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止境 学上层楼

2012-01-29 03:11刘晓宁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国培

刘晓宁

有幸在北京大学参加了语文教师的“国培”活动。此次培训重在研修,授课别开生面,十分讲求问题意识的突现,讲求团队的实践活动。而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学员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学员感受到了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且使学员能够“居高临下”地审视教学行为。

“国培”期间组织了一个重要的研修活动,就是每个小组推出一节“示范课”——说课。我们小组选定了选修教材中的篇目——《庖丁解牛》。

说来也巧,这篇课文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五年前,曾指导徒弟讲过此课;三年前,曾参加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备课组又赶上了此课。当时学校组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出新。同,即教学内容、目标、重点要一致;异,是关键,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及教科研工作的负责人,我十分强调这个“异”字:同中求异,作为教师要突出教学个性和特色,务求创新,探索某种文体或某个教学单元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因此,我这次设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法创新,不拘一格,突破老套的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如先梳理字词,再翻译,再分析篇章等。

我从教研组的科研成果“语言本体教学”出发,运用自己独创的“词章融汇教学法”和“有效猜读法”,使学生能够以篇章带动重点词语的疏通,又以重点词语的揣摩助推篇章的理解、分析,既落实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消化了篇章,十分切合学生的实际。下面实录一节:

师:庖丁回答国君的问题,还是很有礼貌的——他先怎么着了?(以下为词章融汇法)

生:放下了手中刀。

师:哪个词是“放下”的意思?(板书“释”)现在还有这种用法吗?

生:释放;爱不释手。

师:庖丁解牛的技艺如此高超,他追求的是什么?——开篇点题!道也!他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艺的追求。

师:庖丁是一下子就达到了技艺高超的境地吗?作者该怎样表现他的解牛之道呢?(有效猜读法)

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板书)通过对比,突出了庖丁能按规律办事,深得养生之道。

师:“技”“肯綮”是什么意思?喻指人生中的什么吗?

生:喻指人生中的矛盾、冲突等。

师:“目无全牛”这里的意思是?达到这种境界跟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

( )学生作答( )

师:由此可见,点明庖丁解牛之道内涵的是哪两句?

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教师要求学生顺此翻译此二句并作解读。

……

这种既灵活又自然的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文言文教学的单一和古板,字词句章融会贯通,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语境的有效元素,使字词句的学习在识记的基础上多了揣摩品味的功效,而篇章的理解、分析又有了具体的基础和依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习得率较高,与其他教师的课比较,自以为可谓独出心裁了。课后也有老师赞叹:原来文言文还可以这样教!

这次参加“国培”的备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却使自以为成竹在胸的我发现天外有天。首先,《庖丁解牛》一课处于选修课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有位教授强调:不要把这一课混同于一般的诸子哲理文章来教,而是先将其定位在“文学作品”这个内容上。行家一出手,就见分晓!培训时倪文尖教授和苏立康教授都谈到了阅读内容的问题,还有诸如文本取向、读者取向、作者取向等。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就是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育人方向。尽管新课程实施后我的教学设计已经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兼顾,但还未达到专家们所主张的“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这一思想高度,也未将设计因素考虑周全——原来的眼界还是狭窄了!回头看,原先面对《庖丁解牛》,其备课、上课很在意追求新颖、有趣地咬文嚼字,有效把握语境,而恰恰忽略了阅读的背景或者说主题;没用教学观统领全篇,未从大处着眼,确有些小家子气,缺乏大家气概。

另外,虽然我利用多种教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讲求师生互动,但在预设时和课堂上,有效的生成并不明显。原先的执教尽管教法灵活新颖,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而如今经过研修,豁然顿悟:也不能只把《庖丁解牛》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教出些花样就知足了,而要把这教材当作学材,还要尽可能体现新课程之选修课的教学原则。那么综上所悟,结合单元主题考虑,这次革新设计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上侧重赏析庄子散文的艺术形象;方法上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知识目标确定为“理解寓言中重要形象的含义”。评课时,程翔老师指出,“刀”的形象很重要——信夫!同仁互相切磋研讨,加之专家点评,不仅让我获得了改进教学的灵感,而且产生了登高望远的欲望,思维境界大有提升,一方面意欲再求创新,一方面能够和新课程理念更好地对接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下面节选部分革新后的教案:

一开始,就导引学生自主“运动”。

第一步:先用“词章融汇教学法”“热身”,导入自主学习状态。

师:庖丁解牛的故事开始了。第一段的描写看上去有声有色,那么朗读一定要传声显色!请一同学朗读!

(学生朗读)

教师点拨节奏、韵味等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用白话描述一下第一段的内容。

……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后两句有两对同义词?

明确:合——中;舞——会。

师:解牛本来是血腥的场面,可是在庄子的笔下却如舞如蹈,如乐如歌,给人美的享受。我们知道,先秦散文家中最有文学性的当推庄子,我们就这个“文学性”做个赏析如何?拿出内行的眼光,抓准鉴赏点!(指导学生选好鉴赏点,如听觉、视觉)

生:本段运用了排比句、对偶句,句式整齐和谐增强语势,显得解牛的动作协调熟练;又从视觉的角度和听觉的角度描写动作和声响,如同演艺,富有美感……

师:通过同学刚才的欣赏,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 )学生自我发表意见( )

第二步:运用新近结题的科研成果“自主教习法”,进入设计、展示“学案”的主体活动。

教师:庖丁一把刀出神入化,游刃有余,这灵动的形象、妙趣横生的解牛,寄寓着什么人生道理呢?你怎样走进其中呢?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同学们现在着手设计后两段的学案——也是教案,请你有侧重地给同学讲析后两段的内容。

教师应该着重预设好以下问题:

1.是否从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出发,对文中的关键形象的特点和作用是否一一析透;是否注意了“诗文有别”。这里学生可能有几种“生成”。(教师应对方案从略)

2.是否随机解释了如下词句:族庖、恢恢、游刃、族、委、善等,视为止,行为迟;是否解释并归纳了“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3.是否注意到庖丁解牛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蕴涵的道理。(须使学生理清庖丁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从而明白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

4.《庖丁解牛》在表达技巧上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之处是什么?(引导学生鉴赏庄子散文的文学性。若学生忽略了“游刃有余”,则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明确它的含义,还有现在新的解读;并引导学生格外注意体会“刀”的形象,理解这个成语所寄寓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评价这里体现的庄子的人生观——调控学生的 “生成”)

5.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可是最后为什么还要“善刀而藏之”?(引导学生把握住“刀”这一关键形象!)

6.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我们今天可以怎么解读?(这里可以多角度探究)

原来侧重采用的“词章融汇教学法”仍然有用场,以言解文,以文带言,给自学提供了有效手段。这种文言与文意并重的处理艺术非常适合文言文教学,它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疏通文意,把握基本内容和突出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情感,积累语感,积淀文化,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实现“文”与“言”的相生,相得益彰。

在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纠偏,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规律,特别是学案的撰写要领,发言的技巧——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能够 “备课”和“讲课”,且有个人创造性,多数知识和技能是自己拿来或通过师生互动拿来的,学生的主动性贯穿课堂大部分,而且产生了最为实质性的变化:教材变成了学材,教案变为学案,被动主动之间变成了完全主动,强化了学习主体和学习过程。

还须强调的是,这里并不是用后一个方案去否定前一个方案,而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个革新了的教学设计,虽然还未经过实践检验,但是已经将“国培”后提升了的教学悟道融注其中,已经先行感受到它的意境,领略了它的魅力和效果。

庖丁解牛有道,养生亦有道,而教学更讲其道。这里的“道”就是上面创新教学设计所运用的,也是新课程实施后所悟出并构建起的。“自主教习式教学策略”,再有了“国培”的“开光”,则更加得心应手了。之所谓“教习”,即学生这个主体自习自教,“教习相长”。它的模式构建是:制导目标——自创学案——互相教习——师生研讨。在实践的过程中,教材变成了学材,教案也变为学案,被动变成了主动。教师需要将教案设计的原则、原理和方法等逐步教授或渗透给学生,帮助他们设计学案,使学生掌握一个自我学习的理念和要领。让学生会学又会教,从教的层面来领悟并掌控自我的学习设计,强化了学习主体和学习过程。

要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游刃有余,就必须掌握新课程之“道”,其“道”使教师具备了理论高度:一来可以前瞻新课堂;二来可以让教学之刀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更加顺应课程改革的规律。教师也因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国培
当庖丁遇到犟牛
“国培计划”典型案例的培育与提炼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我的国培“心” 国培
灶王爷秀逗记(八)
扬州大学国培计划阶段成果剪影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解牛之美”
从《庖丁解牛》看当代职业教育的技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