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调衡法治疗颈性眩晕64例

2012-09-18 06:35宋永达黄俊卿王宏坤敬胜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8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颈椎

宋永达 黄俊卿 王宏坤△ 敬胜伟

三步调衡法治疗颈性眩晕64例

宋永达1黄俊卿1王宏坤1△敬胜伟2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脊骨病科,郑州450002;2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骨科,商丘47600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步调衡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案分组,对128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三步调衡手法治疗。对照组运用卧位牵引治疗,4周后对比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90.62%,对照组愈显率34.37%,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步调衡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

颈性眩晕;三步调衡法;手法复位;临床研究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且有年轻化趋势。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症,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加重,或见颈肩部不适、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内脏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感、出汗等),重则有猝倒等症状。多以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颈椎病、颈椎不稳定及颈部软组织损伤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1]。我们采用三步调衡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组病例共128例,均为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河南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其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18~65岁,其中30岁以下18例,30~39岁32例,40~49岁37例,50~65岁41例;病程短者1天,长者2年半,其中1月以内47例,1~6月26例,>6月~1年27例,1年以上28例。症状均以头晕为主,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其中猝倒2例,伴颈肩部不适67例,恶心、呕吐65例,头痛37例,视物模糊2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TCD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①有颈部僵痛病史;②有眩晕、恶心、呕吐或体位性猝倒等典型症状,并与颈椎活动有关;③旋颈试验阳性;④X线检查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发病年龄为16~65岁;③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耳源性、心源性、眼源性眩晕及神经官能症、颅内病变等疾病;②合并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内科疾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等疾病;④精神病患者,或妊娠、哺乳期妇女;⑤不能坚持本治疗方案或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观察者。

1.5 方法

1.5.1 治疗组 用三步调衡手法治疗,隔日1次,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1.5.1.1 第一步 局部松解。患者取坐位,常规放松患者颈项肩部肌肉,以拇指揉法及拨法为主,掌揉为辅,使颈项、肩背部肌肉松解舒展为宜,以缓解肌肉紧张,约5~7min。

1.5.1.2 第二步 整复手法。根据体征、颈椎X线片等施以相应整复手法。①抵颈前屈后仰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用左拇指指腹抵顶C4~5棘突间或抵顶压痛点,自上而下、自下而上(C2~6)按压;右手掌心按附头额部,让患者做前屈后仰慢动作。前屈约5°~10°,后仰约15°~30°(有时可以听到“咔咔”响声)。②拔伸引颈旋转法:医者用左手掌尺侧提抵枕下颈部,右手掌心端提对侧下颌部(或用肘关节),向上用力拔伸引颈椎,并缓慢左右旋转3~5次,左右旋转幅度约5°~10°。③抱颈旋转扳颈法:以患者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右侧,用左手掌握贴患者颈项部,以保护固定,右手掌心托住患者对侧下颌角,双手指掌抱握紧贴颈部,令患者头颈稍前倾略偏对侧,感颈部放松时,做旋颈扳颈动作(多数可以听到弹响声,但不可强求响声)。5次为1个疗程,每日1次。

1.5.1.3 第三步 善后手法。复位后拇指在局部行分筋理筋手法,并点按风池、风府、太阳、睛明穴,用力揉按使颈部痉挛的肌肉得到松解。手法隔天1次。手法后颈项背肌功能锻炼:双手指交叉手掌放在后枕部,头部向后出力,手掌向前出力对抗。

1.6 对照组 采用卧位牵引治疗:患者平卧于牵引床上,颈后垫圆枕,行枕颌套牵引,牵引重量2~4.5kg,牵引角度与床面平行,牵引时间20~40min,每日2次,共治疗4周。牵引后绝对卧床,症状缓解后,缓慢起床,下地活动,每次活动时间≤30min。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算法。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眩晕症状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正常,长时间劳累或颈部活动不当时诱发轻微头晕,可坚持日常工作;有效:症状减轻,治疗后症状消失,但颈部稍大幅度活动再次诱发头晕,对生活工作有影响;无效:症状无改善。

2.2 疗效评定结果 2组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标准。治疗组愈显率为90.62%,对照组愈显率为34.37%,2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治疗组愈显率为90.62%。对照组愈显率为34.37%。2组比较χ2=4.43,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各种学说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及颈椎失稳、颈部本体感觉紊乱被认为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椎动脉在其走行过程中,受到不同原因的刺激便会发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1]。椎动脉受压迫、刺激而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可能产生眩晕。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使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使前庭迷路缺血,出现眩晕症状[3]。由于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间位置发生异常改变,使椎体随头颈部活动而前后错动,引起椎动脉牵张、扭曲,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产生眩晕。

本病的发生常因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转动头部诱发,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可导致颈部软组织产生局部创伤性炎症,同时不稳定也可引起异常牵张,从而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诱发眩晕。颈椎生理曲度的变直或反突、小关节失稳造成颈部肌肉的劳损、水肿,使椎间关节产生创伤性炎症,所有这些均可刺激椎动脉或交感神经,使之收缩或椎动脉直接受肿胀的软组织压迫,供血减少,出现眩晕。

中医认为本病应属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多可从虚、实二端见端详。虚者,多为肝脾肾之气血阴阳虚弱,但易虚中夹实,虚实并见,此中的虚指本虚;实者,多为风火、寒湿之外邪入侵,其为标实;但本病的发生常是两者并见,临床以虚实夹杂为主。罗致强教授认为本病常有颈僵、肢麻以及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等临床症状应与瘀血阻络有关,治宜活血通络[4]。

三步调衡手法通过颈部软组织理筋手法,使颈部痉挛的肌肉得到松解,缓解局部痉挛和炎症,从而达到活血通络之目的,另外手法治疗不仅可减轻这些因素对椎动脉、交感神经的刺激,起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交感神经功能达到活血、解痉、止痛、消除局部炎症的目的,而且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减轻致压物对椎动脉的刺激;通过旋转深部组织如关节囊、滑膜、椎间韧带得到活动松解,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5]。

对比西医枕颌套牵引而言,枕颌套牵引虽可使椎间隙增大,扩大椎管容积,有利于缓解椎动脉所受压迫,改善脑血流灌注,达到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的目的。但是牵引不能有效快速的解除局部软组织紧张痉挛及小关节紊乱,还有可能使症状加重,从而不利于根治之目的。

手法治疗为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具有患者易接受、成本低、治疗方便等优点,能在患者享受按摩的舒和的环境中,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法治疗不仅能够更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交感神经功能、整复关节错位。而且治疗过程中通过颈项背肌功能锻炼加强颈部肌源性稳定,减少复发,巩固疗效,不失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16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3] 张冬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07例[J].中医杂志,2011,(S1):53-54.

[4] 金明华.罗致强治疗颈性眩晕经验[J].中医杂志,2003,(06):418-419.

[5] 卢飞献.针刺和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 (12):729.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8.020

1672-2779(2012)-18-0031-02

△指导老师

2012-04-13)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颈椎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