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浚哲
“专转本”是指高职院校专科二三年级的在籍学生通过参加全省统一招生考试后被录取转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一项政策。江苏省自1996年开展此项工作至今已有10万余名高职高专学生进入相应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总体来说,“专转本”选拔满足了高职高专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增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吸引力,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渠道,产生了多方面积极的影响。但是,“专转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专转本”选拔对象为专科学校二三年级在籍学生,他们被本科院校录取后都是进入本科三年级学习。从缩短取得本科文凭的时间和节省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大部分学生都会考虑在二年级转本,这就造成每年“专转本”报名的学生绝大部分集中在二年级的层次上。据统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二年级报名人数占总报名人数的八九成,有时甚至高达96%。很多参加二年级转本的学生往往从一年级就开始为考试做准备,这样,势必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试的准备上,从而影响到专科阶段的正常专业学习。因此,选拔对象过于集中在低年级,将直接影响到高职专科学校的正常教学。
“专转本”选拔采用全省统一理论考试的办法,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这些课程的好坏只能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而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内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种考试方式也会使得“专转本”学生忽视专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得接收院校今后的专业教学难度加大。[1]
“专转本”接收院校为普通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这类民办高校的学费都比较高,会给部分优秀的贫困专科生进入本科院校造成一定障碍,有失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不能发挥公办本科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积极性。
每年“专转本”招生的专业不能覆盖专科阶段的所有专业,并不是所有专科学生都有相应的招生专业可以填报,比如材料类的“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就找不到相应的学校和专业填报,这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转本的升学机会,相应的学生要求转专业的比例逐年增加。
“专转本”的报名条件为:(1)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2)无不及格课程,每门专业课学习成绩达到良好以上;(3)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都好把控,但第二个条件要求“每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较难掌握。由于课程考核的难度不同,仅从教师给出的分数来看很难划定,这给推荐院校报名资格审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专转本”工作每年从启动到结束历时近半年时间,由江苏省教育厅携手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各高职高专院校(推荐院校)、招收“专转本”学生的本科院校(接受院校)等部门共同完成。省教育厅负责出台“专转本”的政策、条件和要求,公布接收院校的“专转本”招生计划;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专转本”选拔考试的组织、考务、阅卷、成绩公布以及录取等具体实施工作;接收院校负责招生计划的申报、招生简章的制订、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录取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推荐院校则负责本校学生报名与志愿填报工作、报名资格的审核工作、征求志愿的组织填报工作、录取通知书发放工作、学生离校手续办理及档案转移学籍转移等工作。
高职院校作为“专转本”的推荐学校,虽然只承担了“专转本”中的一部分的工作,但这部分工作具有很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政策性强。“专转本”是选拔优秀的专科生进入本科学习,“优秀的专科生”就体现在报名条件上,要把好报名资格审核关就必须认真研究政策,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逐步修订和逐步完善;(2)责任重大。“专转本”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其社会关注度极高,学生和家长都非常重视,所以每一步工作都显得非常重要,都必须要经过认真思考后实施,工作中不能有任何漏洞和闪失,否则,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和极大的社会影响;(3)工作繁锁。“专转本”工作不仅有文件的起草、报名的组织、报名资格的审核、准考证及录取通知书的发放等一系列的事务性的工作,还有大量的咨询与解释宣传工作。“专转本”期间,每天都有大量的学生和家长来人来电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对具体工作人员耐心的一种考验。因此,负责高职院校“专转本”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牢记各类业务政策,具备较强责任心和责任感,熟悉流程,并能耐心细致地做好咨询、服务以及相关的各项工作。
高职院校“专转本”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是第二次高考,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在“专转本”工作中的任何一点小失误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及后果,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须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管理体制。例如,成立“专转本”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决策工作;领导小组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一般设在教务处;学校各系部要有“专转本”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各系部学生的宣传动员、报名、咨询及指导等事务。上述各部门之间职责要分明,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2]
“专转本”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就可能造成不小的失误,应谨慎对待。例如,在报名资格成绩的审核中,报名条件的第二条是“专业必修课成绩必须为良好以上”,省教育厅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分数,作为学校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与裁定,显得尤为重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在每年的“专转本”报名工作开始前,提交学校“专转本”领导小组商议决定。领导小组对政策及以往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确定统一的审核口径和尺度,然后付诸具体实施。“专转本”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会进行思考和总结,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多年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转本”报名工作能一直顺利进行,从未出现学生举报、反映、上访等情况的发生。
因“专转本”的报考,高职院校每年要流失许多专业成绩好的学生,这也使学校左右为难。有的学生在进高职之前就做好了转本的打算,因而,学校要想留住学生,靠强制或吹嘘是没有用的,只有用教学行动来证明学校的实力,让学生认识到进入高职院校同样能学到一流的专业技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让他们逐渐热爱学校和尊重老师,愿意留在高职院校学习一技之能。
当然,有些高职院校将“专转本”升学率作为招生宣传,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并且,为了迎合每年的“专转本”考试,还开设了各类考试培训班,鼓动学生报名参加,使学生更加不专注于高职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明智之举,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办出自身特色,把重点转移到提升学校形象和打造学校教学实力上,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学生、留得住人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得到社会认可。
每年“专转本”录取工作完成时间为5月底,在5月底、6月初学生就能从网上了解到录取情况或拿到录取通知书。部分二年级学生认为已被本科院校录取,就无心在校学习了,甚至有的课也不上,考试也不参加。其实,这是学生对“专转本”认识的不足,“专转本”学生的学业结构是“专科二年+本科二年”,专科阶段二年的学习成绩是要全部记入成绩档案的。因此,二年级的学生都必须完成其第四学期的所有学习任务并全部合格,如有不及格就需要在本科学校重修至合格,否则,将影响到最后的毕业。
针对这种情况,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通过召开全校“专转本”工作人员会议,通报出现的情况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要求各系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把“专转本”政策细节对学生广为宣传,晓以利害,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严重的后果;同时,教务处制作了“完成学业告知书”,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一并转交给学生;最后还在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时进一步告知。通过以上措施,杜绝了“专转本”学生旷课和旷考事情的发生。
“专转本”工作开展至今已有七个年头,其积极意义也越来越明显,从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到接收院校、推荐院校都在一边摸索一边前进。据悉,江苏省教育厅已准备启动政策上的调整,即从2014年起只从省内普通高校的高职(专科)三年级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只安排普通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专转本”选拔计划;适当安排部分应用型公办本科院校接收“专转本”学生;选拔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和学校加试的办法;录取采用划定分数录取或对达到资格线范围内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知识水平测试等择优录取的方式。[3]省教育考试院也在具体操作上首次实行了报名、填报志愿、考务和评卷的网络化管理。各接收院校亦在积极探索录取考核方式,培养计划的衔接,“专转本”学生的心理教育等课题。各高职院校也都在思考最佳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等等。通过多方努力,将进一步完善“专转本”工作体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1]冯云平.“专转本”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6):159-160.
[2]杨贤超.从零开始的探索—高职院校“专接本”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5):136.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1/12/19/art_4267_6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