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关键问题

2012-02-15 13:39
图书馆学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院系馆员美术

马 毓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重庆 401331)

马 毓 女,1983年生。硕士,馆员。

1 美术类高校馆学科服务现状

近年来,各大高校图书馆将学科服务作为满足读者深层次和专业化信息需求的必然选择。2008年通过对105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调研,发现只有22所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仅占21%[1]。而笔者所能搜集到的有关我国8所美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资料几乎为零。就学科服务之中的信息素质教育[2]而言,国内8所艺术院校图书馆开展起来可谓是举步维艰。以本馆为例,目前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科馆员(下文中的学科馆员均指美术类高校图书馆中工作范围触及学科服务的馆员),也没有系统性的、规模性的学科服务。在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上,本馆更多地停留在就到馆读者答疑、推荐图书、教师参与采书、举办书展、建构特色资源库以及帮助小范围教师查找资料、订购图书等服务为主。与许多高校图书馆相比,本馆在信息素养教育、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落后许多。

在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当前,如何确保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如何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如何使读者有效利用本专业的资源和服务,如何让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向着学科专业化发展,学科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2 美术类高校馆学科服务制约因素

2.1 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脱节

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图书馆因读者的需要而产生,并以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馆藏资源是吸引读者到馆的根本,也是馆员进行学科服务的基础和优势。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文献利用率在75%~85%是比较理想的馆藏体系。作为美术类图书馆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读者到馆率较低,存在着部分文献利用率极低甚至零借阅率的现象。除去图书馆的宣传不到位以及读者个人原因外,笔者认为馆藏资源与读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2.2 学科馆员被信任度不高

学科服务讲求适用原则,注重有效获取教学科研用户信息并满足其信息需求。但长期以来,在学科馆员联系院系的过程中,用户对学科馆员不信任。由于学科馆员与用户在语言能力、知识素养、兴趣爱好、学科知识和学科地位、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其主动热情为教师寻找的资料针对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学科馆员与教师在馆藏发展、课程建设、研究上有一些合作,但学科馆员所做的工作十分有限。尽管教师对学科馆员服务态度比较满意,但对馆员主动参与服务的反应却并不积极。长此以往,教学科研用户对学科馆员信任度降低,严重阻碍学科服务的有效开展。

2.3 学科服务读者群选择面有限

在美术类高校中,创作型院系是学院的生力军,其师生的文本文献需求量较小,导致了学科服务大范围开展困难的局面。相比之下,对于专攻美术理论的院系而言,教师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较大,更加依赖图书馆馆藏资源。

2.4 学科馆员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应该是:具有深厚的美术类知识底蕴;具有丰富的文献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实际上,学科馆员素质良莠不齐,真正符合美术类高校图书馆要求的学科馆员很少。

2.5 学科服务工作分散,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学科馆员的工作方式较多地采用兼职式,他们大多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开展学科服务。兼职的工作机制导致大多数学科馆员分身乏术,无法系统地开展学科服务,也使得院系师生对学科服务知之甚少。

2.6 学科服务评价激励机制的缺乏

考评激励机制是学科服务制度建立、保持活力与健康发展的关键。学科服务的评价激励机制及相关学科馆员服务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展望

艺术创造者对于美术文本的认知是一种充满多向发展可能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是不定性的,需要反复品味而实现多向度发现。不论是创作型院系还是理论型院系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主观性”。其决定着美术类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可盲目效仿一些综合性院校图书馆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3.1 学科服务的需求

我国大多数高校提倡在某一重点学科开展试点服务,据此扩大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力。但笔者认为,图书馆的服务旨在缩小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之间的鸿沟,学科服务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着眼于有旺盛需求的服务对象,加强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宣传,比如:新到校的师生、对图书文献依赖多的学科、新成立专业、增设新课程的教师、对图书馆资源不熟悉以及查找信息困难的师生等等;其次,帮助科研用户获取一些较难找到的,或者个人难以订阅的文献资料。因此,笔者认为应向各个院系师生发放问卷,调查分析其对学科服务的需求度及具体需求范围,再选取需求度高的重点院系进行试点服务,以此取得他们的信任,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3.2 学科服务的内容深度

事实上,较多的科研用户具备极高的专业信息素养。学科服务应该围绕图书馆资源开展,利用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要。

3.2.1 馆藏资源建设的互动化

资源建设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在美国,图书采选多由学科馆员负责。在资源建设方面,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应该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学科开发、建设、组织信息资源。

●自上而下发动院系教师参与图书资源采访工作。为加强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图书馆可以采取网上采访与现采相结合的方式。现采主要针对一些对印刷质量有较高要求,需要人眼鉴别的画册、图集、艺术作品综合集等。同时,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完善网上荐购平台。首先,图书馆将收集到的详细书目信息、图片信息在选书系统上公布;然后,用户据此荐购适合自身需要的图书资料,系统跟踪记录荐购情况,以此作为学科馆员采书的依据;最后,经过学科馆员的分析处理,形成购书清单,并反馈给用户。

●对应院系教师的冷淡响应,学科馆员不妨借鉴中科图“下所”的方式来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比如:邀请书商将书展设到院系资料室等场所,方便读者参与书目的荐购;进行读者信息需求问卷调查或者访谈。

●与书商长期合作,在图书馆设置新书陈列室。以艺术类新书为重点,图书目录需经过学科馆员的初步筛选,再由书商指派人员定期更换书籍,更换周期按照新书的数量以及陈列室的规模而定。书架上每种书籍只陈列一本,每一本书附读者评分表,学科馆员负责定期记录分析读者的信息需要。对于更换周期内评分较高的书籍,学科馆员应该对书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采购复本量。

●加强对具有学术性、研究性和反映其特色水平的文献及数字资源的收集,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的会议文献、学术报告、本校博硕士论文作品的收集,形成具有美术艺术特色的馆藏体系。

3.2.2 参考咨询工作的普遍化

学科服务分为3个层次:普遍服务、读者信息环境的规划设计、科研过程的合作伙伴。鉴于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的艰难现状,笔者认为应该由浅入深,把学科服务按照普遍服务进行推广。所有馆员都应积极参与学科服务,热情解答到馆师生的各种疑问,打造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并定期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在图书馆系统平台上,馆员应主动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定期整理归纳师生的信息需求和有效建议,作为改进图书馆服务的依据。

3.2.3 科研工作的合作化

阿恩海姆曾说过:“艺术不仅仅是直接的知觉,艺术表现总是具有语义功能;绘画或者雕像的形象级是语义指涉。”[3]人在审美时所产生的情感除了图像的客观属性,还有主观情感的植入,他会根据自我的心理倾向受主观情感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自我的某种思想、情操、价值观、审美观等等,从而丰富和扩大对创造者赋予作品的原意识。因此,美术的主观性决定了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很难达到全程跟踪的、深层次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应该以推荐函的形式加强与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处以及科研处的沟通联系,为科研用户主动提供课题查新、定题服务、资源检索与获取、图书订购等学科服务。

3.2.4 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

据笔者了解,国内8所美术院校几乎没有一家持续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原因就是师生的总体信息需求较小;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很强,但自身文化素养相对较弱,不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也导致了他们本身阅读量较低。学科馆员应该以美术理论型院系作为试点,对入学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深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嵌入式教学,联系院校学生处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培训中简单介绍与宣传图书馆服务;深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嵌入到学生的课程教育中,结合一门课程进行同步实践教学。

3.2.5 图书馆网页的更新

图书馆网页是馆内各种资源与服务的介绍平台,也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页上,学科馆员应该提供图书馆的最新动态,揭示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引导读者“按图索骥”;同时需要与平台开发商合作,整理出艺术学科最佳的网络资源列表并提供有效链接,建立艺术学科资源指南。

3.3 学科服务的组织形式

美国德示富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说过:“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的能力。”[4]笔者认为可以创建学科服务小组“1+N+N”的模式。具体实现:①首席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带头人,是团队管理和知识沟通的专家;②学科馆员,负责收集学科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及较强的信息能力,其中由采编部、技术部、流通部骨干人员组成;③学科联络员,熟悉图书馆的业务,并能与学科馆员紧密合作,主动联系院系教师,按需提供学科服务。为避免人员紧缺的现象发生,学科联络员可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选聘学科服务重点院系的研究生并每年进行考核,实行淘汰制。

3.4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与组织

Donald Beagle立足于高校图书馆,把IC作为一种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他认为:“IC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IC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整合。”[5]

从实体方面来看,首先需要设立学科分馆。以本馆为例,主动联系各个院系资料室,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与院系资料室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开设“学科动态墙”、“虚拟参考区”、“小组讨论区”等,将资料室发展成为学科分馆。

从虚拟方面来看,充分宣传和利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互动交流功能。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应该着手开发与引入美术类信息资源以吸引读者,增添图书馆的活力。IC可按院系为单位,利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交流互动模块中的各项功能,由学科服务团队开展学科服务,类似于LibGuides,超越了学科Blog。除此以外,还可以增加学科介绍、重要人物介绍、学科特色资源库链接、学科新书通报、学科新闻发布、参考咨询、读者反馈模板,并号召院系专业教师在图书馆系统平台上建立学科Blog。

3.5 学科馆员素质的保障

同国外[6]相比,国内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还没有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障学科馆员素质:①引进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或者对学科服务感兴趣的图情专业人员;②内部培养具有学科服务潜质的人员,鼓励他们参与学科服务从业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③在图书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时期,在院系中,挑选出对学科信息服务有志向的、有兴趣的学生作为储备人才,对他们进行图情专业知识的培训。

3.6 学科馆员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

建立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完善学科服务体系,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以上仅为笔者对美术类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构想。学科馆员必须依托读者需求,以需求为根本,立足馆内现状,循序渐进地开展适合于本馆实际的学科服务。

[1] 杨莉萍,刘燕.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新模式[J].现代情报,2011(2):79.

[2] 马毓.我国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基本情况调研及其发展方向[J].情报探索,2011(1):43-45.

[3] 丁宁,邓福星.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101.

[4] 水家耀.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J].上海企业,1998(12):16-19.

[5] 盛兴军.专业性、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信息空间共享服务的创新模式——以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为例[J].情报科学,2007(12):1864.

[6]王俊俐,张建国.大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0):30-31.

[7] 魏青山,等.学科博客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2):20-21.

[8] 范爱红,邵敏.学科服务互动合作的理念探析与实践进展[J].图书馆杂志,2010(4):40-42.

猜你喜欢
院系馆员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