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萍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上大学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与以往“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激烈残酷竞争相比,现在的大学普及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升。由而可知,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而且社会和家长对高职毕业生寄予比较高的期望,这迫使高职毕业生必须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因此,在就业方面,众多的高职毕业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压力之下,高职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的诚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问题越来越多,渐渐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诚信缺失的现象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越来越普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诚信危机这个大问题。[1]求职诚信的缺失是高校学生的失信行为在找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诚信缺失产生的危害影响小至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大至波及整个社会,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求职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缺失诚信,此类问题在高职学生的就业中有各种表现,对这些具体的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有相当的必要性和价值。
诚信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显而易见,诚信的基础之意就是要诚实、坦率、守信、有义,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诈、不假冒伪劣。它的缺失在学生就业中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根据高职学生在找工作的时间阶段进行分类,可分为如下几类。
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找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向用人企业提供自荐材料,用人单位透过自荐材料来了解、评价、衡量应聘毕业生拥有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以此为基础再确定下一步的面试考察等步骤环节,最终选择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所用,可见翔实丰富的自荐材料对大学生来说显得相当重要。[2]部分高职毕业生把歪脑筋动在了如何制作光鲜的自荐材料上,续假材料满天飞,个人经历完美无缺,以便能引起招聘单位的关注,好在众多的毕业生大军中脱颖而出,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每参加一次大中专院校毕业招聘会,从收集的应聘材料内容反映,应聘者基本上都当过班干部,都拿过奖学金,等等。虚假的材料日益泛滥,导致用人单位对自荐表逐渐的失去了信任,拿到自荐表,走马观花便束之高阁。虚假自荐材料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编造学生干部履历;(2)伪造各类等级证书;(3)虚构荣誉;(4)拔高自己的专长。
大多数招聘单位把面试当做是录用工作人员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面试过程中表现的好坏直接关联着应聘者能否最终得到录用。因此,不少高职毕业生把面试当成展示自己才华的最重要的机会。然而,一些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所想的工作,在接受面试时,回答招聘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学生们语言总是显得那么完美,专业问题显得无所不懂,自己的不足之处刻意隐瞒,对于自身的一些工作素质则夸大其词,自我拔高甚至出现胡编乱造的现象。更有甚者,个别求职毕业生一味迎合招聘单位,而不是用客观且诚实的姿态面对面试者,不讲实话,根据岗位的要求来编造、夸大自己的优点和工作能力,回避或隐瞒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来应对面试,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工作的选择判断。一旦录用参加工作,自身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不仅应聘者错过了寻找更合适自己工作的机会,也给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3]
当今社会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契约社会,社会往来往往以约定的契约为规则,重约践行,“言必行,行必果”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要求。工作要有兴趣,岗位要适合个人的特点,且有助于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合适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在应聘岗位时,要有针对性,而不是一味的“广撒网,多捕鱼”。但是,有些应聘高职毕业生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找工作的时候会比较盲目或观望徘徊举棋不定,一遇见个人情况和机遇环境稍有些变化,就很不严肃的跳槽毁约,有些缺乏责任心的毕业生草率签约,他们都缺少在毕业前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和当下就业形势。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没什么非凡的设定和要求,有一个工作就赶紧签约,再有其他单位很快就毁约、再签。学生从“签”到“毁”到“再签”大多都持有一种盲目的跟风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其实毁约后重新找的工作不一定比之前的更适合自己。当企业与学生签约后,学生不去报到,而是继续寻找其他更好的单位,对约定不践行,给双方都造成伤害。[4]
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不诚信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单归结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因素,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客观,这其中有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责任。
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的环境很优越:社会环境稳定,生活环境富足。因为缺乏必要的磨练,在此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部分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得非常自我,缺乏责任心,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对外交往中总以自己为优先考虑对象,而不顾及他人。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比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低得多,也少得多,更不用说考虑社会的责任和价值。另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应聘者对就业整体形势缺乏正确判断,缺乏整体的宏观把握,高薪金、工作硬件环境好等表面看起来不错的工作就是自己理想工作,结果大家一拥而上,先下手为强,草率签约。这个时候,他们不会很深入的考虑用人单位的岗位与自身素质的契合度,进入岗位真正工作起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适应问题。他们渐渐的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热情,排斥厌恶的情绪升腾起来,眼睛又重新投向就业市场,看到更合适的工作后,就很容易产生毁约跳槽行为了。少数毕业生法律意识谈薄,诚信意识缺失,观念上认识不到社会规则的严肃性和诚信的重要性,把违约视为一种很自然的自我纠正,这样违约就成了必然。[5]
高职毕业生应聘时喜欢虚构自己的自荐材料或者是在面试过程中夸大自己,掩盖缺点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部分高职毕业生这种的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就业环境所迫,或者说是招聘单位不合理的选材方法导致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科学。从用人单位这一方角度来看,拥有较多获奖证书的高学历、专业成绩好的优秀毕业生仍然是大多数用人单位追捧的对象,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按照企业自身的企业发展实际或者是岗位的实际去选拔人才,而是把学历证书作为录用毕业生的主要标准。如果很多的用人单位都这样做,就会形成一种不合理的选材大环境,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严重阻碍,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高职生在自荐材料和面试过程中造假。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今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一些用人单位在处于主动地位的情况下,无视求职者的根本利益,甚至用欺骗的手段诱使毕业生,使其就业陷入了困境。高职生在求职中的不诚实的行为愈演愈烈,招聘者招聘方法不合理,应聘者应聘行为虚假扭曲,两者互不信任,很难想象走在一起会形成强大的合作合力。[6]
从学校教育方式上说,长期以来以分取人的传统式应试教育,存在着看重培养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轻视职业涵养和道德素质的学习。这样教育方式无形中引导者学生们把考试得高分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结果形成死读书的现象。学校和学生无暇顾及甚至忽视道德素质和职业涵养,结果容易导致“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社会教学目标。虽然近年来大多高职院校都积极提倡将德育教育与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但是口号响亮与实际操作又是两码事,随着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极具增大,各高职院校的第一目标是解决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然而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不外涉及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材料填写、就业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另外,多年来,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不够,导致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贷款拖欠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7]
在我国当前社会,国家和社会开始意识到诚信体系的重要性,诚信的观念正逐步深入人们的心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各行业、各领域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很不平衡,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有联系的系统。这种社会状况导致在部分社会层面出现了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例如,制假贩假、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经经济市场混乱缺乏信用、享乐拜金思想在部分人心里根深蒂固,等等,这种不诚信现象的盛行,迷惑了刚刚进入社会的高职毕业生,使他们在纷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迷失自己,他们习惯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要求,往往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此外,高职生就业政策和诚信保障制度在我国还处在一个不断改革探索的阶段,即使出现失信或者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和现象,缺失各种纠正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一个严谨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导致失信违约的成本过低。很多政策、条例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到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行为也约束不力。无规矩的人不能体会应有的后果,这些都助长了部分学生的一些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
高等教育是高职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诚信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教育要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要把诚信观念教育纳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去。(1)高职生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体现诚信教育的内容,直至最后大四离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做到诚信教育无处不在,形成诚信的校园氛围;(2)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两课”教学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学习教育,协助学生形成对当下诚信问题的正确认识,而全方位促进高职生诚信意识;(3)高职院校教师要作诚信的表率,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以诚信的人格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就业指导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高职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技巧,也是高职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应从具体的指导工作入手,比如明确地指导学生如实填写简历和自荐材料,协助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前景进行判断,协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岗位位置。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自荐材料进行把关和确认,要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制度和出具制度,确立严格的签约、毁约程序,明确违约责任,防止签约、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合同精神和契约精神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例如,可以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用人单位的招聘目的就是找寻符合自己岗位要求的人才,并且人尽其用,招聘的高职生在岗位上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为企业做贡献。这个招聘目的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机构有条件的要有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招聘人才不能单纯的迷恋高学历,设置名校门槛,而是要从反映专业知识、实际技能和道德品质三个方面内容的综合素质考虑,制定相应招聘条件和招聘标准。量才适用,既要考虑应聘者的才华,又要了解其人格品质,坚持采用“德才兼备”的标准。进一步说,招聘单位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走进高职院校,改变不合理的招聘制度和招聘行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上,放在人的能力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上,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上上之策。在诚信监管层面,高职学生就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人事主管部门应对双方的行为有个约束,加强指导与管理。
由上可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信用机制来约束就业和招聘行为,仅靠学生、学校和聘用单位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以此逐步形成一种诚信就业的氛围。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及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既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强化就业管理,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既要大学生诚信求职,又要用人单位诚信招聘。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社会、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利益共同体,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中才能做到诚实守信,毕业生就业市场才能够相对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
[1]宋玉静.高职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2]李雅琴,李书林.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3]孙晓丽,戚毅,薛朝东.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4]谭桂明.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2).
[5]全金华.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的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J].科技资讯,2010(9).
[6]王蕴.大学生就业的科学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11).
[7]李林.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