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商学院 王 楚 刘 杨 浦 佳
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一个独立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相依相存的社会人。这会给我们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个人来说,短暂的生存可以借助自己的独立性;但长期的发展则必须仰仗对他人的依存感。
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西方的需求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主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东方的儒家思想同样具有这样的思想论述。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人的一生作过一次精辟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过孔子对其一生的总结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我们可以为这两种思想总结出三个特点:
首先,需求是由物质到精神的。对于个人来说,首先关注的问题是自我的生存问题,如果衣、食、住、行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的话,精神也只是虚无的奢望。但当物质满足后,如果精神追求始终空缺,物质也变成了堕落的借口。
其次,需求是推己及人的。个人要满足自我追求和需要,使自己的生存权得到保证,才会认真地对待他人并与其进行必要的社会交际。在《孟子·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表明儒家思想中既有给予自己生命的尊重,又有给予他人生存的关怀。
最后,需求具有永久性和可重复性。不论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还是孔子的儒家思想都体现出了需求的永恒性,也就是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人会追求下一个需求的被满足。而当曾经被满足的需求再次缺失时,人们又会重新寻找再次被满足的途径。这一点在奥德费的ERG理论中体现明显。
个人在组织中的身份往往也是双重的,或者是领导者或者是被领导者,但更多的情况是兼而有之。所以在组织中,个人既要学会领导他人,又到懂得被人领导的哲学,这对于个人在组织中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的基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在一个企业中,首先要以严格而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以政”、“以刑”去控制。“政”和“刑”一方面使行为有根可循;另一方面使行为有法可依。另外,以“政”、“刑”为基本保障之后,还要“以德”、“以礼”去管理。如果说“政”和“刑”是组织内部的行为规矩的话,那么“德”与“礼”就是人性中的天然标杆。用道德和礼仁去管理,其实就是一种组织内部的人文关怀。所以,领导者不仅要在工作中做到奖惩分明、以政治之,还要采取灵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企业伦理和文化,用强大的企业伦理和强势的组织文化去影响个体。
第二,领导的关键内容。在《论语·颜渊》中记载着这样的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一个企业中,领导者面对的最重要的组织内容在这句话中充分体现出来。首先是“食”。在一个企业中,“食”就是组织的资产。管理经营一个企业必须具备并合理的运用有限的资金去获取企业目标。其次是“兵”。对于一个企业“兵”就是组织的制度,是使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再次是“信”,也就是由高层管理者到普通职员内心所具有的对企业、对组织的忠诚度。如果一个组织可以建立起强大的企业文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在心理上会更有可能被组织同化,并建立起对企业的依赖感和忠诚度。在这方面,日本的许多企业都是先驱。他们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后职业生涯的组织承诺以及有效的激励管理,使员工普遍建立了对组织的忠诚度。
第三,领导者面对的永恒话题——知人善任。“知人”指的是了解你的员工,了解你的下属。一个领导者如何“知人”?《论语·为政》中说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当语言的沟通不合时宜,一个领导者可以观察员工具体的所作所为、所行所言。当下行为可以由过去的经历作为佐证。所以还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观察员工的言行,了解背后的历史并考察员工的秉性,对于之后的“善任”是必需的。“善任”指的是当你了解员工后,还要使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除了根据员工自身特点、优势和具体能力分配任务和安置岗位置外,另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是个人的道德指数。诚信、正直、忠心,这些曾经看似过时的关键词在当代企业、尤其是具备现代企业精神的组织中再次得到了重视。将这些既拥有外在技能又拥有良好的内在修养的个人汇聚在组织中会远胜过能力过人但心术不正之人。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能够保证组织行为和企业经营优质进行的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将品质端正的正直之人安排在那些在品行上心思相对曲折的员工之上。
在一个组织中被领导者往往是多数,而对于一个刚刚进入组织的员工,首先就要学会“被领导”。只有学会被领导,才会更有机会去领导他人并懂得如何领导。
权限。在面对工作权限时,员工应该保证的是一个理智、清醒的职业态度。用孔子的话说就叫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一方面,个人要对其处在组织中的地位进行充分而明确的界定。在自己的权限中要“能竭其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另一方面,在面对超出自己工作权限的活动时,应该保持职业化的作风,不要越俎代庖的将他人的工作揽于自己手中。
竞争。在一个团队中行事,我们应该做的是:展现自己,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更为宽广的职业态度。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发达,则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让别人也成功也发达。这种推己及人的态度就是一种双赢态度。处在竞合状态中的个体要想在组织中存在并发展必须在有效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也对他人的意见保持深刻的尊重,结果便是双方都能通过良好的合作获得职场收益。
冲突。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矛盾。著名美国管理理论大师克里斯·阿吉里斯说过:“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处理冲突对其人格有着负面影响。”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四个字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以直报怨”。当遇到或主观或客观的员工冲突时,以怨报怨绝对是不可之举,以德报怨更是一种无端浪费。员工应该做的是用自己的正直和真诚就事论事的处理冲突,以一种职业化的态度去处理组织内部的矛盾,而问题的解决便是目的的达成。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相互结合。就像鱼脱离不了水而生存,人更脱离不了组织。只有在组织中,人才能真正完成其社会化进程,体现其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价值。而在组织中,个人如何完成领导与被领导的角色,我们可以从西方组织行为理论和东方儒家思想中窥见一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具体的组织沟通中可以作为借鉴之一。
[1]德博拉·安科纳等.组织行为学:面向未来的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7.
[3]赵卿,陈怡梦,范向阳.古代管理者管理伦理架构及其组织行为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