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友悦
促进西藏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分析
范友悦
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既受到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育缓慢、行业门类不齐全和市场容量小等客观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本地区高职院校低效的人才培养水平,根本上受制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前提,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是关键,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外部环境是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西藏
大学生成功就业或创业,关系到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基本条件。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既受到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育缓慢、行业门类不齐全、市场容量小以及资金来源不足等客观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念,根本上受制于本地区高职院校低效的人才培养水平。因此,促进西藏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或创业,应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外部环境等入手。
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本着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目的入学,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思想上存在着种种偏差。有的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悲观失望,觉得前途渺茫;有的学习没有信心,就业没有目标,认为找工作是学校和家长的事,自己得过且过;有的学生对当前“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就业”三结合的就业方针缺乏深刻理解,对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认识不充分。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学生树立新的就业与创业观是十分必要的。
从对西藏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共同的职业理想是工作环境好,地位高,收入高。他们大多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在他们心中,劳动依然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的求职目标定位偏高,缺乏从基层做起、从简单工作干起的思想准备,都幻想着自己的理想能一步到位。因此,西藏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思想;树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全方位就业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流动就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观念;树立竞争就业的思想,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念。在择业时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依靠自己的技能和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要认真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主动完善自己,及时调整专业的期望值,找到发挥才能的最佳结合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树立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高校招生录取中的第五批次,文化基础较差。加之,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学科教育,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轻中低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技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学业失败、学习无信心、前途无望的自卑心理,自我意识中消极成分较多。因此,学生需要正确、客观和全面地估计自我,找出自身的优点、缺点,扬长避短,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要全面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能力特点,合理定位自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认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将自己的意愿同自己所可能有的机会和社会条件相结合,避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造成的挫折感。
操作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西藏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不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为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应该多实践,多操作。同时,要通过努力获得相关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上岗证书或其他非专业的技能操作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等等。拥有这些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为自己成功就业与自主创业做好相应的技能准备,又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为自己成功求职择业创造有利条件。西藏高职院校学生接触社会少、阅历浅、在求职竞争中缺乏推销自我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增长社会见识,培养表达能力与自我推销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能力提高了,就业与创业成功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加。
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时代,以及对人类的自身资源、潜力与价值日益关注与开发的时代。未来没有一成不变的职业,职业学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让学生终身够用,同时,人们的职业生涯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包括职业认识、探索、准备乃至确立与不断完善诸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的人生。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西藏高职院校要加大内部改革力度,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高职高专学校必须重视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工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1.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保证新增教师质量。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求,学校必须转变人才观念,改变盲目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教师的做法,更加重视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更加重视吸收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质量。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使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及教育技术。
3.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职教后继人才。学校应采取特殊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创造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4.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加强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使教师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技能;既是高级技术人才,又是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教师。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其办学效益。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在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民族地区生态、资源和支柱产业等的需要,从地域特点出发,从学校自身专业实力出发,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资源特色的、具有自身办学优势的专业,并使之成为经久不衰的品牌专业。只有自始至终地确立名牌战略,精心培育自己的名牌,才能以质取胜,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优势和名牌效应,以赢得教育消费者和用人单位的信任,使学校的“入口”与“出口”形成良性循环,走出一条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新路子。
1.加强校内实训与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多功能实训创业基地。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训及创业基地,作为学生教学实习的场所。基地应努力体现行业实际,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加强校外实习及创业基地建设,搞好两个结合。(1)学校与地方结合,建立学生实习及创业基地。学校应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建立各专业的校外实习及创业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实习,有利于学校教学,更有利于宣传学校,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2)学校与企业结合,建立企事业单位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开展“订单”式培养,作为校企“联姻”的重要突破口,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从而进一步带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事业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高职院校应将职业指导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实现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突破计划经济就业的羁绊,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整合学校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的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加强学校和企业、行业合作,形成“一体化大市场”的体系,真正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为主、社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1]
增开有关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传授创业知识。增加文理基础课程的时数,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促进文理结合、理工结合,使课程内容不再囿于学科界限,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知识间的整合,并使学生学到相对广博的知识,为其创业打好知识基础。加大选修创业相关课程的比例,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结构。此外,通过创业实践课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创业实践。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偏差较大的情况下,没有政府的推动,西藏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工作会面临不少困难。因而,需要政府加大就业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力度,为西藏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做好统筹安排工作。
政府部门应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就业和创业的服务机制,全方位开辟就业与创业渠道。制定好就业规划和就业扶持政策,抓好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最近几年西藏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能够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每年都会组织人才供需交流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信息服务。但在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指导,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等方面还需不断加强。
劳动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规定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要认真执行《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的力度,扩大“准入”的范围,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尽快建立劳动准入制度,以确保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长久不衰。
应根据地区实际,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规划人才队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联合教育、人事、发展及相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制定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和长期规划,确定发展重点,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从地区实际出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做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规划、统筹和协调,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1]坚决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上海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DB/OL].http://www.lm.gov.cn/FAQs/content/2004-08/17/content_45825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DB/OL].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
范友悦,女,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57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14-0041-03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