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善强(浙江省慈溪市掌起中学)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形成,更关系到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们读诗,一边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以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更通过诗歌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引起心灵的共鸣,体验各种人生情绪,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个人精神生活的支架,这也是中学生阅读诗歌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另外,诗歌的语言往往简洁凝练,意象独特隽永,通过诗歌来学习语言,也是诗歌的价值所在。
在当前的中学诗歌教学中,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先来探讨一下这些教师的诗歌教学观念问题。在诗歌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扫清字词障碍上,其实际教学目标与理论教学目标大相径庭,仅限于识记能级,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更谈不上审美情趣了,其结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再来探究他们单调的教学方法,这种单调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公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就过程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内在的手法多样的表现特点,千篇一律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之类所谓的“工艺化”教学。另外,与这种教学模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显然,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形式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将诗歌的内在特征完全抛在脑后。
面对当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有责任去改变现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就为诗歌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加强美育,侧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诗歌审美教育中,弄清楚以下几个步骤,层层深入,在完成诗歌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而且,课堂的这个时段,是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段。成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瞬间就可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诗歌天地。设计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诗歌内容,不同的诗歌风格来进行。如果是叙事诗,可以用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如果是写景诗,可以设计成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如果是抒情诗,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如果是说理诗,就可以提出一个蕴涵哲理的问题。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愉悦的情绪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给大脑带来明晰状态的同时,还能把人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因此,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使其感受到一种愉悦美。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诗歌又是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诗中的情感美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范读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通过老师的朗读快速激荡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在教师范读基础上,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接受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研读,就是对一些特殊的诗句,通过重点研读,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把握作者的审美创作意象及情感。四是论读,就是通过讨论评议别人的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感受文章的情感。
众所周知,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正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据说是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当时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虽不显山露水,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有的诗句对称,讲究形式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音律美。如《陋室铭》这篇文章,词句整齐,句式对偶,声音抑扬顿挫,错落铿锵,读来像山泉,在一阵悠扬的乐音声中,学生被引入一个素而洁、淡而雅的人间胜地。这里没有庸俗,没有烦恼,静态可掬,妙趣横生。超脱的主人公幽居独乐,心灵高洁,道德馨香,虽居陋室亦有佳趣。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意境是诗歌创作的灵魂,是诗人人生境界和审美理想的物化,也是诗人与接受者在心理体验上相沟通的中介。诗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化为诗词的意境,接受者通过意境这一审美中介窥见诗的奥秘,走进诗的王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诗歌教学中,把握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只有紧紧抓住古诗意境进行教学,才能挖掘古诗的艺术价值,把握其艺术真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
要感受诗歌意境之美,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意象是一种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是诗人主体心灵的直观展示。对于诗词意象美的把握,需要引导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情的契合。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将想象与联想相结合,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让学生把阅读中感受到的美用文字或图画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是诗歌教学过程的深化。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习作有一个中肯的欣赏和评价过程,同时,让学生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中心思想、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性品评和是非优劣的判别,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为了便于组织,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同读一首诗,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点、评价,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诗歌是一种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文学体裁。优秀的诗歌连接着时代脉搏,具有深挚的情感色彩,饱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奥的人生哲理。但是,这些具有人文美的诗歌作品,学生能否深刻地体验,还在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艺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去审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以情动人、以美诱人,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认识甚至情感的迁移,使其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中萌发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资料:
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杰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启帆主编《语文审美教育概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