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与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

2012-01-29 03:58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刘晓平
中国艺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院校美术

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刘晓平

民族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性的、带有浓烈的本民族特征的美术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能留存下来的重要因素。对它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应该是当下艺术院校的一门重要研究课题。

民族民间美术是区别于殿堂美术、文人美术而存在的,是一种具有原生性的、直接发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由于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的尊卑贵贱观的影响,民族民间美术始终被视为粗俗简陋的东西,从而使民族民间美术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形式得不到健康的继承与发展,甚至走向了灭绝。特别是工业时代到来以后,民族民间美术更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被人们遗弃,直至停止发展。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民族民间美术本身。它是中华民族思想观、世界观的高度浓缩和结晶。

一、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面临的困境

从根本上说,民族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亦是传统工艺的产物。它是用传统手工艺生产的美术作品,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生产工艺上,都反映着历史的痕迹。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是作坊形式的师傅带徒弟,培养的弟子是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服务的,而弟子的个人修养、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放在第二位的,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但对现当代大多数的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而言,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传统民族民间美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亦是传统工艺制作方法的产物。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生产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不仅其手工技术具有“守旧”的特征,而且在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上也显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说,现代的一些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在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这就涉及到变法和创新的问题,然而绝大多数民族民间艺人受到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局限,同时受民族民间美术成百上千年传承的图式、材质、风格的局限等,早已形成一定的固定格式,其结果就呈现出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另外受众对变法、革新的最大接受程度和可能性是多少,也是传统民族民间艺人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预知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现代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生产技术手段更是日新月异,体现在民族民间美术的工艺技术上,就导致了机械加工大量取代传统手工技艺的情况,迫使一部分传统手工技艺失传甚至消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机械工具取代手工工具也确实提高了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效率,有的在工艺质量上也有所提高,从这方面来看也是值得倡导的。但从民族民间美术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手工技术的传承方面看,这种机械工具又是需要我们论证和探讨的。如果我们任机械工具大量取代手工技艺,那么民族民间美术最终走向消亡就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民族民间美术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已到了需要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的时候了。

二、民族民间美术在艺术院校中的尴尬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工艺美术教育以其鲜明的专业特点在教育界独树一帜,并且逐渐成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专业方向。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工艺美术的教学方向,基本上是为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各个行业及领域培养人才的,如陶瓷、染织等。

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各种艺术思潮的涌现与相互渗透,特别是在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冲击下,艺术院校不得不改革工艺美术已延续三十年之久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甚至囫囵吞枣地吸收反一切传统的理念,使我国民族民间美术处于一个倒退,甚至传承绝代的境况。

“艺术设计”如果说能更直接地体现“全球一体化”的理念、更直接地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工艺美术”毋庸置疑就应是我国手工艺文化的代名词,就其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讲也不应该被取消,最起码也应该在“艺术设计”下设一个专业方向,以保留这一学科的延续性以及与现代设计的差异性。但是实际情况是,各大院校争先开设热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而缺乏个性创新,实行的是“完全拿来主义”。多数艺术院校已丧失了对本民族民间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和流行的快餐文化在中国大陆的蔓延,更是把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推向了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境界,传统的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模式更是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三、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历史赋予艺术院校的使命

文化部孙家正部长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它,人的心理需要它,我们走向未来需要它。”文明的发展进程,本来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进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先进的文明不知淘汰了多少落后的文明。决定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是劳动,劳动经验的积累即知识的不断积累。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先进的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过程。中华民族以它活化石般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我们佐证了这一点。它无论在宏观构造上还是在局部的构件上,都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只有站在这一点上,才能实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理想。而一种文化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它紧扣时代的脉搏,更是因为它能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整体审美理想。

保持文化的差异性,才是当前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的基础。如果文化丧失了差异性,这个世界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和源泉。文化需要的是多样性。因此,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对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课题。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够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任其他文化侵蚀,丢弃自己的特色,这个文化就会走向消亡,甚至被其他文化吞并。一个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不能称之为“民族”的。

对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其根本是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要从对工艺美术大师和技术人才的保护做起,徐悲鸿与泥人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同时,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人才的培养也是其关键。20世纪80年代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基础却是前三十年培养的技术人才。解放初期,私有、民营企业改制形成的工艺美术企业大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不到10%左右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整合了大量的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人,同时在地方工艺美术总公司和轻工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从一开始就使用现代的方式(如工艺美术职业学校、职工技校等的创办)来培养人才。50年代创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承担着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再加上各个工艺美术厂、企业普遍延续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培养青年技术工人,这样就在中国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工艺美术技术人才群体,这些技术力量为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90年代体制转型后,个体和民营企业成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而这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大规模生产和经营上,人才的培养只剩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模式,并且数量和质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后继无人的现象已经开始制约企业和文化的发展。尤为严重的是,原有的工艺美术技术学校和艺术院校,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已取消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招生和教学,致使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长此以往,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必然会走向消亡,造成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我们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民族民间美术必须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承和创新的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因此,重新建构地方性艺术院校的办学思想,在艺术院校中建设新的艺术教育模式将势在必行。

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艺术院校重要的本土资源,而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院校应以传承本民族民间美术为己任,把民族民间美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健全民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的艺术教育模式,进而推动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与大众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者不仅是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同时还应担负起发现、实践和创新者的角色。因此,艺术院校在建设新的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更要发挥其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作用,要把美术教育课程作为弘扬、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实施手段。我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个性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有的雄浑博大,有的秀丽多姿,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间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和多民族共存的特点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的美术资源,来确立该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在本院校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美术资源合理地运用于美术教育实践。同时还要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相结合,从而加强对民族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使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客观合理地融合。

四、结语

如果全世界的人只跳一个民族的舞蹈,只看一种题材的电影,只说一个国家的语言,只听一种风格的音乐,只吃一种被量化的食物,只喝一个品牌的饮料,那肯定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枯燥而乏味的世界。民族民间美术传承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我们民族民间美术的差异性,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我们的民族民间美术得以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挖掘与研究、传承与创新,就能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浸润中,在与民族民间艺人亲密接触中,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对民族民间美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1]徐其超.《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

[2]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靳之林.《论中国民间艺术》[J].《造型艺术》.2003年

[4]董春雷.《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文艺研究》.2005年

[5]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艺术院校美术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创意美术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