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音宇
当前,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物质和文化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带来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辅导员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因此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高职辅导员需要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培养多元文化观念和跨文化适应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在流动中寻求稳定、在多元多变中进行选择、建构和发展,培养宽容、公平、尊重以及自由思考的品质。
社会政治、经济和不同文化等因素影响着个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主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又将决定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辅导员追求的内敛、含蓄、单一的文化价值传统与现代社会崇尚开放、独立、张扬的多元观念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随着以平等、独立、自由和竞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在主流文化中的确立,高职辅导员文化价值取向发生明显的变化。高职辅导员的文化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重新建构。
传统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程度极高的社会。中国价值观中的面子、家庭和群体趋向等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表现。[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辅导员是一个集体观念很强的群体,工作勤勉、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地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为维护组织的利益有时宁愿牺牲个人的利益。近年来,伴随新文化的传播,高职辅导员的主体意识也在日益觉醒,他们日趋独立和理性,强调自己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独立性,力求在工作中追求利益、实现自身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但西方的一些“功利主义”、“本位主义”的社会思潮也汹涌而至。受此影响,高职辅导员的价值评价也趋于理性务实,逐步建立起面向现实、关注实用的价值取向。面对高企的房价、昂贵的教育成本和逐月增长的CPI,高职辅导员从理念及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物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关注现实的利益,认同现实价值取向。他们在通过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希望获得正当的回报,实现奉献和索取的平衡。[2]更有甚者,经济收入的多少有时已经成为某些辅导员衡量自我价值实现多少的重要标准。
霍夫斯泰德认为:“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的维度表明了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态度,短期导向的人会视时间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对时间较没有耐心,而长期导向的人视时间为一种无止尽的资源,并较有耐心。”[3]一直以来,高职辅导员有着比较明显的长期时间导向。在工作方面按部就班,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方面则需要论资排辈。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与各方面的激烈竞争,高职辅导员的这种观念也正在发生转变,时间导向日趋短期化。在工作中,高职辅导员日益关注短期收益,一旦发现短期内无法实现他们的需求或者上升通道不畅的话,他们就会选择改变,另谋出路。这也造成了当前高职辅导员群体的流动性很大。
就权势距离而言,传统的中国是一直是个高权势国家,中华文化崇尚尊师重教,将教师作为学识、做人等方面的权威。这种师道尊严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高职辅导员,并体现在其日常教学管理中。高职辅导员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往往表现出权威姿态,说一不二,学生对辅导员的行为不得提出置疑。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高职辅导员更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身份,高职辅导员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能够以更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他们能够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面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也能主动迎接,心态日趋民主、开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事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多重职责。高职辅导员是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其文化价值取向不仅影响其自身对价值的追求、评价和选择,而且对高职学生的成才成长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高职院校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学校,它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工作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生活在学生的周围,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了解学生的最迫切的需求,最能贴近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所以,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学生中的各种矛盾,从而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促进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价值观是教育的支撑环境,一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其产生和支撑都有着背后文化价值观的因素。[4]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高职辅导员的文化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其对教育目的、地位以及作用的理解,进而影响辅导员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1.教育理念更突出能力培养。在我国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深远,高职辅导员通常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传授知识成为辅导员工作的“目的”,管理学生成为辅导员工作的“手段”。于是,高职辅导员更多地纠缠在学生事务中,忽略了对职业价值的思考,寻找不到职业的乐趣。
随着高职辅导员的文化价值导向的转变,在领会、认同和实践新型价值取向的过程中,高职辅导员也日益确立了重视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教育观,在教育中更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体的自由和权力,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育内容更具时代特点。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文化转型成为历史的必然。文化的转型赋予价值观教育更多时代意义及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丰富。政治文化的转型使现代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的概念深入人心。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重义轻利”准则遭受挑战,人际交往中契约关系正在取代血缘关系的主导地位。青年学生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被无情抛弃。这些现实的转变都要求高职辅导员的价值观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要增加对政治生活的价值思考,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反思;要关注个人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化。
3.教育方式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崇古唯上、重权威的价值观念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投射到辅导员身上就表现为教育管理上的大一统思想和家长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心理,教学方式方法单调枯燥时,课堂教学以说教、灌输为主,缺乏引导,容易使高职学生感觉厌烦。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会使高职学生产生困惑,从而也使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因此,新的教育观要求辅导员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工具化倾向,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方式上,要求超越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方法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当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变迁中,高职辅导员必须保持理性,要在反思多元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激发起推动和谐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高职辅导员本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必须进行选择、整合及提升,构建适应合理的文化价值观。
在文化全球化条件下,文化间的交流渗透明显加强。受此影响,高职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但是,通过文化间的比较,他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科学性、重要性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文化的多元化带来了高职辅导员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从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来看,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和调适将是高职辅导员价值选择的主题。但在高职辅导员文化价值观指导思想的层面上,必须坚持一元化,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虽然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并不否定高职辅导员的信仰自由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但是高职辅导员的价值取向只有依附或符合社会的价值导向,才能得到肯定和鼓励。
因此,高职辅导员的文化选择要受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制约,辅导员的文化价值观必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必须与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在一起。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文化根脉、形成过程、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自知之明。[5]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一味地盲目自大或一味地自我贬损都是不可取的。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辅导员要通过理性的文化思考,坚持一种理性的文化追求。要坚持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要时刻保持文化警醒,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认同。这种文化的自觉性,要成为辅导员文化价值观的基础。
同时,高职辅导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认识,要主动承担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要增强“文化自信”,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尊重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虽然,目前社会对辅导员的认识还不全面,很多人对辅导员的评价不高,但辅导员这个岗位是不可或缺的,辅导员对学生未来的影响也是长远而不可逆的。因此,必须端正辅导员对其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调动辅导员的职业自主意识和价值追求,才能构建其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工作中要对高职辅导员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要通过规划高职辅导员的学习和培训,细化辅导员分工,引导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领域的专家能手。要理顺高职辅导员管理体制,避免辅导员多头管理的情况出现,要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建构辅导员的激励机制,理顺辅导员的晋升机制,创造一个高质量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形成稳定的辅导员职业文化,使辅导员能从自身职业中享受到职业乐趣。
[1]郭小翠.从跨文化角度探析我国文化价值观的变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138.
[2]张杰.高校“80后”辅导员的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1.
[3]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江淮论坛,2008(1):124.
[4]冉亚辉.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教育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1.
[5]张志敏.学校文化自觉:以课程为突破口[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