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
作文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评价标准。一个语文老师作文教学搞好了,语文教学就不会差。而目前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而严重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试化,二是自由化,三是没兴趣。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现在学生的情况是:“分析文章二百篇,阅读写作不沾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平时上语文课,学习文本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几年来,我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而一般一个学期也只有五六次练习写大作文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觉得作文离自己比较远,到写的时候常常觉得文思枯竭,无话可说,平时上课的内容也基本用不上。因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写作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消磨殆尽,作文教学也因此陷入尴尬的境地。鉴于此,我尝试将作文教学糅进讲读课文,除了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目前,凡是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范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较高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阅历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
譬如,在教《短歌行》这首诗时,我会提示学生: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他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那么,这个材料就可用于“事物的复杂性”“多角度看问题”之类的作文话题。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葛朗台原是一个箍桶匠,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形势下,囤积居奇,大发横财,成了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他专横冷酷,吝啬贪婪,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以上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如果到这儿就结束了,学生不会有太多印象与感悟,我接着提示:在作文中主要运用角度可以是“贪婪者自绝”和“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学生们都会心地点点头。再如,在鲁迅的《药》这课结尾的时候,我总结道:“一个国家,经济文化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愚昧麻木;当年,鲁迅痛惜买人血馒头治病的‘华老栓’以及指责夏瑜‘疯了’的茶客们,今天,我们也愤慨那些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人们。大家想想,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多吗?这样的材料如果用在作文中,就可用于‘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等话题。”学生们经过我的点拨,也都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学一篇课文,都会去想想,文章当中的事例能不能成为自己写作的论据。经过半学期的时间,我还会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去把文本中可作为论据的材料归归类。一段时间下来,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他们写起文章来再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脱离自身写作实际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例如在教授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我启发学生:“郁达夫眼中的江南,即便是冬景都如此美好,充满生机,这是有诀窍的。你们想不想也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于是,我把自己总结的散文片段写作的常用技巧做成幻灯片展示出来:“选择典型意象,突出细节描写,写出特点;进行场面描写,渲染画面氛围,写出意境;恰当选用诗文,提升文章境界,写出人文;正面侧面变换,展现多姿多彩,写出个性;适当进行联想,体现丰厚积累,写出深度;描写抒情结合,景物情感交融,写出和谐。”紧接着,我就要求学生们当堂进行尝试,运用以上技巧写一个片段,对象是“深秋校园的一角”。大部分学生写得又快又好。
在上《荷花淀》《药》等课文时,我强调,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的这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满足于人物动作的抽象描写而不能描述具体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是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我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这次奶奶明显老了》等作文片段,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使其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
通常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在学生写作之后,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鉴别欣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黯淡无光”等词语,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得多,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讲评学有榜样,生动、具体、实际,确能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作文的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在讲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评作文,自己学有榜样、改有目标,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常常难以下手,要将学生的写作实际和课文的写作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感到困难重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写作的实际经验。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会写教学论文,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当写一些随笔、杂感,也可以写点诗歌、小说或文学评论等,尤其是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真正获得写作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懂得文章学,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才能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