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献南,安 琪
随着世界女子排球运动员选材、训练水平的不断发展,女排运动员身材、力量表现出“男性化”趋势,而年龄、身高、体重、网上高度以及克托莱指数往往是构成运动员技术和形成战术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条件。中国女排运动员的年龄、身高等非技术指标是否顺应当今世界排坛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国女排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本研究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女排运动员的年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我国女子排球队在十年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规律。
参加2002—2011年世界女排大奖赛的中国女排运动员以及欧美强队运动员,共计752人。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国际排联、中国排协、搜狐体育等网站有关2002—2011年中国女排运动员及欧美强队运动员(古巴、俄罗斯、美国、巴西)的年龄、体重、身高及扣球高度、拦网高度的原始数据资料,并计算出相应的克托莱指数。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数理统计法对各指标数据运用Excel 2003进行汇总处理,运用SPSS16.0(英文版)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十年来中国女排运动员与欧美强队运动员的各项非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十年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年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相应的成熟与稳定程度。在现代国际排球比赛中,技术的全面化、战术的多样化与快速化,需要运动员长期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积累。可以说年龄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成熟和赛场经验,尤其是技能主导类。另一方面,比赛场上展现的不仅是双方技战术的比拼,在关键阶段表现更多的是心理素质的比拼,而心理的成熟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年龄相关。
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1年欧美强队运动员的年龄平均为25岁左右,其波动周期为3—4年,奥运会年达到最大值。而中国女排队员的年龄一直在较低水平上波动,难以适应世界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年龄发展趋势。
如果我们将运动员的年龄分成五个阶段(见表1),中国女排运动员处于黄金年龄阶段的人数较少,运动员年龄分布结构不合理,比如20岁以下的运动员所占比重较大。由于队员的年轻化,在赛场上容易表现出技战术发挥不稳定、心理素质较差等特征。这些因素也是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上发挥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这种低龄参赛的模式下,由于运动员基础薄弱、技术不稳定,导致队员伤病增加,运动寿命大大缩短,形成不断由年轻运动员参赛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中国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反观欧美强队,运动员大部分处于24—26岁黄金年龄阶段,形成“两头小、中间大”比例适中的年龄结构模式。此外,27岁以上的队员比例占31.06%,这样容易发挥以老带新的优势,弥补年轻队员在赛场上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尽快解决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年龄分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因此,如何使年轻运动员尽快成熟,调整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分布是中国女排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2002—2011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年龄发展变化曲线图
表1 近十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年龄分布表
身高反映人体的形态结构与生长发育水平,是纵向发育水平的主要形态指标。在当今世界女子排坛“诸强争雄”的形势下,女排男性化特征更加明显,网上对抗异常激烈,谁占据网上优势,谁就拥有的比赛的主动权。据有关研究证实,第27届、28届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成绩与队员的身高显著相关。体重反映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水平,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水平及重量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体重虽与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无直接关系,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但是体重是反映身体肌肉力量大小的基础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讲体重大,肌肉的横断面就大,肌纤维丰富,肌肉力量就随之增大。
通过图2至图4可以看出,2002—2011年欧美强队运动员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的发展特点是:身高变化为一个奥运周期,奥运会之后1—2年达最大值,波动差值1.5cm左右;体重波动周期3—4年,主要围绕72kg浮动,总体稳定;克托莱指数波动不明显,始终稳定在390左右。反观中国女排,运动员身高适应世界女排队员身材高大化的发展方向,说明我国在女排队员选材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与提高。2002—2005年中国女排体重占优并处于爬坡阶段,之后便一直呈下降态势,克托莱指数呈波浪式下降,不符合世界女排整体发展方向。
从身高分布情况看(如表2),无论是中国女排还是欧美强队,队员身高在181cm~190cm是主体,而且在186cm~190cm区间内人数较多,说明女排队员高大化趋势已不是主流,在选材方面考虑身高的同时,运动员技术的全面性、身体、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的灵活、灵敏性已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从总体上讲,中国女排运动员身高优势并不明显,但具备世界一流强队的高度,与欧美强队相比,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中国女排在选材过程中,根据自身状况与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身高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拔,做到扬长避短,争取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图22002—2011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克托莱指数发展变化曲线图
图32002—2011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身高发展变化曲线图
图42002—2011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体重发展变化曲线图
表2 近十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身高分布表
通过近十年的克托莱指数统计发现,欧美强队运动员克托莱指数一直稳定在390—395之间,我们按欧美强队克托莱指数均值较低值390统计(见表3),在166名运动员中,不同的身高区间其指数分布不均,身高低于180cm与高于190cm的运动员克托莱指数达到390的人数较少,尤其是191cm~195cm之间的运动员达到390的人数为零,说明我国这部分运动员身高与体重比例严重失调,肌肉充实度较低,这也是中国女排在强攻扣球、后排扣球与跳发球在力量与体能方面与欧美强队难以抗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历届女排大奖赛上单项奖获得者看,86.78%的运动员克托莱指数达到400以上,从侧面反映出运动员在身高一定的情况下体重占有一定的优势。
表3 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克托莱指数390以上人数及比例分布
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是反映运动员进攻与防守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衡量球队整体攻防能力的重要依据[3]。从图5、图6中可知,2002—2011年欧美强队运动员网上高度的发展特点是:扣球、拦网高度整体有下降趋势,波动频繁,并以两年为浮动周期。
图52002—2011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扣球高度发展变化曲线图
图62002—2011年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运动员拦网高度发展变化曲线图
中国女排在十年间运动员网上高度的发展特点是:运动员扣球、拦网高度顺应了当代世界女排强队的发展潮流,一直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但整体呈下降趋势。
通过对比可知(见表4、表5),近十年中国女排无论是扣球高度还是拦网高度明显高于欧美强队,尤其是扣球高度主要分布在311cm~320cm区间段上,拦网高度主要分布在301cm~310cm区间段上,优势更为明显,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中国女排运动员平均扣球高度、拦网高度均已超过世界强队的平均水平,具备争夺网上霸主的优势。但是,具备优势并不等于可以发挥优势。从2010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与这2011年女排世界杯赛中可知,中国女排的扣球、拦网高度优势发挥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关键比分时,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扣球力量有限,很多情况下扣球高度优势转变成劣势而失分,强攻不强一直是中国女排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女排拦网高度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世界大赛中拦网效果并不理想,发挥极不稳定。反观欧美强队,拦网高度不占优,但凭借出色的脚下移动速度、预判、起跳时机与拦网手型来争夺封锁网口,争取掌握主动权,如意大利队副攻手吉奥利,身高虽只有185cm,拦网高度也不占优势,但她却在拦网时屡屡得手,成为一道名副其实的“钢城墙”。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建议中国女排应加强攻手(尤其副攻手)的拦网移动速度、预判、起跳时机与拦网手型的训练,特别是拦网手型。通过国际大型比赛可看出,中国女排在面对世界强队的“高点强攻”时,拦网显得没有力量,容易造成破坏性拦网。
表4 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扣球高度分布表
表5 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拦网高度分布表
(1)2002—2011年中国女排十年来运动员的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指标的发展变化顺应了世界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潮流,符合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方向,说明我国在运动员选材以及弹跳训练有了长足的进步。
(2)2002—2011年中国女排运动员年龄分布结构不合理,黄金年龄阶段运动员比例较小,运动员年轻化现象严重,不符合世界女子排球强队运动员年龄的发展趋势,这种年龄分布结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女排的发展水平。建议通过我国女排联赛的竞赛体制改革,限制运动员参赛年龄,尽快解决年龄分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强运动员科学化训练与营养监控,延长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
(3)2002—2011年中国女排运动员体重、克托莱指数发展不适应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向,尤其是高大运动员,其身高190cm、克托莱指数达390以上比例几乎为零,与世界强队相比差距较大。建议针对不同身高阶段,建立符合世界女子排球运动发展的科学的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与训练模式,并根据我国现状制定出女子排球运动员选材与评价标准,运用先进的力量训练手段在保证运动员体重与身高比例合理的情况下,增强运动员爆发力与最大力量。
(4)2002—2011年中国女排运动员扣球、拦网高度具备争夺网上霸主的优势,但具备优势不代表能发挥优势。由于运动员年龄、力量等因素,中国女排网上实力大大削弱。建议中国女排加强攻手(尤其副攻手)拦网移动速度、预判、起跳时机与拦网手型的训练。
[1] 荣华,阿英嘎,胡茂全.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与欧美女子排球队不同位置运动员非技术因素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28~32.
[2] 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耀东,杨卓.中国女子排球队与奥运会欧美强队的若干非技术因素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