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小康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思路
——基于小康体育狭义概念的分析

2012-01-28 23:13刘晓辉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小康家庭体育

刘晓辉

(惠州学院 体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一、小康体育的狭义概念内涵

狭义的小康体育特指小康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年幼者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家庭成员在同各自的工作、学习、劳动、单位里体育活动的配合等内容[1](P29)。

二、狭义概念下小康体育基本特征

小康体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在社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小康体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以生活化、休闲化、科学化等为突出特征。

(一)小康体育生活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89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78元增加到4140元;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3.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达36.3%[2](P11)。按联合国贫富的标准划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转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并向富裕行列转变[3](P2)。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根据成员的需要与爱好进行体育活动,以达到增进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及社会稳定发展。一般来说,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对体育的需要是成正比的所以,达到小康生活的家庭,体育休闲娱乐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三口之家的体育锻炼形式组成了小康家庭的体育生活方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建身体系,让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曹原指出,城市化的结果,必将使体育健身家庭化成为广大居民生活新潮流,家庭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生活化,家庭体育消费水平明显上升,家庭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4](P10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体育需求表现为一种生活的需求。

(二)小康体育休闲化

休闲化小康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3000美元之时,在恩格尔系数向40%以下发展时,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知,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自然会产生休闲娱乐的需求[5](P732)。在其进程中,娱乐休闲是体育的魅力,身体健康是体育的价值取向,在体育中娱乐,在娱乐中追求健康,应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群众体育的主流。目前我国居民全年法定假日达到144天,接近达到工作生活总量的40%,2020年有可能达到50%。这一丰富的“可供休闲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小康社会已经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5](P732)。体育,作为供休闲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小康社会已经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体育,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作为效果明显的健身手段,可以适应小康生活人们的普遍需求,将纳入更多居民的生活制度,成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小康体育锻炼多元化

随着小康体育的普及、家庭体育锻炼与保健营养卫生、家庭体育休闲娱乐与文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局面。既有古朴的传统养生,如八段锦、五禽戏、木兰拳、琴棋书画等,又有现代体育舞蹈、健美操、还有户外体育游戏、体育旅游、垂钓、游泳、攀岩等,以达到娱乐、放松、陶冶情操、和睦家庭、扩大交往、和丰富生活之目的。小康体育的广泛性、多样性,保证了广大公众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及个性要求。同时,为一些弱势群体能参与体育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老人、儿童、残疾人都能同样享受体育的欢娱。

(四)小康体育锻炼科学化

体育锻炼科学化,是家庭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逐渐向注重锻炼质量和效果上转变;开始向依靠科学评价、医务监督等手段转变;锻炼场所向标准、集约、正规的场馆转移。依据运动处方锻炼成为更多人群的普遍要求。由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的健身辅导网络系统和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已延伸到社区、家庭、俱乐部和各健身场所,群众体育的科学化水平会显著提高。随着小康体育的普及,人们对体育服装、器材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对康复保健、营养和身体测定与评价等要求给予科学指导、培训和管理。

(五)小康体育个性化

体育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体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作为个体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小康体育的根本和出发点。小康体育是13亿中国人群中的各阶层、各家庭、各人都息息相关。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家庭、不同的个人又有着不同的体育项目需求。小康体育根据国民全方位的消费需求,就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体现出小康体育的个性化。鉴于我国的国情,重视发展农村体育、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老年体育、少儿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是实现体育个性化的关键。

(六)小康体育发展具有过渡性特点

小康体育建设同小康社会的建设一样具有过渡性特点。现阶段,尽管我国居民的生产资料消费依然是消费的主体,但体育休闲消费在消费中将占重要位置,用于休闲的时间增多,对体育的需求就越来越迫切,体育消费成了家庭开支的重要内容。小康体育的初期阶段,只有经过科学地建设和发展,最终才能高水平实现小康体育。

(七)小康体育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1.小康体育的生产性:小康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同时,小康体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体育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轰动效应”,为世人瞩目,企业家向体育产业投资并开发其商机价值,其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居民体育消费而获得收益。据统计[6](P24),如果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能提高到0.3%(发达国家均在1%以上),体育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可解决就业人口达到500万以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约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受到重视。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小康体育的生产性功能必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2.小康体育自我调节价值:在当前人类社会属性迅速提升,自然属性下降的局面下,导致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体力活动比例下降,脑力劳动负荷过重,人们客观上产生了通过体育锻炼来进行自我调节的需要。于是,利用体育活动来弥补身体活动的不足,精神上得到放松。小康体育的价值取向必然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调整而变化,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小康体育公益性价值: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小康体育属于小康社会文化的范畴,必然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因为小康体育和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及国家的形象关系密切,其发展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所以,发展小康体育,是政府对人民健康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它只能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事业。2002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71.2%的居民体育活动地点主要分布在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7](P23)。而这些体育设施,都是由政府提供居民无偿使用的公共体育用品,这就是小康体育公益性的具体体现。

(八)小康体育发展的非均衡性

现在刚刚进入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体育在此期间改革与发展将出现多层次、多目标。与经济发展一样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如沿海地区经济和体育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为“经济、体育发达”地;有的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是体育发展却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多为经济、体育“双贫困”地区。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修建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场地为重点,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5](P733)。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已经凸现。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居住十分分散,且体育文化和设施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在这一阶段,农村体育发展虽然进步迅速,但在发展规模和效益等方面显现出层次化、不均衡、不全面的发展特征。小康体育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就要科学处理城市与农村、贵族体育与平民体育的关系,保障大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权利和体育服务,使大众获得最大的体育实惠。

(九)小康体育管理逐步法制化

小康体育的推进,其管理体制的法制化日益扩大,已经形成以国家宏观管理为主,以社会管理和个人参与微观调控为辅,达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种体制并存的局面。尤其是行业、俱乐部、社区、街道管理形式发展较快,并逐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小康体育的方针和政策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实施,既要有“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更要有全体人民的监督实施,把有关有利于小康体育发展的条款写进《体育法》,保障小康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发展思路

(一)解放思想,更新、完善小康体育理论体系

建设小康体育应遵循“开放有新局面,改革有新突破,发展有新思路,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独特的魅力,应以体育生活化、科学化、休闲化为核心,使大众更新健身观念,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观念,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发展机会、健身就是品位、为全面建设小康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小康体育对国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价值

要发展小康体育,推动小康体育的娱乐化、普及化、消费化、家庭化、生活化和构建以市场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形成市场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体育需求格局。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各类体育团体、健身俱乐部,构建民有、民办、民享、民营的经营性体系,使广大居民体育消费专业化、组织化。更加关注农村体育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加强政府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利用基金、彩票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困难群体体育权利和公共服务,实现小康体育全民化。

(三)加强农村体育建设

中国有8亿多农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64%,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同样,我国小康体育的发展重点也在农村,有农村的小康体育才有中国的小康体育。据息,2006年中央财政和中央党费投入17亿元专项资金,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年全国农村建设方面的中央投资达500多亿元[8](P122),可以推断,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的增加,农村将迎来最佳发展机遇,因此,要抓住机遇,加速农村小康体育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城镇作用,带动小康体育全面发展。

我国城镇人口总数达到4.156亿,占总人口的30%左右[7](P23),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功能,小城镇体育也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要发挥和利用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体育,从而带动和辐射小城镇周边的农村体育,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小康体育的发展。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小康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随着大众对体育需求的增加,受大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举国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体育经营单位。商业化体育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小康体育健康稳定地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百余件,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性体育法规75件,内容包括体育经营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健身气功、实施《体育法》办法等方面,对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化、娱乐化、休闲化改革与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起到重要作用,使经营性体育与公益性体育形成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小康体育组织系统化

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的行政管理系统是我国大众体育的组织结构,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体育社团数量少,未能发挥大众体育组织的功能。所以,我国体育改革也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应当迈出较大步伐,速进体育组织体系发生变化,让一些群众性体育组织发挥作用,使小康体育的管理模式由政府单一管理型向政府与社团共同管理转变。

(七)重视小康体育群体的老龄化问题

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老年人体育群体是具有大致相同年龄、身体条件等特点所构成的特殊体育锻炼群体。在2000年,老龄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49%,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9](P120)。老年人体育已经成为与社会保障、医疗、福利、文化娱乐保健、家庭赡养、继续教育等一起构成了中国老年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老年体育管理和科研的专业人才,尽快研究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需求的体育项目,加强老年人运动场所的建设,增加老年体育人口的数量,把关心老年人的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鲍明晓.小康体育[J].中国体育,2003,(1).

[2]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R].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2O06.

[3]蔡传明,黄衍存.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12).

[4]李亚鲁,曲雪.我国小康体育发展态势与未来展望[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9).

[5]田雨普.小康体育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6]马文海.新时期小康体育的内涵及其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

[7]罗孝军.和谐社会下小康体育的特点和时代内涵剖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

[8]刘有吉,闫怀科.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小康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7).

[9]甘刚,陈宏星.小康社会大众体育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小康家庭体育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我们的“体育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