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欣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应用语言系,北京 1013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发展,这给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不同国籍、不同母语、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学生,什么问题都有可能遇到,而有些问题在现有资料中是找不到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探究性教学采用“类似科学研究或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教的是语言,所以语言学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占有很大比重,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法学、语音学、词汇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传统的语言类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其合理性,如课堂容量大、系统性较强等,但是也有很大的缺陷,如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受到制约,往往造成学生只会书本上和教师课堂上讲过的问题,而遇到新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学生普遍底子差、基础薄、文化基础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制力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兴味索然甚至逃课的现象。该学院学生的优势表现为思维活跃、不喜欢墨守成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些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1]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既注重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又注重学习者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的养成,一般来说,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为[2]:
(1)学生参与围绕科学型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探究学习,探究活动与学生原有认识紧密相关,教师设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构造解释客观世界的模式或模型;
(4)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5)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和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语言类课程内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语言现象的描写,也有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还有对语言规律的探寻。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有大量的感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运用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能运用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而这也正是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所以语言类课程非常适合进行探究性教学。
例如,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是在“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上开设的专题性课程,本课程重点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中所运用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一些常用的语法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一些语言问题。例如,留学生在学习“究竟”一词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究竟张三去了哪里?”可以变换为“张三究竟去了哪里?”留学生会利用类推原则,把“究竟谁去了广州?”变换成“*谁究竟去了广州?”(带*者表示错误的句子。下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究竟”的解释为“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究竟”一词的解释,不能找出两个句子变换方式不同的原因。遇到这类问题,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打出两个句子:
(1)究竟张三去了哪里?=>张三究竟去了哪里?
(2)究竟谁去了广州?≠>*谁究竟去了广州?
指出例(2)是留学生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例(1)中的“究竟”与主语“张三”换位后成立,而例(2)中的“究竟”与主语“谁”换位后不能成立?
判断正误的问题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们都是母语者,但是解释为什么时就很难了。我们不能用“汉语的习惯”来敷衍,而是需要用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例(2)的变换式不成立的关键因素在“究竟”,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清“究竟”的用法。
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错误的例句,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例如:
*他究竟来了吗?
*他究竟是教授?
*谁究竟去了广州?
*哪儿究竟发了大水?
他究竟来了没有?
他究竟是不是教授?
究竟谁去了广州?
究竟哪儿发了大水?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提示大家注意“究竟”的语义指向,并提示大家注意“究竟”所在的句子的类型。学生在曾经学过的语言理论指导下分组讨论,解释上述语言问题。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进行阐释,并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或其他小组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经过全班范围的讨论,进一步形成对问题更为合理和全面的解释。
通过充分讨论,得出“究竟”的用法:
(1)“究竟”只能指向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
(2)“究竟”只能后指,即“究竟”所指的具体疑问形式一定要在它的后面,不能在它前面。
解决了“究竟”用法的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再找一个相似的语言问题,让学生用刚掌握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这一步骤,学生不但掌握了“究竟”用法上的特点,而且加深了对“语义指向”理论的理解,并掌握了分析语言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步骤中,着重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把感性认识提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与传统教学相比,探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对研究对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阐述观点、交流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自主性与合作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小心求证,最后得出结论。探究性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最为关键的是,探究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所教班级的观察,笔者发现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很大,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和中途逃课的现象大大减少。通过探究性学习不同小组都有收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并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甚至下课时有学生主动找到老师,询问报考语法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的情况。
探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当前的探究学习过于强调学生的个人建构与意义的赋予,忽视教师引导与意义的获得,致使探究学习始于经验、基于经验、止于经验,有同化没有顺应,有量变没有质变,阻碍学生最佳发展”[3]。
徐学福认为,在探究性教学中,存在“问题泛、方法泛、结论泛”等问题。问题泛是指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问题或太大太难、过于开放,或太容易太封闭,不适宜做科学研究的课题;方法泛是指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以致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结论泛是指学生在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没有实际价值。要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干预和引导。
探究性教学的过程应模拟专业探究,类似学科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自身经验和理论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上述“问题泛、方法泛、结论泛”等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其超越个人经验,符合专业探究的传统与规范。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主要应集中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提示上,如上节关于“究竟”的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技巧地引导学生观察例句,找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提示学生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哪些语言理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理论解决问题最有效。引导时教师应注意技巧,不能把探究性教学变成“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法,提示点到为止,教师不能过多干预。
探究性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会学习,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地学习。汉语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决定语言类课程很多内容适宜探究性教学,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黄丽.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5):72-74.
[2]徐学福,宋乃庆.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4):41-48.
[3]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J].教育学报,2009(2):21-25.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1-154.
[5]邓齐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2(7):102-104.
[6]何善亮.美国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2):82-86.
[7]张旺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认识的深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读后[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