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2-01-29 01:38曹云飞莫书荣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设置

柳 亮,高 枫,曹云飞,莫书荣

广西医科大学:1教务处;3教学质量与教育研究中心;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南宁 530021

专业设置历来是高校办学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和质量,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高等医学院校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设置既有高校专业设置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回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分析其研究现状,总结经验,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在本科专业层面的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落实的今天,人们仍然抱怨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1]。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单位,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专业设置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还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两大职能的实现。因此,专业设置历来受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规定高等学校可以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已具备培养条件的专业。这些法律规定和措施的实行使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获得了发展机遇。而在《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8项办学自主权里,专业设置自主权改革进展最慢,目前我国具有完全专业自主设置权的高校只有7所[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主要为: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专业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专业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高低。专业设置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就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自身也能获得社会的有力支持,并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3]。随着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加快,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如何进行专业设置,如何处理医学专业与医学相关专业、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 研究的领域

2.1 历史沿革的研究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变化,与我国四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密切相关。而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发展的背景不同,也显示出其特有的变迁轨迹。彭厚鹏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变迁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1978-1986年、1987-1992年、1993-1997年、1998年至今8个阶段[4]。郜佩等将专业设置变迁分为 1952-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1978-1986年、1987-1992年、1993-1997年、1998年至今7个阶段[5]。他们都从各自划分的历史阶段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2.2 现状的研究

研究者对专业设置现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郭玉婷等从设置医学专业的高校情况、现阶段高校医药类专业设置情况、各类院校专业设置情况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6]。张彤等通过地方医学类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地方医学综合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地方中医类院校专业设置情况3个方面对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7]。雒保军对比分析了1999年、200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有关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认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学科分布面拓宽,开设专业总数大大增加;②非医学本科专业增设较多;③本科专业设置呈现综合化趋势;④本科专业布点总数大大增加;⑤医学专业布点比重降低,非医学专业布点比重大大提高;⑥部分专业设置反映了学校自身的特色;⑦部分院校增设了新兴学科专业;⑧目录外专业数量增加,比例大幅提高[8]。

2.3 存在问题的研究

关于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刘向锋等认为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有:办学定位难以准确界定、学科发展出现两极分化、专业设置出现盲从现象[9]。张彤等则从“缺乏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不明显,综合实力不高”,“热门专业布点不少,但办学水平不高”3个方面对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10]。雒保军认为“专业设置多学科化、非医学化现象明显”,“追求开设热门专业,办学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布点数量提高,内涵建设需要加强”是目前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11]。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2.4 发展对策的研究

唐文等认为在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应注重适应性原则,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行开放性原则,拓宽专业人才培养口径;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医学教育办学规律;把握协调性原则,优化区域专业结构[12]。黄贵华等提出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整体优化的原则是:社会需求与自有条件相结合、区域优化与突出特色相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医学教育精英化相结合,并认为应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13]。雒保军则认为应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学校专业形成优势,办出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顺应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专业设置要与国际相一致”等措施改进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11]。

2.5 中外的比较研究

国外本科专业设置的经验与教训将对促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产生积极影响。梅人朗等就中外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作了比较研究[14]。在介绍欧洲和北美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沿革和现状基础上,认为在重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时应处理好本科生教育与毕业后教育、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此外,汪玲等阐释了国外医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并就我国医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工作提出了建议[15]。

3 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但关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文献不多,且研究欠缺系统化、规模化,在研究的内容、视角、方法以及对专业设置质与量关系的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3.1 内容欠全

虽然国内不少研究者对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研究,但研究内容仍然有所欠缺。比如: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价值取向问题未见有文献报道。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需要,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自身行为方向的选择,即对价值标准的取舍[16]。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和首要问题。又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医学院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有必要就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但目前这方面的文献缺乏。再如:研究者对于目前社会需求较大的新兴专业研究较少,对跨学科交叉型等目录外专业的研究更少。此外,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雷同的认识,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等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3.2 多视角的分析缺乏

目前,关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的研究都集中在教育学领域,学科视角不平衡,研究领域不够全面,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挖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缺乏。而从现有的文献看,大部分文章理论不够深刻,实践性研究少,观点新颖、有创意的文献少。文献数量虽逐年递增,但文献质量进步不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以丰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

3.3 方法单一

假定给研究方法的运用是否妥当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的话,那便是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的适切性和对鉴别或阅读研究成果的人来说的可接受性[17]。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大部分的研究仍停留在经验交流和历史描述上,重定性描述,缺定量分析。在比较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只是对高等医学院校之间专业设置的数量、布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缺乏对不同高等医学院校所在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等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调查研究法这一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没能很好地应用于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中,缺乏专业设置主体和利益方的充分参与。如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招生就业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等,使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均有所降低。

3.4 质与量的关系难以平衡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总数不断增加,新的专业种类层出不穷,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不断升温。当前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自身,都在寻找有效途径促使本科专业设置朝优胜劣汰的方向发展。高等医学院校根源于医学,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发展既需要保存自身特色,在医学专业设置和招生过程中坚持精英教育的理念,又要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拓宽专业覆盖面。受资源限制的影响,为了争夺教育资源,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是为了生存发展需要的无奈之举。但在专业设置数和招生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无疑会稀释医学类专业的教育资源。虽然,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本校专业发展实际情况,主动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撤销办学质量不高、就业前景较差的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相关程序、机制、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以及高等医学院校出于各种利益因素的考虑,专业设置质与量的问题依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的内容、视角、方法以及质与量关系的研究等方面仍有待加强。我们应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改革研究成果,并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18],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做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专业设置能更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1]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62-75

[2]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140

[3]肖娟.和谐发展和改革创新-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J].教书育人,2006,(2):5-7

[4]彭厚鹏,文历阳.我国普通高等医药教育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的回顾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5):29-31

[5]郜佩,齐明超,雒保军.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回顾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41-42,56

[6]郭玉婷,张彤,唐金华,等.关于高等院校医学本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63-64

[7]张彤,唐金华,郭玉婷,等.对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669-672

[8]雒保军.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51-53

[9]刘向锋,杜莉.优化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若干思考-基于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良性互动的视角[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47-449

[10]张彤,唐金华,郭玉婷,等.对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669-672

[11]雒保军.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的剖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53-54

[12]唐文,刘金波,季晓辉.高等医药院校专业建设原则的思考-江苏省医学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与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1):69-71

[13]黄贵华,王春玲,邓远美.广西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02-104

[14]梅人朗,龚幼龙.中外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比较和调整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1):1-4

[15]汪玲,邹和建,熊思东,等.国外医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90-93

[16]陈慕鸿.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02-104

[17]张波.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十年回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27-131

[18]李珍,张长海.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研究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157-161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设置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