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颖
(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
儿童肿瘤患者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护理
彭 颖
(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
PICC;接触性皮炎;患儿;护理
对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儿,早期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能提高化疗的安全性[1]。但由于肿瘤患儿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化疗期间的毒副反应,直接导致患儿体内免疫防御系统异常。季节、患儿心理因素、化疗的骨髓抑制,患儿高敏体质的形成等诸多内、外源因素让临床上发生PICC相关的接触性皮炎的患儿屡见不鲜[2,3]。 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月我病房对化疗期间发生不同程度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肿瘤患儿给予针对性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肿瘤患儿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5个月~14岁。其中神经母细胞瘤4例,肝母细胞瘤2例,淋巴瘤3例,肾母细胞瘤2例。患儿进行周期性的化疗住院120~180天,平均(143±28.8)天。临床采用三向瓣膜PICC导管,11例患儿导管型号据血管的情况选择管径3F或4F导管。其中5例经贵要静脉、5例经肘正中静脉、1例经头静脉穿刺将PICC导管头部置入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处;穿刺后常规选择透明贴膜妥善固定;胸片确认导管位置范围为T5~T7;建立PICC维护表定期记录导管使用及换药。11例患儿在PICC留置平均(15±13.6)天后,在PICC置管周围及固定区域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性皮炎。
2.1 评估皮损情况 对PICC置管处及固定区域发生接触性皮炎的肿瘤患儿,依据皮炎的相关资料对局部皮肤的情况进行皮损评分,依据积分进行逐项的计算整合。11例患儿中2例皮损评分为6分,表现为皮损局部轻度瘙痒红斑为主伴有或者不伴有少量的丘疹,患儿可以耐受。8例皮损评分在7~14分,患儿搔抓和哭闹夜不能寐,局部症状严重渗出较多。1例患儿皮损为15分,皮损严重患儿难以耐受伴有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至39℃。
2.2 根据评分对接触性皮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2.2.1 心理护理 向家属及患儿介绍目前皮损的情况以及所采取的换药方法和重要性,提高患儿及家属的警惕和重视。做好换药前的沟通,取得患儿配合,允许其携带喜爱的玩具,避免换药过程中因为恐惧躁动或搔抓而造成脱管。建立人性化的换药室环境,将换药室的墙壁布置为儿童喜爱的卡通画面,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分散注意力,激励患儿勇敢坚强。11例患儿中无一例因自主活动搔抓而造成PICC导管脱出。
2.2.2 物品及环境的准备 根据评估情况选择用物及所需药物,换药前应做好换药室内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协助患儿及家属避开PICC固定区域,进行肢体皮肤局部的清洁。常规准备中央静脉导管换药包。
2.2.3 换药护理
2.2.3.1 皮损评分≤6分的患儿 使用75%酒精清洁透明敷贴固定区域以外皮肤的污渍,清洁时应用力均匀。对污渍较多的患儿采取局部清洗法,防止增加局部皮肤的损坏。轻轻揭去贴膜,如有粘贴太牢的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签由下而上边湿润边揭,以平移拉伸法揭开贴膜,以免受损表皮撕脱。保护局部受损的皮肤用棉签沾取0.9%氯化钠进行皮炎局部的皮肤清洁。选用0.5%碘伏以顺时针逆时针的方法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各3遍。碘伏为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络合物,能保持较长时间杀菌作用,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治疗皮炎疗效显著。待干燥用2块无菌小纱布垫在导管与皮肤之间,用无菌脱敏胶布固定导管,而后用3M伤口敷料粘贴固定,将外露导管用丝带粘膏交叉固定;48 h更换1次。如患儿活动剧烈出汗液较多及时更换。
2.2.3.2 皮损评分为7-14分的患儿 本组8例患儿,同上述方法清洁皮肤、去除敷贴、消毒皮肤待干后,嘱患儿伸直肘部,在距离穿刺点2~3 cm处向外周均匀涂抹派瑞松,派瑞松霜的有效成分为硝酸益康唑和曲安耐德,两种药物成份的浓度比为10∶1,起到极好的协同抗炎、抗细菌、抗真菌的三重作用[4]。涂药时避开穿刺点防止穿刺点软化。过30 s待涂抹的药物干燥后,尽量选择完好的皮肤,在皮肤与导管之间垫以无菌方法剪好的纱布,将导管放置呈“S”型采用脱敏胶布固定,采用3M伤口敷料粘贴,以穿刺点为中心,轻按吸收垫四周,该敷料具有较强的吸附功能,保证了药效的维持,同时还可以吸收局部的渗出,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外露导管应固定在敷贴边缘,尽量减少与皮肤接触。每天换药1次,一旦出现穿刺点渗血、敷贴受潮或松动,及时换药或作相应处理。由于3M伤口敷料容易受潮浸湿,外面使用可松紧适宜的弹力绷带加强固定。
2.2.3.3 皮损评分≥15分的患儿 1例患儿评分为15分, 由于患儿突发接触性皮炎,皮损迅速加重,伴发全身症状被迫拔管,拔除导管后局部水疱融合渗出较多,加强局部及全身症状的观察,采用派瑞松避开针眼局部外涂,每天换药,应用3M伤口敷料加以固定,根据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留取导管末端进行细菌培养未出现细菌。
2.2.4 换药后的护理
2.2.4.1 血常规的监测 11例患儿均处于化疗期,每3天检测血常规,密切关注患儿白细胞、红色素、血小板等具体数值,当患儿白细胞低于4.0×109/L时遵嘱及时给以升血药物。警惕导管相关感染因素的发生。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其中1例皮炎积分15分的患儿在拔除导管前体温高于39℃,及时抽取血培养,遵嘱给予抗炎治疗,拔除PICC导管。预防全身感染给予保护性的隔离。其余患儿体温监测均趋于37.3℃以下。
2.2.4.2 评估接触性皮炎的情况 观察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减少情况,根据恢复的情况给以评分。严格记录每次换药及局部用药的情况。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确保动态地观察皮肤治疗护理的情况。
2.2.4.3 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讲解、列举临床病例等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增强患儿和家属信心。由于患儿自身抵抗力低下化疗后易发感染,指导患儿及家属要注意个人及患儿的卫生,加强皮肤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家属观察PICC局部情况。沐浴后或者敷料受潮后应及时更换。
PICC使用期间,重视导管外露及固定区域皮肤黏膜的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本组2例皮损评分为6分患儿2天内瘙痒、红斑、丘疹症状完全消失,8例皮损评分7~14分的患儿,第3天瘙痒完全消失,6~8天后红斑、丘疹完全消退。1例皮损评为15分的患儿由于接触性皮炎短期急性发作并伴有体温升高至39℃症状被迫在治疗的半途拔管,皮损局部经拔管后8天痊愈。
〔1〕 柏兴华,苏兰若.PICC在肿瘤化疗病人的应用及护理现状[J].护理研究,2008,22(5):1324-1326
〔2〕 Polderman KH, Girbes ARJ.Central venous catheter use part2:infectious complications[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18-28
〔3〕 YAP YS,KARAPETISC,LEROSE S.Reducing the risk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line complications in the oncology setting[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2006,15: 342-347
〔4〕 路雪艳,李邻峰.派瑞松乳膏在中国10年临床研究回顾[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4):268-269
(2011-08-04收稿,2012-03-02修回)
中国分类号 R473.72
B
1006-9143(2012)03-0147-02
彭 颖(1980-)女,主管护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