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和 田维飞
说起陶瓷文化,言必称五大名窑,言必称景德镇,殊不知,山西也有灿烂的陶瓷文明。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山西南北已出现许多瓷窑,从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虽位于河北,此窑系却以山西窑场最多。
明代时山西南部流行的低温釉陶器法华陶器,更是獨具特色,足以反映出当时制瓷业的兴盛与发达。
一、平定窑。在今平定柏井村。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见习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邢窑、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之处。
产品特征与鉴定要领是: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洁白,黑瓷漆黑;白瓷产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盘等。宋代的印花莲瓣纹碗,莲瓣轮廓划以双复线,具有定窑作风;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划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露胎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碗、盘底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
二、交城窑。在今交城境内。始烧于唐,以白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宋代有发展,仍以白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赭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赭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三、介休窑。在今介休洪山镇。1959年发现。始烧于宋,历经金、元、明、清4代,在山西较少见。宋代以白釉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盏,胎白纹细,受定窑一定影响,碗盏里心都留有3个细小支烧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种也有发现,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装饰有别。金代烧黄褐釉印花器较多,器内多印花,尤以孩童荡船纹饰为多,富有介休窑特色。
宋代介休窑香炉——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
金代介休窑彩绘盘——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四、霍县窑。在今霍州陈村。为山西1970年新发现的古窑址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胎洁白,用支钉垫烧,器内及器足都留有5个小支烧痕。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提及的彭窑仿古定器折腰盘,霍县窑遗址里遗留甚多,证实明、清两代文献中的彭窑就是在霍县陈村。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遗址有高足杯标本;明、清两代绘花卉者较多,有书写文字者。传世品有带纪年铭文者,故宫博物馆有墨书“明昌四年”(1193年)盘一件,是研究该窑烧瓷上限的极有价值的资料。
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白瓷胎土细腻,釉色洁白,制作规整。器型有仿定折腰盘、洗、盏托、高足杯、盖罐等。光素无纹者多,也有少量印花装饰。由于胎中含铝量高,烧成温度不足,因此器质极脆。
五、长治窑。在今长治县八义镇。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有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5支烧痕,此类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胎多为米黄胎,釉下施化妆土,多以红彩勾边后内填深浅不同的红彩、绿彩;窑址采集到的一些红、绿彩标本,以花卉为主,多画折枝花,器里口红彩画粗线纹二至三道,线纹之间以绿彩点饰分布在四面。
白釉黑彩多绘于碗内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题写诗文等;碗心和圈足上有支钉痕3到5个不等,支钉为白色泥点。
六、蒲州窑。窑址位于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因旧属蒲州,故命名为蒲州窑。系元代时北方著名瓷窑,但并未发现窑址。
蒲州窑主要以烧法花器见著,胎儿骨为土定,所烧瓷器釉色鲜艳,色色俱佳,蓝如深宝石,紫如深色紫晶(葡萄紫),黄似透亮的金箔,而孔雀绿一色,尤为艳丽。花纹多为生物花草,也有用开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等。
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胎体白而细腻,但不致密。釉色洁白;产品有仿定窑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盖罐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装饰仅见少量印花,大多光素无纹。见有折腰盘内印6条直线纹;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元代产品挖足较浅;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没有;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七、其它。除上述著名窑址外,山西历史上出现过的窑口还有阳城窑、广灵窑、长子窑、壶关窑、灵石窑、襄陵窑、岳阳窑、河津窑、吉县窑、乡宁窑、曲沃窑、翼城窑、夏县窑、赵城窑、沁源窑、静乐窑、寿阳窑、武乡窑、和顺窑、昔阳窑、河曲窑、崞县窑、保德窑、繁峙窑、定襄窑、马邑窑、五台窑、盂县窑、临县窑、天镇窑、隰县窑、浮山窑、蒲县窑等等,可谓遍布于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