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厚丰 查晓华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医院脑系科 湖北十堰 442200)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主要外科治疗方法。本研究60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表明正确选择分流装置的置放路径,采用规范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无菌技术可有效降低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报道如下。
选取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确诊的60例脑积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11~65岁,平均36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头颅增大,双眼呈落日状,行走不稳、神经、精神障碍、大小便障碍及癫痫发作等。所有患者行CT或MRI检查显示侧脑室扩大,经测量有关径线符合脑积水诊断标准。其中梗阻性脑积水27例,交通性30例,正常压力性3例。术前均行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较高或表现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症状,同时查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腹部无较大手术史。并无以下情况[1]: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高、含肿瘤细胞、颅内感染及脑室内积血尚未吸收者、腹腔内有炎症或腹部B超示无腹水者。
脑室腹腔分流术:穿刺侧脑室额角,将分流管自头皮下经耳后的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外缘、胸骨前面引至腹壁经右上腹部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将压力泵连接在分流管脑室端及分流管腹腔端。并检查压力泵的气密性和是否有反流,为减少感染机会,以庆大霉素盐水浸泡分流管。腹部处理:上腹正中切开腹壁全层及腹膜,通条内引入分流管至切口,再撤出通条,见分流管腹腔端脑脊液留出通畅时将分流管置入腹腔右髂窝,不做固定,缝合腹膜、腹壁及皮肤层。
所有患者均行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头颅CT检查。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脑室缩小至正常43例,好转15例,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5例术后分流管堵塞,脑室端阻塞1例,腹腔端阻塞3例,分流泵阀阻塞1例。经调整后情况恢复。1例有颅内感染、2例腹腔感染,经拔出引流管行脑室外引流及抗生素抗感染后感染控制。硬膜下出血1例、硬膜下积液1例,经钻孔引流术后消失。裂隙脑室综合征1例,经更换低流量带阀分流管后消失。
脑室腹腔分流术适应证广、操作简便、损伤小,是外科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术式。但因术中及术后各种因素的制约,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仍存在较多并发症,找出导致并发症的原因并成功有效地防治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研究证实分流管在脑室端、腹腔端、分流泵阀及分流管全程均可阻塞,约14%~58%。本研究发生率为10%,低于文献的报道[2~3]。脑室端的阻塞主要有脉络丛包裹、管位置不当及凝血块和脑组织碎块。因此,首选额角穿刺置入脑室端,提高脑室端放置的准确性,避免反复穿刺[4]。腹腔管位置应是远离大网膜的肝膈间隙或左下腹的膀胱直肠窝,减少大网膜包裹机会、引流管弯曲打折所致腹腔炎症。分流泵阀多由血凝块、脑脊液蛋白含量过高(>1mg/L)等因素阻塞。因此,脑室穿刺应准确,忌反复穿刺。本组例发生,经更换好转。
主要体现颅内感染、腹腔感染等,主要由术程较长、术野较广导致。是此分流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5]。手术时机及术前、术中、术后抗生素的应用,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时间及分流装置在外界的暴露时间是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一旦发生感染,视情况对待,对轻度感染且引流好、再次植入风险者,用药物、脑室外引流、腰穿置管引流等处理,当无效时,应立即拔出引流装置,待感染得以完全控制后,再行二次分流术。
主要为硬膜下出血、硬膜下积液及裂隙脑室综合征。体醒我们应根据术中穿刺测得脑室内压力选择相应的分流阀压力装置。且放脑脊液速度要缓慢,避免引起颅内压急剧下降而导致大脑半球塌陷,进而引起硬膜下间隙扩大并发硬膜下积液、积血。
[1]邱修辉,易毅.腹腔镜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杂志,2006,41(8):554~556.
[2]张晓东.脑积水分流术后分流过度的临床研究(附36例报告)[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2(6):338~340.
[3]Sood S,Lokuketagoda J,Ham SD.Periventricular rigidity in longterm shunt-treated hydrocephalus[J].J Neurosurg,2005,102(2Supp1):146~149.
[4]王星,蔡洪,徐建国.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圾防治[J].江西医药,2009,44(1):20~21.
[5]王卫东,周晓平,刘建民,等.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