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蓉(湖北省松滋市西斋中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生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纠正了以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味强调课堂生成而忽视教师预设的现象很多。甚而出现课前预设过于简单,粗线条的“大手笔”备课的现象。我想,完全依赖学生去生成,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效率恐怕会打折扣。我们应该在注重生成的同时,强调教师的预设,注重生成绝不是不研究教材,不研究教法,不研究学生的理由。下文以小说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课堂预设方面的几点做法。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章难点较多,就连小说主旨也是众说纷纭。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化繁为简,教师就必须学会匠心独运,选择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既不能偏离文本不着边际地生成,也不能口若悬河一般条分缕析。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篇小说要讨论的内容太多,诸如文章主旨、故事情节、细节、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描写、背景、写作手法、难句理解、赏析等。我在教学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阅读讨论思考的主问题——“说说《故乡》之最”。
我先给学生一个示范——“最悲凉的场景”:“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这一节文字围绕“悲凉”一词,渲染了故乡冷清孤寂的特点,色调是冷的——“苍黄”,景物是僵死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极力衬托了“我”回故乡时悲凉失望的心境,是小说中最悲凉的一处环境描写。很快,学生们通过阅读文本,都找出了他们认为可以称为《故乡》之最的内容。最搞笑的细节:“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的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杨二嫂此时以百米短跑的高速,并且不惧崴脚摔跤的危险,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普通人家给鸡盛食的狗气杀,如获至宝,唯恐别人追来。”最同情的人物——闰土:“我和母亲都叹息他的处境,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学生们通过这段话为闰土的不幸深表同情,对旧中国劳动人民的遭遇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最悲哀的事情——银项圈的消失,学生们说:“闰土小时候脖子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闰土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还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而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脖子上却没了银项圈,银项圈哪儿去了?”他们一致认为,闰土也应该很爱自己的这个孩子,不然不会只带他来见“我”,但是生活的压力却使他连在神佛面前许愿的能力都没有了,这真的让人感到悲哀。最突出的手法——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儿时的故乡与现实故乡的对比,记忆中的杨二嫂与现在的杨二嫂的对比。学生们通过对比手法的理解,深入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尝试着对作品主题进行探讨。最精妙的比喻:“只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画图仪器里细脚丁玲的圆规”,将一个人的样子比喻为圆规,既新颖别致,又生动有趣,寥寥几笔,一个营养不良、迈着两条细而瘦长的双腿到处贪点小财的破产小市民形象呼之欲出。最矛盾的神色:“脸上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学生们仔细讨论这一看似矛盾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神态描写。还有最美好的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最彷徨的心绪:“我想到希望突然害怕起来,闰土要香炉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最无耻的行径:“前日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在这儿的……”最深刻的哲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课前需要达到的目标,几乎都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中完成了。
以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觉得这篇小说呈现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深刻的批判性,时隔多年,作品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它的批判性对于当代中学生人生观的确立、对人对事的看法,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
由于作品有着较强的思辨性,我在课堂上采取了辩论式的课堂预设。我给学生们出示了这样一个辩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巧遇于勒时,应该躲于勒还是认于勒?赞成躲于勒的作为正方,认为应该认于勒的是反方,认真阅读文本,思考之后开展辩论赛。
很快,学生们分为两大阵营,为辩论积极做准备。正方学生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抓住文中的多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深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用性格决定论得出结论:躲于勒是必然的。然后设身处地为菲利普夫妇着想,认为家境艰难的他们,如果认了一个一贫如洗的叔叔,结局可想而知。所以躲于勒是明智之举。更难能可贵的是,正方同学读书很细致,他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抓住了容易被忽略的几个数字说明问题:“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吃了几个牡蛎用了两法郎五十生丁”“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还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将这些货币换算,折合成人民币,来说明飞利浦一家的经济状况以及人物性格特点,认为我们应该理解小人物的辛酸。而反方同学从亲情的可贵开始,提出了“在价值的天平上,一边是金钱,一边是亲情,我们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并且列举了从古至今很多人不为利益所动、不做金钱俘虏、坚持正确而崇高的价值观的事例。还举了“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谢延信的感人故事,呼吁当代中学生应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做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亲人负责,关心他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想,学生的发言也许有的偏离文本,有的还有些稚嫩,但是通过这堂课的预设,学生已读懂了作品,同时也极大地挖掘了作品的育人功能。
目前,我国的留守学生数量很大,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这一特俗群体,由于亲情的缺失,渴望拥有一个充满温情的家,他们渴望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与此同时,他们同所有的孩子一样,正处于青春期,张扬个性是他们的主张,有点叛逆是他们的特点。我们的教学应该在预设的时候多考虑孩子们,如何让作品走近他们的灵魂,让语言触摸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预设时必须思考的问题。以黄蓓佳的小说《心声》为例,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李京京的故事就极易让学生们产生共鸣。李京京的心声有两个:渴望拥有家的温馨,渴望在学校被老师同学认同。李京京的心声代表了今天大多数孩子的心声。我在教学时,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认真读完小说,给这篇文章中的李京京写一封信,然后在班级交流。学生们的信写得很认真,有的谈到了自己的爷爷,在心中怀念自己的爷爷;也有的谈到了自己家庭的冷清;有的对李京京的执著和倔强表示佩服,说自己缺乏这样的勇气;还有的也谈到了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和文中的程老师一样,眼中永远只有那些好学生。有个学生说的话很精彩,他说:“如果你缺乏亲情,那么你要学会坚强;如果你拥有亲情,那么请你珍惜……”阅读的过程,永远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课堂预设的时候,多想一想孩子们,然后为他们与作品之间搭上一个引起共鸣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思辨、去领悟、去体味,主动与作品对话,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别开生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