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萼
(湖州市图书馆,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资源、电子资源以不可预测的速度飞速增长。除各种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外,传统的纸质文献也越来越多地被数字化。根据美国信息标准组织NISO制定的标准ANSI/NISOZ39.7-2004中定义,电子书(eBook)是指“有授权的电子文档,一般来说内容可以被检索,并且它可以被视作与印刷图书很相似。很多情况下,对电子书的利用依赖于专门的设备,或者是专门的阅读器及阅读软件”。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l0月10日发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在《意见》中,将电子书定义为“预装或下载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两个组织给出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侧重指资源载体形式,而后者偏重的是载体与使用设备或软件的合体即电子书阅读器。
美国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兰卡斯特早在1978年就曾指出:“我们正在迅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无纸的交流系统。”虽然其预言并未完全实现,但是人类正在加快步入无纸化的阅读时代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发展成熟,产品的普及化,加速了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当前的移动终端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计算机类。计算机是最早的电子书终端设备,最初的电子资源都是通过PC机使用的,但是由于自身体积较大,网络环境的限制等,必须在固定环境中才能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小,更得益于无线网络的覆盖,计算机也是可移动的。2010年4月,苹果公司推出ipad手持平板电脑,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其中iBook移动图书馆功能对电子阅读器市场造成了冲击。
②集电子书资源和显示阅读功能于一体的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阅读器主要是指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的以模拟书的形态与阅读方式为特征的电子器件,它具有似纸的阅读效果和多元化的阅读功能。[1]这种设备有自己的独立资源库,用户购买了设备后就可以阅读、下载其资源库中的文献。此种阅读器通常采用电子墨水、电子纸技术,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使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最大程度上接近于实体纸质文献。2007年11月亚马逊公司Kindle电子阅读器的问世,对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电子阅读器发展步入成熟。据国外调研公司In—Stat预计,2014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销量有望从2010年的1200万部增至3500万部。[2]目前市场上已有数十种电子书阅读器,国内主流电子书阅读器有:汉王 N618、OnyxBookM90、OPPOEnjoy、易博士 M218C+、翰林V3+等等。
③手机类。手机已超越了传统的通讯功能,各种智能手机、3G手机的问世拓展了手机的功能,使其越来越接近于微型电脑。只要具备一定量的存储空间,支持Java程序的应用,手机就可以成为电子书阅读器,当然由于各类型手机支持的格式不一样,需要通过程序进行格式的转换;同时由于各类型手机电子屏的不同,显示效果、功能也不尽相同。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4受到年轻人的热捧,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
④带有电子书阅读功能的MP4、MP5。相较于电脑、手机,这类设备功能相对单一。
设备说的是硬件,必须配备相应的软件才能发挥作用。电 子 书 的 主 要 格 式 有 PDF、TXT、RTF、EXE、CHM、UMD、PDG、JAR、PDB、BRM等等。不同的格式需要不同的工具软件,通常这类软件也被称为阅读器。常用的阅读器软件有:
①通用阅读器。Adobe Reader是最为常用的阅览器工具。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文件格式是电子发行文档的一种标准。Adobe Acrobat Reader是免费查看、阅读PDF文件的最佳工具。
②专有阅读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专用全文格式阅读器,支持中国学术期刊网CAJ、NH、KDH以及PDF格式文件的阅读。方正电子图书阅览器支持多种文件格式,主要用于阅读方正数字资源平台上的CEB/XEB格式资源,有翻页、加批注、加下划线、加书签、查找等功能,支持电子词典的屏幕取词功能。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器,适用于超星PDG格式图书,使用该软件可以阅读到国家图书馆的庞大书库。书生阅读器是专用于阅读、打印SEP格式书生电子出版物的阅读软件。书生公司电子出版物包括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
③手机电子书阅览器。该类阅读器是指在手机终端上使用的阅读器软件,种类繁多,通常是免费的。不仅是智能手机,非智能手机通过安装阅读器也可以阅读电子书。不同的阅读器支持格式不同,常用的手机阅读器有:百阅、熊猫看书、掌上书院、anyview等。
随着电子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体系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电子资源的利用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课题。如何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将馆藏资源推送到足不出户的用户手中?图书馆人在不断探索。
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图书馆人一直寻求通过技术变革服务。电子书阅读器的问世迎合了图书馆人对于数字资源的利用需求。自2007年起,国内外有众多图书馆都开展了电子书阅览器的借阅服务。
国外的电子书阅读器借阅服务略早于国内,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通过采购、基金会捐赠资助等方式获得。阅读器类型主要是Kindle、Sony。美国Sparta公共图书馆是最早开展该项服务的,Kindle一问世,便订购了两台,说明其对于新技术发展的敏感。有研究统计汇总,国外已有数十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阅览器借阅服务。
国内已有5家图书馆提供阅览器借阅体验服务,涉及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分别是国家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最早开展阅览器借阅服务,2008年9月推出,提供80台博士M218B电子书,可利用WiFi无线上网,并有专门的EPOST资讯频道,可下载数字版报纸。随后,2009年2月27日,上海图书馆招募了100名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试用读者,提供汉王、福昕、易博士、文房、辞海等阅读器的体验服务。北大图书馆于2009年4月借助汉王电纸书向在校学生提供数字移动阅读外借服务,首批50套,尺寸比普通32开图书略小,优惠价1980元/套,借期1个月。广州图书馆于2010年5月推出该项服务,可阅读报纸、电子图书、热门期刊、漫画等多种资源类型,需缴纳押金1500元,借期1个月。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10年10月推出阅览器借阅服务,提供10台国产汉王电子书阅读器,预装书目,借期为10天。
相对于阅读器设备的外借,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不失为另一条推广数字阅读的可行之路。首先,其不存在成本和资源公平分配问题。手机普及程度高,不需要购置额外的设备。其次,手机图书馆与图书馆本身资源和服务联系更加紧密,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身了解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当前的移动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提供的服务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国家图书馆WAP网站、手机阅读和国图漫游5部分。[3]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的“手机WAP图书馆”体验服务包括OPAC图书查询(移动OPAC)、读者信息查询(提供读者基本信息和借还信息查询)、开放时间、本馆简介4个部分。[4]
电子书阅览器给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其发展仍是不成熟的,要大规模普及该项服务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①成本问题。当前电子书阅览器的价格并不低,只有实力较强的图书馆有能力购买,且购买的数量也有限,有限的资源如何在用户之间实现公平的分配;电子书阅览器预装内容有限,是否允许用户进行网络下载,而下载的费用又要如何计算,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②对图书馆服务、管理带来的影响。现有的纸质文献借阅服务规则并不适用于阅览器借阅。当前各馆在借阅期限、是否允许续借、预装内容数量、能否下载、损坏赔偿等方面的规定不一,必须制定详细的流通规则及权责认定标准。作为一项新的服务,用户宣传和使用技能培训必不可少。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送、平台的建设、访问权限的控制都需要探索。
③知识产权保护和控制。如何在公众获取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一项长期的课题。从百度到Google侵权案件再到近期以韩寒为代表的多位作家状告苹果公司的事件,知识产权保护任重而道远。
④不同平台、不同格式的兼容问题。电子资源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不同出版商公司采用自己独特的资源格式和资源平台造成了人为的分割。不同的阅览器识别的格式不同,所能使用的资源也有差别。图书馆在开展阅览器借阅服务时,只能预装内容,预装内容该如何选择?如何能够通过一台阅读器实现电子资源的无障碍获取,需要多方努力和协调。
电子书阅览器自身发展仍不成熟,目前来说,其仅是作为电子消费品而流行,真正期待其在文化传播领域做出贡献仍需时间,图书馆仍需采取对策应对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
①着力于资源建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资源始终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设备改变的仅是形式,各种移动阅读终端的发展和激烈竞争最终还是要靠资源取胜。与其苦恼于阅览器数量太少如何分配管理,不如在资源建设上着力。协调出版商、数据库商关系,寻求资源的开放、兼容解决方案。
②关注用户数字阅读体验。据统计,近几年我国的数字出版年增长率接近50%。用户不只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旁观者,更应当是资源建设的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图书馆应紧跟技术发展,为用户提供全新阅读技能培训和体验服务。
[1] 杨志刚,张新兴,庞弘燊.电子书阅读器在国外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11-17.
[2] 2014年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将达3500万部[N].中国文化报,2010-09-20.
[3] 掌上国图.[2012-01-14].http:∥/dcd.nlc.gov.cn/dcdManage ment/login.jsp.
[4] 手机图书馆.[2012-01-14].http:∥lib.njnu.edu.cn/portal/wap.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