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艳
(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南阳 473061)
马新艳 女,1979年生。硕士,馆员。
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均等化”不仅要求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而且要求城乡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均落后于城镇,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极不均等。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柱,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立足于社会效益,向公众提供的满足公民和社会公共文化需求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包含基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政策制定与财政投入、基本公共信息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鲜明的均等性特征,即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均等分配,由此延伸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概括来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1]。具体来说就是政府既要确保公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又要保证公民享有一定标准和成本差异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底线均等[2]。
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3方面来理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第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体现了权益均等,表现为机会均等、结果均等。所谓机会均等体现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和全体性,凡中国公民无论其身体状况如何,受教育程度怎样都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利。第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一定标准条件下,相对意义上的均等[3]。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均等化绝非完全平均,均等化最终体现为结果大致均等,允许社会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存在差异。第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是发展变化的[4],均等化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是依国情而定,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均等化的范围和标准也不断扩大和提高,所以说均等化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要求。抛开经济因素、身份地位、城乡地域等差异,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均等地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引导人,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播知识文明,维护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高校图书馆担负着搜集、整理、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信息教育,提升公民自身素质的教育职能;承担着依托现有纸质馆藏资源、数字资源和人才技术服务优势,为城乡居民用户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的职能。
2.2.1 参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高校图书馆承担着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同公共图书馆一样,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拥有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义务[5]。平等服务、普遍开放是其社会责任的服务承诺。面对公共图书馆在实现公民信息权利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高校图书馆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城镇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这既有助于实现资源全民共享,又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2.2 参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职能[6-7]、拓展服务领域的需要。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图书馆在履行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职能同时,发挥公共图书馆的部分职能,向校外用户开放,为社会服务将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参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宽图书馆的科研领域和服务空间,延伸图书馆服务功能,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2.2.3 高校图书馆参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步伐。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研究热点相匹配的文献资源,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服务团队以及先进网络信息技术,这些优势使得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弥补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资源、人才、技术上的不足,加快推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3.1 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城乡居民阅读文化意识和文化创作的自觉性。高校图书馆作为带动地方文化发展的先导者和主力军,在加强公共文化宣传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阅读宣传知识讲座、分发文化阅读传单,动员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调动其文化创作的主动性,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3.2 建言献策,科学规划基层图书馆发展模式。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石,高校图书馆领导和专家对新建基层图书馆的设计、规划和布局能够提供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基层图书馆建立科学发展模式。
3.3 共建共享,参与基层图书室、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基层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既可以弥补藏书资源的不足,又能丰富居民阅读形式。高校图书馆应与基层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建立联系,签订帮扶协议,定期向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以构建地区性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设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城乡基层馆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4 因地制宜,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时可采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①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定期邀请高校知名农业专家、心理学教授为农民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满足农民科技文化需求。②手机移动信息服务。利用短信、WAP技术,为城乡居民提供书讯、科技信息、致富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科技资讯网等,开展手机信息服务和手机参考咨询服务,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民众身边,满足居民的求知欲望,实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③进行城乡居民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培训。城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网络已成为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图书馆馆员对城乡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培训,讲解网络知识和检索技巧,增强用户利用网络的意识和自信心,提高检索效率。
3.5 拓宽渠道,打造高素质人才服务团队。人才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开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文化教育活动,只有文化素养高、工作热情的人员才能更好更出色地完成信息资源的宣传、问题解答咨询工作[8]。高校除了拥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馆员和教师外,还拥有强大的、可以挖掘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图书馆可以组织热心读者团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来,深入到社区、城镇、乡村用户中去,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技知识的传播等工作,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应充分发挥其知识传播效应,力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共建双赢,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杜安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政府采购,2009(3):62-63.
[2] 于萍.四川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
[3] 胡税根,宋先龙.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62-67.
[4] 贾康.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积极推进,但不能急于求成[J].审计与理财,2007(8):5-6.
[5] 李鹤松.高校图书馆社会责任概念及内容探析[J].贵图学刊,2011(2):7-9.
[6] 李青.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区延伸[J].情报科学,2008(5):680-682.
[7]龚剑.全民共享目标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谈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塑造和职能延伸 [J].贵图学刊,2009(4):1-3.
[8] 过仕明.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人力资源开发[J].图书馆建设,2006(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