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2012-01-29 04:02:26李玉斌武书宁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11期
关键词:领导力研究者校长

李玉斌,武书宁

(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引发了教育的信息化变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国开始大力普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并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历史性任务。[1]研究表明,由于校长是领导全校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主要组织者,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关键性影响。因此,近几年有关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问题开始纳入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国内关于中小学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或参考。

一、文献概况

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分别以 “信息化领导力”、“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信息化+校长”等标题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相关研究论文39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篇(肖玉敏(2008)的 《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篇(皇甫静静(2011)的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探究》和杨蓉(2007)的《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影响因素个案研究》),期刊论文36篇。从发表的时间来看,大部分文献集中于2009年到2011年间,说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在最近几年呈加速发展趋势。

二、研究进展

从检索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的研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研究以及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措施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研究

任何一种研究都需要清楚地界定其概念与内涵,这是开展进一步工作的基础。关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与内涵的研究,目前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国内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过程观

一些研究者把领导力的认知取向集中在过程的层面,认为领导力是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群体)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信息化领导力则是指校长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策略以及日常的相关行为,让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王佑镁(2007)等人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与发展研究中将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看作“个体信息素养特质驱动团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2]

(2)能力观

一些研究者把领导力的认知取向集中在素质或素养的层面,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具备的某些能力,正是这些能力使他们成为卓越的领导者。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种能力,具体包括通过制订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信息技术使用制度等,从而引导教师、学生等共同树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进而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效应用的能力。[3]

(3)智慧观

有的研究者认为,领导力不只是能力问题,还包含智慧成份,是一种能够建立起有远见的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他的工作团队去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和智慧的综合体。因此,所谓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或学校管理者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与智慧。[4]

2.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的研究是基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为基础的,由于研究者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认识存在分歧,进而导致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的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认识。在现有的研究中,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三层次说

肖玉敏(2008)在关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中使用了技术领导力一词。[5]肖博士认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应该是围绕着提高教与学的成效而进行的,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的根本基础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教与学。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体现在三个层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一般的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其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基础,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信息化管理水平服务。而三者的结合则使校长能够体现出稳定、长期、恰如其分和有效的技术领导力。

(2)四部分说

祝智庭和顾小清(2006)从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四个方面。[6]谢忠新等人(2009)在进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研究中,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分为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3]

(3)五维度说

王佑镁(2007)等人在实证调查基础上,结合信息素养研究、管理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吸收相关研究的成果,认为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个体信息素养特质驱动团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具体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信息伦理与规范。[2]这五个维度共同构成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驱动校长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军人物的信息化教育发展行动与决策。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使我们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研究成果的内容来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涉及了意识、态度、素养、能力、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的复杂性,还需要研究者的深入对话和沟通。

3.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我国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政策落实情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实践效益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针对这种现象,国内研究者开始重视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研究,试图为相关部门测评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提供参考。代表性成果如下:

王佑镁(2006)的“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信息态度、信息规划、信息能力、信息评价、信息知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化领导力等八个维度,提出了校长信息素养结构模型及其构成指标,并对指标进行了解释与细化。[7]

谢忠新(2009)等人的“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等四个方面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进行评价,提出了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结构图。[3]

化方(2010)等人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为17个方面,主要包括基本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应用指导能力、信息化管理评价能力、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等。[8]

从这些成果来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研究主要是针对校长个人信息素养的评价,其他方面的指标虽然有所涉及,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评价研究体系。

4.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学校领导者们一方面肩负着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背负着新时代教育环境下信息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各种挑战,在这种领导者面临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迫切课题。

有研究者认为,决策力和执行力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两大支柱,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需要从决策力和执行力两方面来提升。提升决策力的关键是吃透标准,把握建设重点,提升执行力的关键是整合资源,推进应用创新。[9]

有研究者从领导力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了一个“3×12”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体系。“3”代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三个发展方向,具体是“帮助组织成员掌握教育信息化工作战略和方向、帮助组织成员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胜任程度以及使组织成员不偏离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12”代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12个发展策略,详见胡小勇(2007)等人的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研究。[10]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及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发展战略。总体来看,关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模型以及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实现,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方面

关于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严格界定和合理运用,虽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尽管目前关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存在过程、能力和智慧三个向度,但向度之间缺少对话,基本没有争论。另外,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强调能力和经验的实践运用成为理解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主要方式,鲜有强调管理程序和工作职能相结合的观点,严重忽视了领导力中的文化属性、调控成份和团队发展,这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和培养相当不利。

2.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方面

关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三层次、四部分、五维度等观点,不同认识之间尚有分歧。为此,笔者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要从管理学和教育信息化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领导力的文化、调控和团队特征,切实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需求什么样的领导者以及领导团队进行研究,从而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结构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

3.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方面

评价研究的关键是要依据明确的目标,利用收集的资料做出价值性的判断。但有关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研究者将评价体系建立的过于简单或者复杂,不能够有效地对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进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相关研究。究其原因,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大多研究选取问卷调查法来对校长进行评价,而鲜有研究者使用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个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学校工作的评估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有利于确定学校的工作重点,使学校工作在全面展开前就得到反馈信息,避免因领导者的决策失误,导致学校工作的损失。值得庆幸的是,最近有研究者已经意识这一问题,尝试着进行一些研究。另外,许多研究主要借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A)中的“评价与评估”方面的标准以及英国“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NCSL)中“评估”包括的内容,如何建构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体系,进而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性的判断,也是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4.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策略方面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策略问题虽然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构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策略的理论框架式的研究较多,而实践研究很少。同时由于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践不同,各学校校长信息素养的差异,以及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与传统领导形式还存在矛盾,这些方面阻碍了研究的系统化和深入化。在今后的研究中,从新文化的引进、组织变革、价值观重建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可能是更好的切入点。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王佑镁,杜友坚,伍海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18-20.

[3]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4):73-77.

[4]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3-7.

[5]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祝智庭,顾小清.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6,(3):6.

[7]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2-16.

[8]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7-10.

[9]殷建华.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几个关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15-17.

[10]胡小勇,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3):19-22.

猜你喜欢
领导力研究者校长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领导力愿望清单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6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