验的积累。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能力是通过教育(德育、智育、体育)来完成的。而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又是与人的需求欲望相联系的。
首先是“生存”的欲望,要生存就要有饭吃有衣穿,就要有能力生产和获得物质财富,就要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这偏重于物质方面。其次是“发展”的欲望,发展就是要生活得更好一些,争强好胜,帮助他人,提高道德和荣誉水平。这偏重于精神方面。人的能力的发挥,目的就是要获得物质财富和提高品德荣誉。获得物质财富,可以概括为利欲,提高道德荣誉,可以概括为名欲,合起来就是追求名利。
利欲和名欲驱使人去提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利欲和名欲就成了人性的原动力。从客观方面来说,利益和荣誉对人有吸引力、驱动力;从主观方面来说,人需要利益和名誉,利以养生,名以荣身。名利对人有好处,能够美化人生,成了人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人性的原动力就是追求名利”,这话听起来很刺耳。这在提倡无私奉献的时候,是要遭到批判的,被认为是“名利思想”,也就是自私自利。这是因为国家和集体的名利,显得崇高,个人的名利显得渺小,因而要求放弃小的名利,而成全大的名利。所谓无私奉献,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个人利益,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得到表彰而获得荣誉,物质转化为精神,利转化为名。
人们在实际交往中,往往讳言名利,因为名利二字带有贬义(这后文再谈)。实际情况是:人明显地分成三六九等,物质利益和地位荣誉差别十分明显。有的人嘴上不谈名利,显得清高,或者要别人不计名利,而自己却决不放弃名利,一旦触动个人利益,立刻就会翻脸,所谓“提起钱,便无缘”,斤斤计较,一点不能吃亏。古语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其实争名不限于政府机关,争利也不限于市场,到处都在争名争利。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比赛、竞赛,都是比赛能力。如:工作成绩评比、职业技能竞赛、歌唱比赛、选美竞赛、各种评奖活动以及政治竞选,等等,其实都是在争名争利。特别是体育运动会,冠军的争夺何等激烈,这不是争名争利是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是一句哲学的语言,智慧的语言,不争名次,而赢得友谊,舍小取大,小不争而大赢。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主张不讲利益,光讲仁义(道德荣誉)。他的实际用意是说:有了仁义,也就有了利益。这也是一句智慧的语言。利转化为名,名又转化为利。
管子说得干脆:“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首先要得到物质利益,有衣有食,能够活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被道德荣誉所驱动,追求优秀和高尚。这两种力,其实是分不开的,得利就可能有名,有名也就可能得利。在这种情况下,名利的驱动力是合力,它引导人性趋向完美:人既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有高尚的精神情操,这就是美的境界,也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见,名利是好事。
利欲偏重于物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首先需要生存。用自己的本领,获得财富、利益,这是生存所必需的。许多下岗职工,重新创业,发财致富,这是一种成功,一种骄傲,一种美。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的称号,就是其价值的体现。俗话说,人敬富的,狗咬破的。富足被人仰慕,贫穷可能让人怜悯,不会被人尊敬。远古打猎的能手,获得很多的猎物,让众人分享,受到人们称赞,他就是英雄。当代人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福布斯》杂志也称之为“财富英雄”。
名欲偏重于精神,人能够创造巨大的业绩,出人头地,显得体面高尚,才会有地位荣誉,这是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社会影响、社会心理,这是道德的积淀和升华。
婴儿赤身裸体,来到世界上,都知道要吸奶,这是生存的本能,靠父母的亲情喂养呵护,得以成长。这种亲情被诗人衷心地赞美,这难道不是无私伟大的爱吗?父母爱护子女,因为在子女身上寄托着他们希望,最起码的说法,就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子女敬仰父母,因为要依靠父母的培养。但到了老年,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儿女眼里一根刺。”甚至为了财产、赡养等问题,父母子女对簿公堂的。这就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力量来维持了。并且父母子女之间,也有互相遗弃的,或成为仇人的,甚至相残流血的。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和恨的缘故是什么?是利益,是荣誉。人类的这种亲情,在其它高等动物中也存在,所谓舐犊情深。这里面有一种利欲的动力,那就是生命的繁衍。动物也许只有利欲,但对于人性来说,就不仅是希望传宗接代,还可能有望子成龙,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为国争光的用意。利益和荣誉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既有利欲,又有名欲。青年求学,考入名校,进入先锋的专业,获得学位,有令人羡慕的职业、丰厚的薪金,能对家庭、社会、国家作出贡献,这里也是利欲和名欲在起作用。这时候,利欲和名欲形成合力。奥运会的冠军获得者,在登台领奖的时候,无不万分激动,甚至涕泪横流,披着国旗绕场一圈,名利双收,人的价值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用自己的能力,获得名利,名利双收,是好事,不是坏事。但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名利也可能异化。
能力有高有低,作用范围有大有小。或为个人,或为家庭,或为团体,或为部门,或为地区,或为国家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着利欲和名欲,存在着利益和名誉的驱动力。他们无不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名誉,而英勇奋斗。
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誉而英勇奋斗,是崇高的利欲和名欲,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为个人的名利而孜孜以求,比较起来显得渺小,但也不应该否定,只要它仍然是利益和名誉的合力,没有侵犯他人,没有损害名誉,没有丧失道德,没有违反法律,就仍然有益于社会。
人们谈起名利,常常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理直气壮地宣布,他的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世界上的任何谈判,都是利益的分配。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不惜诉诸武力。这一国际现象表明,利欲不仅是基础,而且利欲大于名欲。俗话说,无利不早起。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到底,利益是根本。这时候,利欲和名欲可能是合力,也可能不再是合力,利欲可能否定了名欲,做出不名誉的事情。这就要看利欲是在保卫自己还是侵犯他人,是否越出了道德的范围。
金钱、利益很重要,但利欲不能膨胀,不能不要名誉,利欲不能否定名欲。贫穷而高尚,也值得肯定,因为利欲还没有破坏名誉,高尚将会防止他陷入不义,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富足而公正,也不会受到谴责,因为利欲没有毁掉名誉,公正可以防止他利欲膨胀,而成为慈善家。这里有一条安全底线,就是道德和法律。在追求名利的时候,不要丧失道德和触犯法律:这是个体的安全底线,也是社会的安全底线。
“名利”一词通常是贬义词,名利场,名利之徒,名缰利锁,这些词语都带有贬义。因为人人都在追求名利,就会发生碰撞、矛盾、斗争,容易陷入误区。所以人们说它是身外之物,要看破这一点。
我们知道,领袖人物都具有一种素质,就是“仗义疏财”,也就是为了荣誉,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这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反过来,如果为了利益,不顾名誉,那就是“见利忘义”,是要遭到耻笑的。人需要物质利益,还需要精神高尚。只有前者,与动物无异,有了后者,才称得上是人。
利欲和名欲有可能异化,相互背道而驰,因利而毁名,假名而图利,或者名利之欲两者同时膨胀,于是能力所起的作用就会越出安全的底线,冲破极限,有害于社会。
利欲的合理发展,可以变为富足,利欲的膨胀,则可能导致犯罪,使名誉扫地。有的人产生了贪欲,盗窃、诈骗别人的财富,或者用各种名义和理论,霸占别人的土地资源,把别人的东西攫为己有。他们厚颜无耻,道德沦丧,只顾追求利益,毁掉了名誉。这种利欲的膨胀,必然引起抵制和反抗,引起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制裁,甚至发生流血冲突,名誉也将扫地以尽。个人如此,地区和国家也莫不如此。强盗入狱,贪官落马被绳之以法,侵略者终于灭亡,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名欲的正常发展,为集体为国家谋福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可能出现英雄、圣人。名欲膨胀,也会异化,同样使人堕落或犯罪,使名利俱丧。如高官以势压人,有恃无恐,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身试法。有些高官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不但被判处死刑,还没收其全部财产。东北有位小业主,作过一些捐献,自以为在地方上有了一点名誉地位,竟敢故意开车撞人致死,结果自己也被判死刑。学生高考舞弊,公务员考试舞弊,教授甚至院士抄袭他人论文,一旦暴露,则名利尽丧。
利欲和名欲也可能同时膨胀,那就更糟。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福建学生,名利之欲膨胀,开枪射杀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物我双亡,令人唏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因为利欲膨胀,突破了安全底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限度的,利益和名誉也不例外。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利欲名欲的无限膨胀,越出安全底线,则物极必反矣。
《论语》中的阳虎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他认为:要想成为富人,就成不了仁人;要想成为仁人,就成不了富人。这话说得很深刻,有太多的事例可以证实。看来,利欲和名欲并不总是平行的,在实际行动中往往背道而驰。为了财富而不讲道德,凭借权势名望而贪腐索贿,各媒体不断爆出,我们也并不感到意外。
这句话应该这样解读。为富不仁:求利而丧失道德,最后是名利双亡,值得警戒;为仁不富:为了道德荣誉,要舍得散财。仗义疏财,是大智慧。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回报社会,把利欲转化为名欲,把财富升华为道德荣誉。
人的能力不一样,客观主观条件不同,对利益名誉的追求,也就会有差异,社会必然会出现贫富之别,贵贱之分。有高官厚禄,有百万富翁,有中产阶级,有弱势群体,也会有不幸的人群。这时候需要对社会利益加以调控。所谓调控,就是政府和人民运用权力,以国家最高利益和荣誉为准则,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和继续扩大。保持适当的差距,可以激励人们发挥能力,创造财富,向荣誉看齐;而差距太大,利欲和名欲就会异化而突破安全底线,产生嫉妒和仇恨,社会秩序就将受到冲击、破坏,引起危机。利欲膨胀和异化,小则偷盗抢劫,敲诈勒索,大则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名欲膨胀和异化,小则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大则称王称霸,无法无天,不顾百姓死活。而这两种欲望还可能同时膨胀,后果就更为严重。不仅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需要调控,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财富,也需要调控。国富民穷,必然产生贪官和盗贼;国穷民富,政权就会受制于豪强:都需要引起警惕。
历史上出现过侠客的“劫富济贫”,那是民间自发的暴力调控。历代的农民起义,则是流血的彻底的调控。现代社会用道德法律来调控,还可以用名利转化来调控。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在有两种情况:一方面,富者要贫者白白干活,拖欠甚至拒付工资;另一方面,贫者要向富者送礼,向他们提供“资助”,井里打水往河里倒。这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是人之道违反了天之道。如果能够鼓励“损有余而补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制定有关法律,让仗义疏财转化为荣誉,法制辅以德治,将会更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经济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倾向,人们一切向钱看。官商勾结,以权谋私,贪污索贿,偷税漏税,敲诈欺骗,层出不穷。经济犯罪,接连不断。报纸上宣扬“商场如战场”,这句话还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利欲名欲正在膨胀,势将破坏正在形成的社会和谐。
近几年,随着富豪榜的出现,中国财富的“集中度”也逐渐曝光。政协委员蔡继明说:“我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我国消费的不足,甚至产生了畸形的消费。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奢侈品最大的市场。”一方面消费不足,一方面挥霍浪费,这是收入差距太大造成的。美国人的收入,比我们高得多,而贫富差距低于我们,值得借鉴。
善于获得,是聪明;善于放弃,是智慧。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积累了三千亿美元的财富,他决定捐出其中的一千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和基金,这是大智慧。中国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十年间向慈善事业捐献4.75亿元。汶川发生地震,他将一批重型机械车队开进灾区,亲自到四川地震灾区去送钱送物,这也是大智慧,当即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赞扬。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12月5日,获得2008年度中华慈善事业特别贡献奖。还有许多普通百姓乐善助人事迹,都是大智慧。
但这种智慧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有一些企业家发了财,钱放在国内还不放心,千方百计转到国外去,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经过他们的手,白白把财富送给了外国骗子。他们辜负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还害了自己。有了巨大的财富,怎么办?全部留给儿孙吗?那他们就会不思进取,变成挥霍财富的寄生虫,陷入“富不过三代”的怪圈。我想,除了继续积极投资,扩大再生产,应该是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这才是大智慧。
人能不能有大智慧,是自觉的,不可强迫,但是可以鼓励,最好是明文规定的鼓励。我们要依靠法律道德的调控,就要有对于“大智慧”的表彰。需要法律的干预,道德的教育,媒体的引导;需要有严肃有力的反贪腐措施;需要有健全的慈善事业,相应的社会救济,以及各类应急计划。还需要有法定的全面的表彰机制,把捐献的财物转化为高尚的荣誉。例如,全国人大可以考虑立法,凡为国家建设、文化教育事业,或为特殊灾难而捐献者,不仅发给荣誉证书,在他们日后遇到意外的不幸和灾难时,还可以得到国家法律和经济的援助。这是更高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说,这一目的已经达到。我们已经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还有待于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所共享,国家才算是真正的富足,人民的精神素质才会相应地提高和完善,才能尽快地进入全面的小康社会。
[1] 焦循.诸子集成·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 戴望.诸子集成·管子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刘宝楠.诸子集成·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 王弼.诸子集成·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Fame and Wealth, Ability and Society
QIU Chong-b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It is good that people have the ability to pursue wealth and fame. But good thing can reverse to bad thing. It will do harm to the society if people’s desire to fame and wealth constantly expands with restriction which will violate morality and the law. It is wise to be generous in aiding the needy people, while it is notorious to forget honor at the prospect of profits. The people who became wealthy first should have to courage to repay 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should commend their good deeds. To transform wealth to honor, on the road to common prosperity and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common goal for all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bility; wealth; honor; morals; law; alienation; transform; harmony; comparatively well-off
C91
A
1009-9115(2012)04-0061-04
2011-03-31
邱崇丙(1932-),男,江苏淮安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