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众低健康素养的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2012-01-29 10:40李艳文庠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34期
关键词:公众素养文化

李艳 文庠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试析公众低健康素养的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李艳 文庠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本文通过对健康素养概念的界定,简述了民众低健康素养的表现与危害,分析了健康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公众文化水平,强化政府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形成良好的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等健康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民众;健康素养;危害分析;对策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公众的身心疾病日益增多,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张悟本事件”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旺盛程度。当公众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由于他们健康素养较低,极其容易被“江湖骗子”所蒙蔽。为此,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

1 健康素养概念的提出

关于“健康素养”概念,文献可追溯到1974年,其内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而不断丰富。美国医学会(AMA)把健康素养定义为“在医疗环境下执行基本的阅读和计数等相互影响的一系列能力”[1];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出的健康素养概念是 “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的决策的能力”[2];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3];2008年1月,我国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从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普及公众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国人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角度对健康素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成为世界上第1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综合以上定义,可以认为:健康素养内涵应具4个层次:一是具有健康意识;二是具备健康基本知识;三是具有一种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四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目的。

2 低健康素养的表现与危害

2.1 低健康素养的表现

目前公布的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城乡民众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康意识较薄弱,对于身体发出的警告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确保自身健康得到保障。二是对于健康的认知存在缺陷且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偏低,仍旧认为“无病即健康”。三是健康素养低的人群容易养成较为消极的健康行为,例如吸烟、饮酒、滥用抗生素、久坐不起的生活方式。尽管不少公众知道要运动,要限盐、限油,却对具体的做法认识不清或者懒得去做。四是有些人一旦出现健康状况,或者是“病急乱投医”;或者是任其发展,比如,人们在对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采取的处理方式问题时,有24.30%的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都归因于公众健康认知能力与医疗信息采集能力欠缺。

2.2 低健康素养的危害

2.2.1 低健康素养可导致民众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失败 根据Sudore等在1999~2004年间,对2 000多位使用英语的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那些低健康素养的老年人比具有健康素养的老年人有较高的死亡率(19.7%vs 10.6%)[3]。在美国,低素养人群仅有一半的人了解低血糖的症状,而且他们很少知道血压可以通过控制自身体重来降低,而且低健康素养的老年人要比高健康素养的老年人卧床久坐的可能性更高。在我国每年32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个数字相当于全世界的1/6。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类病是完全可防可控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很多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缺乏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低健康素养的公众,不仅造成自身健康的管理失败,给自己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低健康素养的人群与普通人群相比住院和使用急救服务的比率要更高一些。

2.2.2 低健康素养妨碍医患沟通,导致医患矛盾加剧 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占84.7%的民众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最感兴趣[3],但是大多数公众承认他们缺乏必要的医学与健康知识。由于医患双方知识信息上的不对称,医患之间不能有效的沟通,在对疾病诊治的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上通常会以医方为强势或主动方,患者对自己的权利义务不能充分了解,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处于劣势的患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健康素养,不能正确判断产生纠纷原因,寻求恰当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即采取过激的行为,使医患矛盾上升为医患冲突,甚至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

2.2.3 低健康素养加重国家卫生资源的浪费,加剧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健康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维护自身健康,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只能求助于国家卫生保障体系,造成各国卫生医疗费用急剧澎涨。研究显示,1998年美国的医疗系统对低健康素养人群的额外支出高达730亿美元[4]。2003年,我国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存在着就医方式、选择医院、用药等不合理的行为,人们无论生什么病,都选择“最好的”医院、医生,“最贵的”药,而非“最合适”治疗方式[4],这不仅会增加治疗的费用,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城乡之间、大小医院之间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总之,健康素养对公众的健康结局、医疗支出及国家的卫生资源分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4 低健康素养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群体性社会事件 低健康素养还会造成社会危害。如,非典时期我国出现了大规范的抢购板蓝根事件。再如,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后,一时间美国碘化钾被抢购一空,中国更是上演了轰轰烈烈的“抢盐”闹剧。一些城市的超市、商场、商店的食盐被抢购一空,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海带、海藻、海鲜等富含碘元素的产品脱销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法商贩囤货居奇、哄抬价格的现象,每包1.3元的食盐卖到5元至10元不等[4]。这些群体性社会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易诱发群体性社会冲突,危害社会安全。

3 健康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

3.1 文化程度与健康素养

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是影响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5],低文化程度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低健康素养。在医疗环境中,患者低文化程度会妨碍与医生的交流,从而影响医生的诊断;文化程度还会影响个体获取关于自身健康相关的权利和护理方面的关键信息,如低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者不能很好理解关于自己所患疾病治疗和管理的基本信息。反之,文化程度高的人在对治疗方案准确的理解、按照规定服药的信念、对疾病较少的恐慌、阅读瓶子上标签的能力和对医嘱的理解上均优于低文化程度的个体,从而可能更易于采取主动寻求健康知识的行为。但是,这并不表明具有高文化程度的个体就一定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5-8]。显然,文化程度与健康素养的养成呈正相关,但并不具有可逆性。为此,我们应将公众文化程度的提高与个体健康素养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系统的、渐进的学校健康课程体系;同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医患教育和大众媒体传播等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认知能力,促使公众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2 政府行为与健康素养

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对人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知识也就越来越专业化,加之,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复杂性,使公众提高健康素养难度不断增加,政府有责任担负起开展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职责。从另一角度说,就是政府行为是影响公众健康素养高低的另一重要因素,公众低健康素养,不再单纯是个人的不足,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9-13]。

为此,首先,政府应鼓励卫生医疗机构与卫生教育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将健康素养教育纳入日常工作中,开展健康咨询、行为指导、健康管理、健康传播和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其次,政府应把健康素养普及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机制,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再次,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和工作网络,提供规范优质服务,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最后,针对一些“群体性社会事件”,政府在进行应对性处置的同时,应借机开展相关性健康普及活动,将危机转化为全民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的大好时机,例如,针对突如其来的“抢盐风”,政府不仅保证食盐供应,稳定市场,抑制公众恐慌心理;而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3.3 社会文化与健康素养

前一阶段,网络上有个“段子”流传很广,说是奥巴马访华时将中国文化总结为吃文化。比如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等等。尽管“段子”借奥巴马之口博人一笑,却从另一个偏面反映了“吃”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于是,“神医”的一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时间蛊惑了大众,人们怀着美好而简单的愿望,希望就着饭菜就把病防了、身也健了。这两个事例用事实证明了:一是公众的健康素养亟待提高;二是“社会文化”是传承与传播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视角论证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健康具有泛影响性、累积性、交互作用等特征。

如何充分运用“社会文化”这个载体去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呢?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公众不断增强健康素养助推器[14]。应发挥传媒的宣传效果,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开展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使公众在轻松愉快的形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健康知识的灌输。二要倡导一种“让健康走进生活”的新理念。让健康知识走进公众生活,让公众增强健康意识,使公众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主体,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1]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25-229.

[2]高浩宇,王刚,袁媛媛.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3]邹思梅,方小衡,林德南,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37-545.

[4]刘小娜,常春,孙昕霙.健康素养全球研究概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2):150-153.

[5]邱心镜.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社会与医学,2010,(1):91.

[6]徐玉洁,周芬,谢红莉.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1-3.

[7]孔燕,沈菲飞.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17-20.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

[9] 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10]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02,115,179,181.

[11] 李林,余丰慧.“抢盐风”拷问民众科学素养[J].今日南国,2011,8:1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2009.

[13]孙琦,陈俊国.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16-317.

[14]杨金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13-115.

Analysis of the hazard of public healthy illiterac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against it

LIYan WEN X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46,China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health literacy,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appearances and hazards of low-level public health literacy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acquiring health literacy.Further,it emphasizes such ways which can facilitate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 literacy as to improve public educational level,to enhance the role and effect of government,to form favorable social heath atmosphere etc.

People;Health literacy;Hazard analysis;Reflec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R193

C

1673-7210(2012)12(a)-0156-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JYJZ120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B-a/2011/01/033)。

[通迅作者]文庠(1964-),女,四川广汉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管理研究。

2012-06-28 本文编辑:卫 轲)

猜你喜欢
公众素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公众号3月热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