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
(涡阳县人民医院 安徽涡阳 233600)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平均寿命延长,因此,近些年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不断提高[1]。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高[2]。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安全的转运措施,可以减少死亡和伤残的发生。现将我院2008年至2010年期间进行救治的13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例(所有病例均经过头颅CT或MRT确诊),回顾分析如下。
通过“120”进行院前急救的共102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3例,年龄46~82岁,平均(60.3±12.2)岁。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50例,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32例,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20例。接到“120”电话后平均3min内出诊,15~30min内到达现场。除现场死亡3例外,其余99例患者,意识清楚者80例,昏迷者19例,其中37例家属在医务人员到来前已进行了有效的现场救护,均在发病20min~1h内安全转运至院内,65例在医护人员到达后才实行救护,其余34例由家属直接送院急救。
如果患者出现摔倒,家人不宜急于将患者从地上拉起,而是由2~3人同时把患者平托至床上,头部稍抬高,避免震动,呕吐者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取出假牙,并清洁口腔,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及时拨打“120”,医护人员到场后即行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进行脱水、降颅压及对症处理,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密切观察脑部情况,及时转院进一步救治。
院前急救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快速而有效的开展工作,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来说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协助急诊医生,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并仔细观察患者有无意识、瞳孔大小以及有无呕吐、偏瘫、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在现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后,应根据病情给患者保持一个合理的体位。轻症患者采取平卧位,昏迷患者应去枕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而对于怀疑脑出血的患者应将头部抬高20~30°以利脑部静脉回流。
表1 治疗效果[例(%)]
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特别是有意识障碍和昏迷的患者,气道阻塞是院前急救要立即解决的关键问题[3]。对于昏迷患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并清除其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合并严重呼吸功能障碍者立即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是保证现场急救药物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这样即可以避免患者躁动带来不必要的药物渗出或刺破血管。选择穿刺点时尽量避开关节,便于固定。
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因颅内压的增高等原因可以使血压进一步的升高。当血压轻中度升高时,一般收缩压维持在160~180mmHg,舒张压维持在90~105mmHg的范围内,不主张降压治疗。维持适当的血压有利于保证脑的血流灌注。但当血压超过220/120mmHg时应考虑使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剂。如果患者血压出现急剧下降表明病情危重,应立即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组织有足够的供血。
对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现场施救后,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应争取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因为受现场的条件的限制,院前急救的目的就是为患者争取时间。转运过程中应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报告患者病情,做好各项抢救的准备工作,使患者能够尽快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急性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液循环和功能的缺损事件,包括了缺血性和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医务人员从接到“120”通知到达现场一般需要15~30min,显然抢救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表1数据说明在“黄金时间”内有效救治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向全社会普及急救技术知识的学习以及进行院前急救的培训。
[1]吴智鑫,何明丰.脑卒中急诊院前急救的早期快速识别[J].中国全科医学,2009.
[2]王承辉,阮海林,杨春旭,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就医时机的调查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
[3]王红军.急性脑卒中院前救治措施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急救医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