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查吉德在《江苏高教》2012年第2期中撰文介绍了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欧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扩张的产物。20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国家高等教育适龄学生人数迅速攀升,为满足迅速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高等教育扩张战略。在扩张路径上,多数欧洲国家纷纷建立了不同于传统大学的、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由此,以新型的高职院校和传统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 “双轨制”逐步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基于欧洲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作者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1.高职的研究功能不及大学;2.人才培养工作更突出职业性;3.生源更具开放性;4.教学环境更传统;5.学术自治水平更低;6.毕业生的职业晋升通道更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之势日趋明显,与大学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作者认为产生欧洲高职出现学术漂移的主要原因有:1.为改变不利处境,欧洲高职模仿并拉近与大学的距离;2.为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欧洲高职只能使自己成为与大学类似的机构;3.升格和博洛尼亚进程成为欧洲高职学术漂移、与大学融合的催化剂;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欧洲高职提供了更大的战略选择空间。虽然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升格之风盛行,但高职教育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因为在高职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使得高职教育依然能够与传统大学保持适当距离,这些制约因素包括:1.严格控制经费预算,限制高职的研究领域;2.实施课程认证制度,确保高职课程符合职业领域要求;3.有限的人力资源,限制了高职的学术研究;4.为保持竞争力,高职主动强化职业特色。
基于对欧洲高职教育历史进程分析,作者提出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重要启示:1.扩大高职内部的多样性,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2.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战略选择权;3.建立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确保高职教育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