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旭 徐俊伟 朱建华
朱建华病证同治验案两则
赵 旭 徐俊伟 朱建华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南通226001)
朱建华;病证同治;医案
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40载,衷中参西,博览众家,其逢证必治病求本,且每强调病证同治,擅治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饮誉一方。笔者有幸师从朱教授,得窥一二。现择朱教授病证同治效验病案两例举析如下,供同道斧鉴。
1.1 验案1 张某,女,29岁。2011年12月5日初诊。患者面部痤疮伴月经量少、尿频半年。疮疹下颏为著,色红密集。尿频尤以夜尿为多,约不到1小时1次。近半年来月经量少,色暗。刻诊:面色欠泽,舌红苔薄,脉细。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热,治以清热凉血,益肾清利。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知母12g,黄柏10g,生地榆12g,白槿花10g,山萸肉15g,芡实30g,金樱子30g,覆盆子15g,地肤子30g,炙僵蚕15g,白蒺藜30g,炮山甲末4g,生甘草6g。上药7剂,水煎服,日1剂。方中银翘、知柏、榆槿辈清其血热,山萸肉、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等益肾缩泉,白槿花尚能分利下焦浊邪,与上药相伍,寓通于固,促令水道循环如常。凡热性皮肤疾患,朱师喜用地肤子;如遇皮疹或色素沉着及肤色不泽等,常以白僵蚕、白蒺藜,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淡化色素,配伍炮山甲则有攻坚增效之用。
2011年12月2日2诊:药后痤疮有减,月经昨日行,经量较前有增,夜尿频。手足冷时汗出。舌质红减轻,舌苔薄白,脉细小弦。辨证为脾肾不足,治以益肾固摄,温阳健脾。处方:上方去银翘、知柏、榆槿,加生黄芪30g,党参15g,茯苓20g,淫羊藿15g。上药15剂,水煎服,日1剂。与初诊相比,此阶段热象已减,而手足冷汗提示中焦脾胃阳气不足。治拟益肾填精缩泉以补先天,药继用山萸肉、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等,更用淫羊藿阴中佐阳,燮理阴阳;并用黄芪、党参、茯苓类温补中焦阳气以助后天;此外,仍用地肤子、白蒺藜、炙僵蚕、炮山甲等兼顾皮肤残热余疾。
2012年1月2日3诊:夜尿次数明显减少,仅需起夜1次。面部痤疮基除,惟尚有部分色素沉着,面色较前为荣,手足冷汗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细。效不更方,前方继服15剂后小便基本正常,月经量少等明显改善,痤疮及色素沉着基除,患者自觉舒适。随访半年,未有复发。
按:患者病变较广,包括皮肤、月经及排尿等方面异常,若头痛医头,则不免处方涣散,难成有机联系的治疗体系,不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之精髓。朱师审该患者痤疮发作部位以下颏为主,中医分部面诊中是为肾之区候,且存在尿频、夜尿过多,亦为肾所施异常,因此辨其病位主在肾,而将看似错杂的症状梳理为统一之病机,治疗以正本澄源为大方向。细究朱师此案病证同治则主要由分阶段施治实现,初诊主辨其阴亏热盛,治法以清热凉血兼顾益肾清利为主;二诊后患者热象已不突出,而兼有中焦虚弱,阳气不足,治疗调整为益肾固摄,温阳健脾。经治月余,疗效殊显,实为病证同治,治病求本之典范。
1.2 验案2 唐某,女,54岁。2011年7月15日初诊。患者2007年曾因淋巴结上皮病行颈部肿块切除术,2009年12月8日复因“右颌下无痛性肿块18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示:符合淋巴结上皮病复发,淋巴细胞有异形,不能排除淋巴瘤。后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施进一步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唾腺组织)结合镜下所见、免疫组化、基因重排结果符合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细胞淋巴瘤。近半年再度发现右颈部多枚淋巴结肿大,拒复行手术,要求中药保守治疗。刻诊:纳食二便尚调,颈部肿大淋巴结有胀感。B超提示:右颈部肿大淋巴结多枚,最大12mm×7mm。另诉口干目干明显,见口腔龋齿数枚,舌红少津无苔而脉细小数,予查ENA系列,检查结果示:ENA总抗体(+),抗SSA(+),ANA(+)。西医诊断: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上皮病术后,干燥综合征。辨证属阴虚痰凝,治宜养阴生津,消癥散结。处方:石斛20g,玄参15g,生地黄15g,金刚骨30g,大贝母15g,炒白芥子10g,山慈菇10g,炙土鳖虫10g,炙僵蚕15g,广地龙12g,天麦冬各10g,海昆各10g,炙守宫10g,冬凌草30g,肿节风30g,徐长卿20g,生甘草6g。20剂,常法煎服,日1剂。并嘱饮食清淡,不宜食海鲜等腥发之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体育锻炼。
2011年8月5日2诊:右颈部肿大淋巴结已明显缩小约0.3cm,口干有减未除,近觉乏力。舌红苔薄,脉细。仍守养阴生津,消癥散结之法,酌加生黄芪15g,淫羊藿10g,取其益气及阳中求阴之意,令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20剂。
2011年8月26日3诊:现颈部肿大淋巴结触诊明显缩小,无胀感,口干目干亦显著好转,惟尚略感疲劳。舌红有减,苔薄,脉细。治守原意。上方去山慈菇,生黄芪改20g,加党参10g,制黄精20g。30剂。
2011年9月25日4诊:右颈部淋巴结已缩小至黄豆大,质软,面色较前红润,疲劳感明显减轻,偶有口干。舌略红苔薄,脉细。效不更方,前方继服30剂,另嘱以枸杞子每日15g嚼服,并注意饮食宜忌、心理调节等。其后随访3月患者自觉舒适,颈部淋巴结肿大未进展。
按:患者身罹淋巴结上皮病反复发作及干燥综合征双项顽疾,辨治岂不难哉?然朱师用药,其效如神,值得深思。推敲老师临证精奥,最妙之处即在病证同辨、同治。患者口干目干及舌脉之征提示阴亏于内,津液失养,治当养阴生津;颈部淋巴结反复肿大,又为痰凝结皮下之征,由此可断其证属阴虚痰凝,治疗大法恒贯“养阴生津,消癥散结”之策,处方总以石斛、玄参、生地黄、天麦冬等配伍浙贝母、炒白芥子、海昆辈,并加炙土鳖虫、炙僵蚕、地龙等以增搜剔经络,豁痰散结之功;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此二疾,均由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甚有恶化之嫌,朱师更以金刚骨、肿节风等调节机体免疫,山慈菇、炙守宫、冬凌草防其恶变,则体现出其临证辨病之妙。
中医学历来强调辨证论治。朱师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指出:中医临证不仅要注重辨证,亦当仔细辨病,做到病证合参,病证同治。而此处的“病”并非仅指中医的病名概念,更应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全程变化的把握。老师认为,辨证系重在推求疾病当前阶段的病理本质,然当将其置于疾病总体病程中加以辨析,乃利于切准病机,以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辨病意在宏观把握疾病病情变化脉络,应务求做到立足当前病机,实事求是,绝不可简单对号,一病一方。是以病证合参,常能切准病机;假以病证同治,则自可效若桴鼓。朱师经40载临证实践业已形成多系统、多疾病病证合辨、同治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余等推敲老师辨治精要,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病邪轻浅,脏气不损,主以辨证;②正气内伤,脏气受损,留邪痼结,病证同辨;③阴阳尚平,无证可辨,主以辨病;④积极结合西医生理病理学知识,科学借鉴中药有效成分药理学进展,西为中用,完善中医病机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8.054
1672-2779(2012)-18-0076-02
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