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对提升作文能力的作用

2012-01-29 11:57浙江省龙游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章作文

■ 徐 渚 方 敏(浙江省龙游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改变照本宣科、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重视多视角的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动态中开发并占有语文课程资源,根据校情和学情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好地方便自己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语文课程资源成为很好的教材辅助读物。

一、盘活课程资源,积累作文素材

1.语文课本。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课本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是启迪学生作文的渊源。不论是过去全国卷中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的亲疏与认知关系”,还是上海市试卷中的“面对大海”“杂”,虽然所说的“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却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

2.校园生活。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优良的校风、校训所蕴涵的文化氛围,又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着诱导和启迪学生的作用。班级、课堂、同学、老师,每一天、每一刻,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都会捕捉到身边的变化,点燃学生的灵感,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作文素材。

3.影视网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和影视成为我们学习的有利助手。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作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效利用影视网络资源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料的搜索、讨论、研究、交流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于作文中苦于知识匮乏、积累较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4.自然社会。自然与社会都是一本综合教材,也是一本立体教材。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合家共乐的快慰、兄弟姊妹的亲情、残缺家庭的酸楚、背井离乡的眷恋等,都是学生感受生活、表达心情的第一手素材;邻里之间、经济发展、文体盛事、社会和谐、国际关系等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大自然妙趣横生、包罗万象,本身就是适于学生思考、展示个性的环境。比如让学生在春暖花开时节去领略自然美景,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体悟夏的热烈,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共享丰收的喜悦,在白雪皑皑的隆冬品味那一分安详与宁静……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便是如此。

二、优化各类活动,丰富作文构思

结合校本课程资源,优化作文活动,可将作文活动分成几个专题系列:

1.亲情系列

亲情是古今中外文人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学生成长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依托和慰藉。引导学生体验与亲人在一起的生活、品味人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拥有亲情生活的乐趣,形成作文写作的动机。这个系列可以对应于每年的母亲节和国庆节,以“献给母亲的歌”和“我爱我家”为主题。

有位学生在《我爱我家》一文中写道:

清晨被公鸡嘹亮的嗓音唤醒,懒懒地睁开眼,与床再接一次吻,便迎着初升的曙光,准备又一天的开始。远远地闻到了包子的味道,便飘飘欲仙了,被香味勾到了厨房。没等刷牙洗脸,就迫不及待地先吃早餐了,妈妈只得劝着说:“脸还没洗呢!别变花猫了。”爸爸哼着小曲,给这个安静的早晨添加了一些惬意……

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或笑,承载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真实的情感是动人的;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

2.社会生活系列

美国作家奥尔科特说:“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人等于受了一部分最好的教育。”在来自农村的学生视野里,家乡所独有的简单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已成为作文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最熟悉的自然景物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会品美、说美、写美。

有学生这样写回家所见的荷塘:

那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亭亭玉立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阳伞。往远处看,每张荷叶的上方下面,总有一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还是一个花苞,像一支令箭,直刺苍穹,显得器宇轩昂、生机勃勃,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有的已经舒展开放,那紫红的花瓣,簇拥着流苏样的花蕊和嫩绿的小莲蓬,娇羞欲滴,让人怜爱;有的花瓣已经落尽,青绿的颈杆上,是一只蜂房样硕大的莲蓬,它低着头,默默地哺育着怀里的莲子……

根据后福岛安全标准,核电机组的名义运行寿期为40年,但可以获准进行一次最长为20年的延寿,前提条件是能够满足相关安全要求。迄今为止,仅有3台压水堆获准延寿。

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丰富的精神体验,得益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启发。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质朴无华的生动性。把这些独特的课程资源与个人内在感悟融会起来,就能产生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作文。

3.文化旅游系列

挖掘民间厚重的文化资源,了解民俗风物。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家乡有特色的风俗礼仪,如节日的庆贺、婚丧的仪式等;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介绍家乡的特产或风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所唱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

三、借鉴模仿他人,深化作文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主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应是简单的材料收集,而必须是在重温共鸣中,经过思想的过滤,以思维发散为依托的连珠穿线,并且让课程资源与写作话题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深化作文立意,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味。

1.提取课本资源,增强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在对课本资源的吟诵、感悟中提取其思想内核,增强学生思想的深刻性。如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课文,史铁生、海伦·凯勒对生命的感悟,能够深深感染学生,以此增强他们思想的深刻性。

2.提取课本资源,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对课程资源的感悟中提取其细节和意象,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如学习必修二“珍爱生命”的课文后,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感悟:“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注定要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过去。没有谁能做你永远的救星。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和厄运之中,只要精神不倒,生命的旗帜依然飘扬……”

3.提取课程经典,拓展作文思路的广度和深度。在对课程经典的意会中,展开联想,拓展作文思路的广度和深度。如提取必修五“直面人生”的司马迁、屈原、鲁迅、培根、周国平等对人生的论述,面对生死抉择,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学生由此联想到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并加以阐述。

模仿是作文水平快速提高的捷径,我们要屏除闭门造车的习惯,善于站在名家和同伴的“肩膀”上,积累、模仿、学习他们文章中的闪光之处,把他们文章中的优点化为己有,在自己的文章中巧妙地呈现出来。

四、丰厚人文底蕴,扮靓作文语言

写作时,没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真正做到“说自己的话”,是学生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的重要标志,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到作文能力形成的质的飞跃。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语言的感受与积累。如学了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之后,请学生围绕“青春生命”写成一段连贯的文字。其次,把遣词造句的训练用到作文中来。唐代诗人皮日休说:“百锻为字,千锻为句”,选用恰当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为文章增色的一个好的途径。只有重视语言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为写好文章奠定语言基础。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作文教学开掘了源头活水,给学生的作文能力训练提供了平台,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韵,把对生活精微的发现和感受运用到作文中。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强调了真性情才是文章的关键。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欧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关于国文佰八课》,《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