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2012-01-29 12:58赵云龙董全勇
中外医疗 2012年36期
关键词:挫裂伤颅脑老年人

郭 魁 赵云龙 董全勇

白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吉林白山 134300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其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如何有效救治是神经外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和救治策略,该研究回顾分析该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59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中男49例,女10例,年龄60~84岁,平均69岁。其中交通事故伤37例,跌伤13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3例,爆炸伤1例。

1.2 GCS评分

GCS3~5分22例,GCS6~8分32例,GCS9~12分5例。

1.3 头部CT扫描

脑挫裂伤8例,颅内血肿17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9例,弥漫性脑肿胀11例,原发脑干损伤4例,颅底骨折伴颅内损伤6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

1.4 复合伤

其中严重四肢、骨盆骨折11例,脊柱脊髓伤5例,肋骨骨折伴血气胸、肺挫裂伤10例,肝破裂1例,脾脏破裂3例,休克8例。

1.5 原有慢性疾病

高血压28例,冠心病33例,糖尿病24例,脑梗塞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8例,肝硬化1例,结肠癌术后1例,肾癌术后1例。

1.6 治疗方法

该组59例行手术治疗43例,开颅血肿清除,脑挫裂伤灶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余16例中未开颅手术保守治疗9例;未及时手术和拒绝手术7例。该组病例均在多功能监护下给予补液输血、脱水、激素、抗感染、抗癫痫、预防应激性溃疡、神经营养、扩血管等综合治疗。对胸腹部外伤、脊髓损伤,四肢骨折患者明确诊断后,根据病情缓急作相应治疗,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开胸开腹手术、颈椎骨折颅骨牵引术、四肢骨折手术等。对原发疾病及时检查,请专科协助诊治,调控血压、血糖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死亡,术前死亡7例,术中死亡3例,术后1~3 d内死亡25例,4~30 d死亡10例,30 d以上死亡14例。

死亡原因:脑干损伤和下丘脑功能紊乱9例,严重脑挫裂伤21例,复合伤及休克8例,肺部并发症14例,心肌梗死1例,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感染1例,多系统器官衰竭13例。

3 讨论

由于老年机体反应能力差,各系统生理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并且多伴有心、肺、内分泌系统等基础疾病,一旦发生损伤,可能发生连锁病理反应,治疗困难,死亡率极高。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颅脑损伤过重

老年人颅骨弹性减低,受外力后缓冲作用减少,脑组织萎缩,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血管硬化致血管脆性增加。外力作用后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幅度大,脑组织与颅骨内壁碰撞范围增大,与小脑幕、大脑镰及颅底摩擦增多,使桥静脉,皮层血管和脑底血管发生损伤出血,容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干损伤等,损伤早期高颅压症状不明显,容易影响病情判断,到了失代偿期,老年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差,病情往往急剧恶化。而重度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下丘脑损伤大多相互伴发,引起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和急性颅内压增高[1],损害自身调节机制,从而导致中枢功能衰竭,机体代谢障碍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治疗起来极为困难和复杂,手术效果欠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颅内血肿可造成脑疝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脑组织受压变形、脑疝、低血压、低氧血症、脑血管痉挛等情况可以使脑血流灌注减少,引起脑缺血;同时老年人血红蛋白浓度高,血小板粘附和凝集功能亢进,可导致脑血栓形成[2],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出现不可逆的脑血液循环及脑脊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呼吸循环中枢衰竭而死亡。对于老年颅脑损伤患者要动态复查头CT,有手术指征的及时手术治疗,解除脑受压,早期应用扩血管药物,规范合理治疗,促进病人尽快苏醒。

3.2 复合伤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发生率在60%以上[3],如休克、脊柱脊髓损伤、严重的胸腹部外伤、四肢和骨盆骨折等,这些病人出血多、创伤重,多有呼吸循环功能紊乱。老年人血管弹性减低、血流缓慢,多有冠状动脉硬化,导致代偿机能减退,组织灌流差,一旦发生休克,难以纠正。而低血压、低血氧可导致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脑缺血、缺氧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抑制呼吸循环中枢,还可导致肾血流减少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因此,在救治颅脑损伤的同时,应积极处理复合伤,尽快查明病情,有条件及时行头胸腹部CT检查;治疗上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抢救休克,补充血容量,维持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或避免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手术原则应该遵循先开放伤,后闭合伤;先行胸腔闭式引流,后开颅手术;先处理大血管损伤,后处理脑损伤和骨折;对于已出现高颅压又有胸腹腔出血病人,必要时同时手术。另外颅脑损伤后昏迷可能掩盖复合伤病情,尤其是脊柱脊髓损伤,容易漏诊,造成严重后果,要高度重视。

3.3 颅脑损伤并发症

老年人机体反应差,同样的受伤机制,老年人伤后病情比青壮年严重,恢复也慢,导致老年人脑外伤后长期昏迷及卧床,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颅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脑积水、脑梗塞、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神经源性肺水肿、应激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衰竭、褥疮等[4]。老年病人出现这些并发症后处理极为困难,后期往往导致多系统器官衰竭,是死亡最重要的因素。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呕吐物、痰液和血液等误吸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老年人肺功能减退,长期昏迷痰液排出困难,导致坠积性肺炎;气管切开术后失去上呼吸道对病原菌过滤和非特异免疫保护作用,以及护理措施不当导致院内感染肺炎。防治肺部感染应贯穿救治的始终,有指征者及早行气管切开,雾化吸入,应用化痰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抗生素,做痰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应用支气管镜吸痰及灌洗治疗。病人长期昏迷及卧床,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明显增加[5],易导致脑梗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目前提倡早期应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晚期病人常出现消耗性衰竭,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进一步发展为多系统器官衰竭[6]。因此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增强体质,可给予胃管鼻饲高能营养素,必要时行深静脉营养。

3.4 原有基础性疾病

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当病人因脑外伤昏迷后,诊治过程中会引起其他系统功能紊乱,这些疾病与外伤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如高血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脑血管硬化,损伤后易出血,高血压还可使颅压和心脏前负荷升高;脑梗塞、冠心病病人往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使病人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易停止;癌症病人术后化疗免疫功能差、糖尿病是颅脑损伤病人感染发生的易感因素;因昏迷卧床,痰液不易排出,慢性阻塞性肺病进一步加重导致低氧血症等等。因此对老年人要详细了解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仔细全面检查,及时请有关科室协助诊治,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3.5 治疗及用药不当、手术的创伤

如输入晶体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多可导致心衰;甘露醇和氨基糖甙类药物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速尿可以导致电解质紊乱;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可以加重胃黏膜损害,诱发上消化道出血;麻醉药物、冬眠合剂、抗癫痫药物可以导致肝功能损害等。这些情况在青壮年病人中发生率低,发生后也容易处理,但在老年病人中发生率高,处理困难,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所以治疗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手术时老年人呼吸循环功能受到影响,麻醉药物代谢缓慢,血压大幅波动,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手术时间不宜过长,操作不宜过大[7]。因此对任何可能诱发器官功能障碍的药物及治疗手段均应谨慎应用,要充分考虑老年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生存质量。

3.6 诊治不及时或家属不同意手术

如今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家庭人口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老年人留守、独居的较多,脑外伤后昏迷不醒不能自行就医或报120等,家属或邻居发现时已属脑疝晚期;还有少部分病人因各种原因不同意手术,如经济条件差、无人护理等,也是死亡原因之一。这是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综上,对老年颅脑损伤患者要详细了解病史,密切监护,全面检查,治疗上要有全局观念,对颅脑伤进行合理规范救治,高度重视复合伤和原有器质性疾病,积极处理并发症,防止颅脑伤、复合伤、并发症、原有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从而降低死亡率。

[1]付登扎,付国平.重型颅脑损伤66例死亡原因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21(1):83.

[2]李燕敏,徐艳艳,孙西周,等.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24例分析[J].济宁医学院报,2006,29(1):64.

[3]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4]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7-259.

[5]蔡可胜,刘学勇,董伟.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23例分析[J].天津医药,2001,29(2):110-111.

[6]江基尧,董吉荣,朱诚,等.21例GCS3分特重颅脑伤病人救治经验[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2):7-9.

[7]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9-283.

猜你喜欢
挫裂伤颅脑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针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的研究
CT“李琦岛征”和“黑洞征”对脑挫裂伤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对冲性额颞脑挫裂伤38例分析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