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转型的探讨与思考

2012-02-15 08:42杨劼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2年4期
关键词:慢性病公共卫生传染病

杨劼

(武汉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湖北 武汉 430071)

在我国卫生防疫事业发展中,铁路卫生防疫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成绩斐然。尤其在实施交通检疫、青藏铁路建设卫生保障、确保铁路公共卫生安全、抗击 SARS与甲型H1N1流感防控以及职工与旅客健康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4]。随着《食品安全法》和《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实施,职能定位清晰、职责明确、统一高效、运转协调、依法监管的铁路新型卫生监督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然而,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铁路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观念如何转变,策略如何调整,职能如何定位,机构如何发展等是目前铁路疾控工作者十分关心和迫切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

1 转变观念

1.1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享受卫生保健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关系到人生命的长度和质量[5]。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其目的就在于让人人都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健康虽然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保障人的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经济社会发展;投资于铁路健康,就是保护铁路生产力,就是投资于铁路的建设和发展。

1.2 坚持公益化服务观念

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1],贯彻执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国家级层面看,疾控机构按一类事业单位管理,推行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全面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坚持公益化,在投入上足额到位,保障供给,实行应保尽保,应该是铁路疾控机构发展的正确选择。可避免疾控工作的重心转向有偿服务创收,从根本上扭转重有偿服务、轻公益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将铁路有限的卫生资源,集中有效、心无旁骛的予以提供,满足职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铁路公共卫生安全和广大职工与旅客的健康。

1.3 讲求效率、效益的观念

铁路疾控机构的发展,必须从铁路的实际出发,以服务铁路职工健康的实际需求和铁路运输生产卫生保障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卫生保障水平为最终目的,来确定工作目标,调整防病策略,定位工作职能,制定对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旨在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或者用最少的卫生资源投入,产生更大的健康效果。因此,定期分析铁路职工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这些因素的性质、范围、作用和变化,找出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正确选择策略,适时调整对策、措施,增强针对性,是提高效率、效益的关键所在。

1.4 倡导健康促进的观念

WHO和国际公共卫生学界认为健康促进策略已被证实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更有学者把用生态学模型的综合干预措施来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健康促进,称之为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6,7]。而由此兴起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WHP)活动,在发达国家已开展得相当普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借鉴这些做法,结合铁路实际,以高铁动车组司机等主要行车工种岗位职工为重点,大力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WHP)活动,推进铁路健康文化建设[9],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培养日常卫生保健理念,引导预防保健需求,提升健康意识,树立“铁路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和“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观念,促进广大铁路职工为保持、维护和增进健康而共同行动,十分重要。

1.5 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观念

铁路疾控机构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现阶段必须立足并面向铁路行业,自觉服从、服务于铁路运输生产的大局,牢记为铁路运输生产服务、为广大职工和旅客的健康服务的“二为”服务宗旨,其建设与发展必须贴近运输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保障的实际需要,围绕“铁路公共卫生安全、职工健康保障和疾控机构发展”三大任务,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不安于现状,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拓创新,以转型争取主动,以发展应对挑战,以成长缩小差距,以作为适应要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2 转变策略

2.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疾病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传染病的威胁,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因。随之而来,人们的期望寿命、卫生需求、主要卫生问题以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处在快速的健康转型阶段[10]。现代医学模式不仅引发对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而且引起对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转变[11]。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疾病谱转变和健康转型,我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策略已作相应的调整:从过去的以传染病防治为主,向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并重转变。

2.2 铁路疾控工作现状分析

(1)从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来看,近些年来,铁路职工发生传染病的情况越来越罕见,作为传染源的几率极低,且依法属地化管理(疫情网络直报、流调及强制措施采取等)。由于与医疗机构的分割,铁路已无即时传染病信息来源渠道[6,12],随着时间推移和实际分析,自构新渠道的作用有限,意义也不大;由于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社会职能的移交,婴幼儿、学生等铁路传统的大量传染病“易感人群”已被转移;铁路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也不复杂,主要以呼吸道、接触、介水、介食物传播为主。(2)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法定的政府职能,《传染病防治法》未对铁路进行执法授权。铁路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不是履行职能,只是法定的义务。(3)铁路传染病防治任务明确:主要是配合地方政府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落实交通检疫与救灾防疫措施和卫生应急工作。(4)我国慢性病人数近年来快速上升,目前确诊患者达2.6亿人,全人口患病率约为19%,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的 85%,疾病负担已占总负担的70%[13]。(5)慢性病、伤害等是威胁铁路职工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等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在铁路呈高度流行状态。尤其是作业人员突发疾病死亡的情况呈上升态势,直接威胁运输安全生产。2011年,全路作业人员突发疾病死亡职工174例,是2008年80例的2倍多。2011年8月,铁道部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各局加强职工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凸显慢性病防治的极端重要性。(6)在长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功能定位影响下,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慢性病防治工作未纳入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部、局卫生主管部门无慢性病防治的职责要求,疾控机构未设置慢性病防治科。

2.3 铁路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转变

根据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状,结合铁路实际,以服务铁路职工健康的实际需求和铁路运输生产卫生保障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议从以疫情防控为中心、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策略,向以健康为中心、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策略转变。

3 转变职能

3.1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的调整

卫生部2005年发布实施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部第 40号令)[14],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方式与考核制度、人员配置、经费等保障措施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疾控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共有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七大职能。与原疾控职能相比,增加了慢性病防控,健康相关因素的监测、分析与评价,健康促进,心理和行为干预等重要职能。

3.2 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调整

3.2.1 职能现状分析

铁路疾控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分开设立后,仍沿袭了原铁路防疫站中疾控工作职能和防病工作模式,其防“疫”工作的性质与任务没有明显改变。主要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从业人员和职业危害因素接触人员健康体检、站车有害生物防制、环境卫生监测、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以及承担部分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工作职能。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疾控工作要求。

铁路疾控现有职能与新时期我国疾控工作职能比较,主要在慢性病防治、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职能明显缺位。而传染病的发生、分布、流行和发展规律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及疫情信息管理等职能,铁路疾控已经无力承担,传染病防治职能不断削弱。尤其是慢性病防治、健康促进等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职工又迫切需求,有必要也必须进行相应职能调整。这既是满足职工的实际需求、解决职能缺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与时俱进、和国家疾控模式和职能接轨的必然要求。

3.2.2 职能拓展探讨

按照铁道部关于卫生工作要有“新理念、新视角、新思维”的要求,铁路疾控工作应当着力在服务上下功夫,把握特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完全可以大有作为:(1)加强宣传对卫生工作可起到强大的“增效”作用[15]。充分利用铁路传媒、办公网络,设立健康专栏,建立部、局级疾控信息和防治知识的权威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健康核心信息,广泛宣传普及防病知识;履行社会职能,利用站车宣传平台开展旅行卫生知识宣传。(2)研究制定贯彻落实铁道部《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岗位准入管理办法》(铁劳卫〔2011〕185号)的具体措施及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岗位健康检查系列规范,对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线路工、桥隧工、轨道车司机、接触网工、信号工等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人员,推行持健康证上岗制度,严把岗位健康准入关口,加大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力度,为铁路运输安全护航。(3)疾控所设立慢病防治科,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的专项调查,建立监测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4)推行健康体检制度,将慢性病核心指标纳入必检项目,建立动态电子管理档案,并与正在实施的职工健康休养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健康管理。(5)引入项目管理,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活动。(6)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的作用,丰富和深化站车卫生创建活动的健康内涵,参照各地健康城市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健康车站、健康列车和健康单位的创建活动,如在动车组列车上,可倡导推广旅客坐姿健康操等类似的特色活动。(7)会同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对职工体育锻炼活动的科学指导,以项目管理为依托,组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8)逐步开通健康咨询电话,面向职工建立办公网络健康咨询平台,免费提供心理疏导咨询和健康咨询服务等。

3.2.3 对策措施建议

在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第40号令)中明文规定:“铁路疾控机构的建设管理可依据本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建议依据卫生部第40号令和《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结合铁路实际和行业特点,尽快系统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调整防病策略,重新定位职能,将开展慢性病防治、推行健康行动计划作为铁路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疾控能力建设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路局卫生主管部门与疾控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方式与考核制度、人员配置、装备标准、经费等保障措施予以明确,切实加强推进的力度和强度,确保转型成功,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开创铁路卫生工作的崭新局面,续写新的辉煌。

[1] 韩树荣.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基础建设,为保证铁路公共卫生安全和建设精干高效防疫队伍而努力奋斗[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7,34(2):53-58.

[2] 汪宁,赵季文.我国铁路系统预防医学事业的现状与特点[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42-43.

[3] 杨劼,聂绍发.中国铁路实施交通检疫的成绩回顾与展望[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3:299-300.

[4] 虞海燕,杨劼,任聪,等.武汉铁路站车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处置情况分析[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2,2(2):88-90.

[5] 李蔚东,胡光宇,胡琳琳.卫生与发展:建设全民健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7.

[6] 杨劼,彭弘.在跨越式发展新形式下铁路卫生工作面临的三大任务[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5,32(6): 295-297.

[7] Kichbusch I. The Contribution of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a new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J].Am I Public Health,2003,93:383-388.

[8] [澳]Cordia Chu Rod Simpson.生态大众健康—公共卫生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北医大、中国协和联合出版社,1998:136-138.

[9] 杨劼,卢祖洵.健康的文化视角与健康文化的基本内涵[J].医学与社会,2005,18(1):19-20.

[10] 饶克勤.中国人口健康转型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0-12.

[11] 张拓红.社会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8.

[12] 郭来有,蒋霞,吴景宏.铁路卫生防疫体制改革后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9,36(4): 214.

[13] 卫生部等15个部门.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EB/OL].2012,http://www.moh.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5878/201205/ 54755.htm

[14] 卫生部第40号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EB/OL].2005,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3576/200804/29314.htm

[15] 杨劼.加强新闻舆论宣传:我国公共卫生的一项战略选择[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3):182-183.

猜你喜欢
慢性病公共卫生传染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