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比较阅读浅析

2012-01-29 00:41:54华旺正湖北省黄石市黄石二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马谡罗贯中学生

■ 华旺正(湖北省黄石市黄石二中)

柯小莉(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中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思维能力就是要求把若干同一属性的现象或人物等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从比较中归纳出具有实质性或有意义的结论。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以求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一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在中学教学中有其难以替代的优势。

首先,通过比较异同,我们可以较为容易地识别它们的特征,其中包括优劣、得失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又写了一首《琵琶行》。从思想内容上看,二者所写对象基本相同,她们都是漂泊沦落的女艺人,诗人也都写出了她们凄凉的遭际和悲哀的思绪,寄托了自己的同情;从表现手法上看,两者都是以秋江月夜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悲凉的环境气氛。但是,我们读完之后觉得两者存在优劣之分,前者的人物形象不如后者丰满,主题思想不如后者深刻,艺术魅力不如后者强烈。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照、辨析,就会明白:前者不如后者,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尽情描写歌者的演唱技巧,没有具体叙述歌者的身世遭际,没有写出诗人自己的谪居生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知其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知其所以然。如果只读其中一篇,我们要想取得这样的阅读效果,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了。

其次,比较阅读,也就是运用辩证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不只是对作品本身,就是理解上的正误、全面还是片面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一方法来鉴别。例如,有人认为,《诗经·伐檀》中伐木者对剥削者的控诉,是由“河水清且涟漪”一句起兴的,因而断言这首民歌运用了“兴”的手法。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将这句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两句比较一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诗托物起兴,是大家公认的。因为,它所言的“孔雀”是“他物”,与刘兰芝、焦仲卿“生人做死别”的婚姻悲剧无关,而只有其相似之处;并且,它写在全诗之首,作用在于“引起所咏之词”,即引出主人公的婚姻故事。《诗经·伐檀》中“河水清且涟漪”一句就不同了。其一,它所言的“河水”不是“他物”,而是伐木者将檀“置之河之干”时亲眼见到的实景,是伐木者劳动环境的一部分,与他们的劳动生活相关;其二,它写在伐木者的劳动场面和他们对剥削者的控诉之间,其作用不在于“引起所咏之词”,而在于将美好的河水与伐木者的痛苦生活和剥削者的丑恶面貌对比,用以突出主题思想,同时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过对照、辨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诗经·伐檀》并没有运用“兴”的手法。这是比较阅读能帮助我们鉴别正误、获得带有创造性见解的一个例子。

当然,我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遵循一些规律。

首先,要认真辨别异同。用来比较的作品,应该具有可比性,就是说,它们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可以比较和值得比较的。一组作品之间,如果没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就没有基础;没有不同之处,比较就毫无意义。当然,比较的重点应是同中求异。由于异同存在于一切可以比较的作品中,还由于异同是比较阅读的着眼点、出发点,所以,我们不管比较什么作品,也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必须在精读原文的基础上认真辨别,从主要方面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作品的异同之处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有时代背景方面的,有作者态度方面的,有作品主题方面的,有社会影响方面的,有题材使用方面的,有文体特点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有风格流派方面的,有谋篇布局方面的,有遣词造句方面的,也有人物形象方面的……这些方面的异同之处,都是可以比较的,但在比较一组作品的时候,我们只需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阅读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从某几个方面进行对照、辨析,不必面面俱到。

其次,要善于分析异同。找到了作品的异同之处,确定了比较的内容之后,还要善于分析研究。异中求同时,要探究相同的理由;同中析异时,要揭示不同的原因。有时候,一组作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有没有正误之差、优劣之别和雅俗之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例如历史知识、写作知识以及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等)对它作出科学的评价。例如,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斩马谡”这件事,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写了“斩马谡”这件事。两者所写人物相同、事件相同,但对于材料的处理和详略的安排却有明显的不同。在材料处理方面,刘备关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临终遗嘱,司马光记在街亭战役之前,罗贯中写在马谡斩首之后;蒋琬关于杀掉智谋之臣可惜的谈话,司马光记在马谡伏法之后,罗贯中写在马谡将斩之时。在详略安排方面,司马光只用了“收谡下狱,斩之”几字交代马谡被斩,罗贯中则用三百余字描述了事件的全过程。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如果我们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从文体特点方面来分析,就会找到答案了。原来《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史学家只能按照事件发生的过程,实事求是地记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家可以对史料进行艺术加工,甚至凭借想象虚构。总之,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不能满足于找出一组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重要的是善于分析研究,尽可能弄懂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提高其鉴赏水平;学生的研读能力、鉴赏水平提高了,也就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而对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面讲的,是运用比较阅读法教授古代诗文的一些体会。比较阅读的范围当然不只限于古代诗文。不同的作品,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且能使学生获得益处的,都可以比较。

人教版《语文读本》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阅读。认真阅读人教版《语文读本》不难发现,几乎教材中的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都能在《语文读本》中找到延伸点。这样就能较好地把课内知识同《语文读本》阅读科学结合起来,既扩充了教学容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我们讲授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让学生明白同是写“三一八”惨案,但二者同中有异:《记念刘和珍君》重在抒情议论,而《执政府大屠杀记》客观准确的叙事令人信服,直接回击了执政府的造谣污蔑。再如,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然后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比较异同,并且写出体会。这样做了,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又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学生温故知新,扩大阅读范围。

总之,与一般单篇的阅读相比,比较阅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要见微知著,敏锐地抓住彼此的差异,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不断强化精细的观察认知能力,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别和鉴赏能力。显然,比较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以及对相关信息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概括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马谡罗贯中学生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赶不走的学生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聪明的罗贯中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马谡失街亭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