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冰,闫振龙,单紫徽
参加2010年陕西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大学生1 600名,年龄范围是19—22岁;其中来自城市的男女大学生各400名,来自乡村的男女大学生各400名。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的选题提供依据。
1.2.2数据获取数据来源于2010年陕西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测试数据。
1.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和Excel应用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各类人群的BMI指标分布状况,并与2005年同类资料进行纵向比较,各指标平均值间采用t检验,取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1 2010年陕西省城乡大学生BMI百分位数分布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在各个位点上的BMI值均大于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在25%位点和75%位点上的BMI值分别为19.4和23.2,按照每个位点BMI值增加0.073计算,BMI值为18.5约位于P13处,同理可以推算出BMI值为24约位于P81处。说明约有68%左右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体重正常,从81%位点处的BMI值(24)可知大约有19%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属于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偏瘦人群也占到13%左右。与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相比,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BMI值为18.5和BMI值为24分别位于P21、P93处。表明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的体重正常人群占72%左右,体重正常人群明显多于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而超重或肥胖人群占7%左右,肥胖人群则明显少于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来自城乡的女大学生在20%位点和96%位点上的BMI值(18.5、24.25)都处在体重正常标准内,表明占76%左右的城乡女大学生体重正常;在肥胖和偏瘦的各位点上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BMI值都大于来自乡村的女大学生,但差距很小,这两类人群所占比例相同。
如表2、表3所示: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BMI均值在19—22岁四个年龄组上均明显大于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P≤0.01);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的BMI均值则在除20岁年龄组外,其余三个年龄组均大于来自乡村的女大学生,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就性别差异而言,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BMI均值明显大于来自城乡的女大学生,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的BMI均值在20岁、21岁年龄组上大于来自城乡的女大学生,但在19岁年龄组上均小于来自城乡的女大学生,且在22岁年龄上小于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见图1)。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BMI均值随年龄的增加呈“山峰”由图1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BMI均值在19—21岁之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21岁期间BMI均值增长迅速,21—22岁之间呈迅速下降趋势;乡村男大学生则呈现出“拱桥”型,19—20岁期间呈直线增长,20—21岁增长十分平缓,21—22岁期间BMI均值急剧下降。来自城乡的女大学生的BMI均值则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变化不是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城乡的女大学生在19—20岁期间BMI均值呈快速下降趋势,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尤为明显。
表2 2010年陕西省城、乡大学生BMI指数状况
表3 2010年陕西省城、乡大学生BMI均值比较
注:差值=城市-乡村。
图12010年陕西省城、乡大学生BMI指数均值比较图
由表4、表5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BMI的均值19岁年龄组与2005年相比明显大于后者(P<0.01),21岁年龄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年龄组未显示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9—22岁总体均值的比较中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BMI均值与2005年相比除19岁年龄组小于2005年外其余三个年龄组均大于2005年,且20岁、21岁、19—22岁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乡村的女大学生BMI均值在19岁、20岁年龄组都大于2005年,且在19岁年龄组上与200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和19—22岁总年龄均要小于2005年的BMI均值,其中21岁年龄组BMI均值明显小于2005年,差异有显著性(P<0.05),19—22岁总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BMI均值均大于2005年,但经t检验未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表明:与2005年BMI均值相比,2010年来自城乡的男大学生均明显大于2005年水平,说明2005—2010年五年间来自城乡的男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营养状况得到了提高;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也大于2005年水平但表现的不明显,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乡村的女生在21岁、22岁、19—22岁年龄组上均小于2005年水平,且在21岁年龄组上明显小于2005年水平。
表4 陕西省2010年与2005年城、乡大学男生BMI指数均值比较
注:差值=2010年-2005年。
表5 陕西省2010年与2005年城、乡大学女生BMI指数的比较
注:差值=2010年-2005年。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的BMI均值和超重肥胖人群比例明显大于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而来自城乡的女大学生在BMI均值和肥胖人群比例方面差别无显著性。说明男大学生城乡之间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超重肥胖人群比例明显高于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提示城市男大学生应注意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以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尹小俭等研究表明,肥胖组的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组的家庭收入。城市的经济状况必然要好于乡村,因而来自城市的男大学生超重肥胖人群比例要明显高于来自乡村的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城乡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主要与女生十分注重对苗条身材的追求,节食意识和行为比较强,乡村女大学生体型向匀称型发展有比较大的关系。陈琦等曾报道城市的女性为了保持良好的形态,节食、塑身的意识强,此现象也比较普遍。伞锋等称,中国的城乡间仍然存在着诸如电视普及率、收视率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可知城市女生比乡村女生更注重形体美,追求苗条身材。季成叶等研究显示,青春期后乡村女生的体型由相对粗壮型正逐渐向匀称型发展。
2010年与2005年城乡大学生BMI指数的比较研究发现,来自城市的男生与来自乡村的男生BMI均值明显大于2005年,来自城市的男生尤为显著。来自城市的女生BMI均值大于2005年水平,但差异不大。说明在2010—2005年五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政府对乡村的政策倾斜使得来自城乡的大学生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乡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虽然来自城乡的男生仍表现出有显著性差异,但来自乡村的女生BMI均值小于2005年水平,尤其是在21岁年龄组的比较中,明显小于2005年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来自乡村的女生体型的发展趋势由粗壮型向匀称型发展,也进一步证明的了叶季成等[11]的研究结果:青春后期乡村女生的体型由相对粗壮型逐渐向匀称型发展。
2005—2010年五年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男大学生、乡村男大学生、城市女大学生2010年BMI均值均大于2005年的水平。城乡男大学生尤为明显,乡村女大学生体型表现出由粗壮型向匀称型发展的趋势。
城乡男大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与营养状况仍有一定差距,城乡女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男大学生超重或肥胖人群比例明显高于乡村男大学生和城乡女大学生,建议城市男大学生注意改变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加强对BMI指数异常人群的监督和指导,帮助他们分析个体成因,采取相应措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通过体育锻炼控制好身体形态。
[1] 体育总局网站.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2011-09-02 [2011-09-02]. http://www.gov.cn/gzdt/2011-09/02/content_1939247.htm.
[2] 许浩,江文凯.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6):39~43.
[3] 李绍荣.大学生身体成份技能和运动能力水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51~354.
[4] 张勇,李之俊.中国汉族6~22岁学生BMI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5,26(1):42~44.
[5]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联合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5(5):349~350.
[6]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尹小俭,黄超群.试论我国大学生的出生地域与体格的关系[J].体育科学,1997,17(5):11~15.
[8] 尹小俭,李世昌.中国大学生BMI、血压、肥胖及与家庭收入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预防科学,2006,33(8):1514~1516.
[9] 陈琦,邓树勋,曾红辉,等.广州市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5):11~15.
[10] 伞锋,刘红.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增长[J].时代才会,2001(6):8~11.
[11] 季成叶,李勇.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14(5):27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