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钢琴艺术之瑰宝 承民族音乐之文化
——评2011年中央电视台钢琴小提琴大赛

2012-01-28 23:13钱洁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钢琴曲钢琴创作

钱洁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2011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乐途杯”第二届钢琴、小提琴大赛已于2011年11月13日落下了帷幕。这次全国性的钢琴、小提琴大赛与2008年的第一届相比,无论从参赛选手的人数、弹奏水平,还是从大赛的比赛章程的安排来看,都比第一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我们在观摩这场高雅音乐赛事的同时,也在此次比赛中窥见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一些现状。如在钢琴复赛阶段的自选曲目中,较少有选手选择中国钢琴作品来参赛;而在决赛的第一轮中,大赛组委会专门安排了选手必弹一首中国作品。这反映了近年来音乐界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演奏和教学的重视。在21世纪的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中,对于钢琴这件来自外国的西洋乐器来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借助它来传承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钢琴自1709年诞生于意大利弗洛伦萨美蒂奇家族的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BartoiomeoCristofor)之手,并奠定了近代钢琴基本的结构基础。有确切记载的现代钢琴的传入,是1842年在上海首先出现的一家英国琴行[1](P20)。此后,随着我国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原先用日本、欧美歌曲重新填词的歌曲,显然不适合用中国传统乐器为其伴奏,钢琴成为了一件更为适合的伴奏乐器,因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919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从此,中国钢琴艺术在创作、演奏、教学等方面逐渐专业化:在音乐创作领域产生了成熟的中国钢琴曲;在钢琴演奏和教育领域出现了成熟的中国钢琴演奏和教育家,钢琴艺术在中国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艺术素质教育意识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钢琴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无论从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还是从中国钢琴的演奏与教学方面,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

一、中国钢琴曲的创作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人们民族意识的加强,欧洲各国众多的音乐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有意识的将自己民族具有特色的歌舞、器乐表演等音乐素材渗入其中。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代表作:19首《匈牙利狂想曲》,就是直接借鉴了生活在匈牙利民间的吉普赛民族的歌舞音乐,将其作为具有民族风格的素材,在其创作中大量的借鉴,因而成为了他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套钢琴作品;又如波兰作曲家肖邦的《玛祖卡》、《波兰舞曲》等也是直接或间接的将波兰民间的歌舞音乐运用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成为了颇具波兰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

中国钢琴曲在创作上,同样也继承了中国民间歌曲、舞曲、戏曲、器乐音乐等方面的因素,折射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色。根据创作中所借鉴的形式的不同,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改编作品

1.吸取民歌因素

中国有56个民族,不论是汉族还是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曾被作曲家作为钢琴曲创作的天然素材。瞿维在1946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即是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素材,在传统的凤阳花鼓中,作为民间乐器的鼓是一件重要的乐器,在此曲的开头(1~6小节)、中部(64~69小节)、结尾(139~144小节)三处都出现了花鼓中的XXXXX|XXX|节奏律动;调式的发展脉络为G宫-bB徵-bE宫的民族调式;以及和声语言中的“琵琶和弦”①使用,都体现出作品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因素的借鉴。王建中根据湖南民歌改编而成的同名钢琴作品《浏阳河》,该曲以带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旋律作为整首钢琴作品的主要旋律线条,并结合钢琴乐器的特色,采用了隐伏旋律线条、五声音阶伴奏以及装饰音等手法,更加深了我们对这首民族作品的印象。桑桐先生1947年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同样借鉴了同名青海民歌为素材。该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上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曲家将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与现代无调性的和声技法相结合。作品中采用了复合的、多层次的不协和和声,使有调性的旋律蒙上了复杂的不协和的“纱巾”,二者之间既各有鲜明的对比和色彩,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2](P99),增添了原来民歌所无法具有的神奇的色彩,产生了富于情绪变化的表现作用,使该曲发展成为民族多声思维的探索和尝试性作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吸取民间舞曲、舞剧因素

中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民间舞蹈可谓是一只奇葩。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积累、创造而成的。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形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狮子舞、朝鲜族的农乐舞、藏族的踢踏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我国民族舞蹈的经典代表。孙以强先生于1980年创作的《春舞》即是一首典型的新疆舞曲风格的作品。此曲是作曲家在中国交响乐团工作期间,应钢琴家刘诗昆之邀到新疆采风,在金秋时节,葡萄园中人们忙碌采摘,载歌载舞的丰收喜悦,促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此时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安康,在新疆人民的生活中也表现出来。作品用符合维吾尔族语言特点“抑扬格”的弱起节拍、民间舞蹈中维吾尔族手鼓拍打的XXXXX|切分节奏的使用、调式音阶中Ⅲ-#Ⅳ、bⅥ-Ⅶ新疆民族音乐特有的增二度音程的出现等,处处都为我们展现了新疆地区民间舞蹈音乐的风采。谭璐茜根据舞剧《白毛女》选段改编的钢琴曲《北风吹》形象的再现了舞剧场景。乐曲的引子对中国民族乐曲开头的散板风格的借鉴、剧中“喜儿”演唱主题旋律配以中国五声音阶的伴奏织体、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基本保持了原曲的结构布局等都体现出这首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音乐因素。

3.吸取民族器乐因素

由中国古典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的作品,在中国钢琴曲库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如:王建中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根据同名民间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黎英海根据同名萧曲改编的《阳关三叠》;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的《夕阳箫鼓》;储望华根据同名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刘庄根据同名江南丝竹乐改编的《三六》;魏廷格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改编的《金蛇狂舞》等。其中钢琴曲《二泉映月》很好的汲取了原二胡曲演奏中乐句的抑扬顿挫感;倚音、颤音、琶音、波音等装饰音的运用,也是来源于二胡演奏中滑音的效果;和声语言方面,使用加音三和弦、变功能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单音旋律加二度音程和装饰音,体现出了乐曲中的民族音响色彩。又如:王建中根据同名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一首民间合奏乐曲,后经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改编,成为我国民间唢呐独奏音乐中的代表作品。唢呐是一件极具仿生效果的乐器,在原曲中能听到布谷、鹁鸪、画眉、百灵等鸟的叫声,可以说是我国有代表性的“鸟乐”,全曲喧闹有趣。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在总体风格上保持了原曲的“形散神不散”的特色,这一点可以从乐曲中Piacere随意处理的散板节奏(186小节)——Tempogiusto—Vivace速度渐快至急速(187小节)——Temporubato弹性速度(233小节)——Prestissimo最急板(234小节)的多处速度术语中感受到。大量装饰音的运用,如倚音、波音、颤音、琶音、震音等都是对鸟鸣惟妙惟肖的模仿;蝉鸣的长颤音(233小节)则是借鉴了唢呐中花舌音的吹奏技巧。这些速度的变化以及装饰音的运用,也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术。

4.吸取中国戏曲因素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世界音乐舞台一颗璀璨的明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作为中华艺术的瑰宝,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们巧妙的将中国的戏曲因素移植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中。陈怡于1984年为儿童创作的钢琴小品《豫剧》就是一首代表。作品采用河南豫剧唱腔写成,作曲家将传统的民间戏曲音乐曲调作为主题素材并加以发展变化[3](P157)。又如:张朝创作的《皮黄》,该作曾获首届“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大赛一等奖等国家最高奖。在创作中他采用了基因作曲法,选取一些适于钢琴音色表演的唱腔、调性和音乐元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调。在作品中,作曲家尽量避开一些原有的民族音乐曲调,而对戏曲曲调进行提取与重新创作,谱成新的音乐旋律;同时还借鉴民族声乐及器乐音效方面的元素,例如竹笛、古琴、京剧乐队里的京胡和打击乐器等等,尽可能的模仿这些乐器声音特点,在钢琴上把这些乐器的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皮黄》中还用钢琴音色去模仿京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唱腔特点,例如黑头、花脸等角色的喜怒哀乐,在作品中都有所展示。

(二)独创钢琴作品

除了改编作品之外,独创钢琴作品近年来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如:刘庄的《变奏曲》(1956年);王建中的《托卡塔》(1966年);陈志铭的《复调小品十一首》(1975年);陈怡的《多耶》(1984年)等。其中,1934年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成为了标志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杰作,开创了中国钢琴创作民族化的先河。该曲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卷:小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清脆、悠扬的笛声在山谷间回荡。在旋律创作上,音调具有江南音乐的清秀、流畅。在复调创作上,采用了欧洲对比复调技术与中国民族支声复调相结合的手法,五声性的旋法、多用级进的主旋律、三四度结合的常见终止式、重复法与对偶句式为主的音乐发展等等,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都附有中国民歌的风韵[4](P4)。在曲式结构上,借鉴了欧洲传统的三部曲式(ABA1),其再现部又巧妙的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使乐曲的主题更加流畅自如。

二、中国钢琴曲的教学

辛勤耕耘的作曲家们为我们创作出如此众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但在近年的钢琴教学中,较多的还是以欧洲传统的钢琴教材和教学模式为主,从本届大赛选手们的表现中就可以窥见,中国钢琴演奏者在把握中国作品方面显然落后于外国钢琴作品。这应引起了我们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思考。

(一)民族文化因素在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众多作曲家创作出的这些优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如何利用钢琴逼真的再现原曲的风貌,成为了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的首要课题,这自然也给钢琴演奏者们提出了新的弹奏技术要求。要能胜任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钢琴作品,只具有一般的钢琴演奏技术显然是不够的。中国钢琴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五声调式音阶,不同于欧洲十二平均律的的音阶排列,音与音之间或呈大(小)三度音程隔开、或呈大(小)二度音程相邻,对于习惯了欧洲大小调音阶大、小、增二度弹奏技术的演奏者,胜任中国钢琴作品则需要专门的手指技术;在改编的中国民间器乐曲中,民间乐器特有的演奏音效在钢琴作品中常用大量的装饰音阐释,这也需要演奏者能够全面掌握各种装饰音的弹奏技术,才能惟妙惟肖的再现原曲的风貌。如:王建中根据同名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在这首著名的“鸟乐”中,倚音、波音、颤音、琶音、震音等大量的装饰音都是对各种鸟鸣的模仿。弹奏这样的作品时,不仅要熟知各种装饰音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对于装饰音的弹奏,要求指、掌关节要牢固、每个手指都要非常灵活,而这样具有较高难度的课题,在教学中式需要专门将各种装饰音提炼出来逐一练习的。此外,有些原作中特有的音色效果,在钢琴的弹奏中也需要精心设计。如:储望华根据同名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此曲反映了旧中国的阿炳心酸的人生和坚毅的性格,原曲为了获得浑厚的音色效果,二胡在演奏时用老弦和中弦;而这种音色在钢琴上的获得,左手部分最合适的是用粗壮的大拇指辅以手臂的推动来阐释才更为贴切。

(二)重视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诚然,钢琴作为一种外来的乐器,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无论是从钢琴文献的数量还是从创作的质量上来看,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稳定发展的时期。而作为近代传入中国的这件西洋乐器,在我国短暂的钢琴发展史上,也进入了一个飞跃的阶段。我们可以从近年来在国际各类大赛中频繁获奖的中国选手以及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钢琴演奏家中得到证实。傅聪——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李云迪[5](P238)——2000年10月获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一等奖和“最佳波兰舞曲演奏奖”;郝端端——2004年8月获第九届“德国埃特灵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宋思衡——2004年12月获法国巴黎举办的“隆-迪博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孙颖迪——2005年4月获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以及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殷承宗、朗朗、陈萨、沈文裕、王羽佳……从这些钢琴家的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中国钢琴音乐从建国到现在短短60多年的飞速变化,而我们的钢琴创作也超越了西方长达3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从早期的西方创作技法的模仿、中国民族声乐、器乐作品的改编、直至20世纪刚刚兴起的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等新型作曲技法的采用,这都体现了我国的钢琴音乐方面的巨大进步。

而当今中国的千万习琴者,已不再把学习钢琴的目标定位在走钢琴演奏家或教育家的专业道路,大多数习琴者甚至他们的家长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学习某件乐器的同时,能够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对民族人文、历史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情感,而建立在“民族化”基础上的中国钢琴音乐不仅对演奏者自身,对习琴者的亲人、欣赏者来说,比外国的钢琴作品都是更易于吸收和理解。因而,“民族化”的钢琴作品更有利于钢琴文化在我国的普及。我们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作品的演奏,更应该充实作品演奏之外的音乐理论内容,包括作品的创作者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来历、作品的风格等等。如:在钢琴曲《北风吹》中要介绍原舞剧《白毛女》的剧情,甚至要陪同学生一起观看舞剧作品,观看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进行历史背景等知识的讲解,以便他们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带有新疆舞曲特色的《春舞》,可以介绍新疆的地域特征、人们的生活风俗、新疆舞蹈特别是舞蹈中的特色节奏律动(切分节奏)、新疆舞蹈中常有的伴奏乐器——手鼓以及新疆音乐中特有的增二度音程等等,同时还可观看相关舞蹈的视频,以加深对新疆舞蹈风格的把握,在演奏乐曲的同时也了解到有关新疆音乐的一些常识;弹奏《二泉映月》时,除了要了解阿炳(华彦钧)本人的生活和作品的背景之外,还需要对二胡这件民族乐器以及演奏手法(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有所了解,才能更形象的演绎原曲的风貌。在弹奏钢琴作品的同时,不仅可以展示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更主要的是演奏者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其自身素质,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又会转化为更好的钢琴演绎。

(三)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中国钢琴曲目的选择和使用。从钢琴启蒙教学中同步安排中国钢琴作品的弹奏,让中国的学琴者从开始就习惯中、西两种不同的弹奏手法和乐曲风格,这应该是中国学琴者学习钢琴的一项必修科目。目前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教材较多:既有李斐岚的《幼儿钢琴教程》(上、下)和但昭义的《中国儿童钢琴曲选》很适合幼儿初级程度;也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出版的《钢琴曲选》(1949~1979)适合中级程度;还有魏廷格、李明俊、许民主编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一套四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选》(一套五本)等综合类的教材,甚至还有邹向平编著的《中国当代钢琴曲选》(1980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在此次大赛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徐孟东指出,中国作品近年较少采用,一方面是传播方面的原因(近年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一般没有大规模的出版和演奏、教学),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积极的将中国钢琴作品推向世界。世界上恐怕再不会有哪个民族或国家能更了解中国“民族化”风格的钢琴作品,也不会有哪个民族能更好的演绎中国钢琴作品。我们欣喜的看到2010年新近出版了由童道锦、王秦雁主编的《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作品》第一辑,收录了10位中国著名的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其中有相当数量是首次亮相,填补了我国近年钢琴教学曲目的匮乏。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关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方面还比较薄弱,甚至没有把中国钢琴作品的弹奏纳入常规教学的计划中;有关中国钢琴教材的发行,数量虽多,但都不成体系,目前还没有一套能以钢琴教学程度或技术难度为主线的中国钢琴教材的问世;此外,钢琴教材的出版如能配有音响资料,将对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起到更好的借鉴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如果我们不积极的发扬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怎么能让更多的世人了解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呢?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演奏者们责无旁贷!

注释

①琵琶和弦:两个纯四度音程(相仿于中式琵琶上四根空弦定音的音程关系)叠置起来的和音.

参考文献

[1]常爱玲.中国钢琴艺术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童道锦,孙明珠.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陈惠玲.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4]华明玲.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钢琴曲钢琴创作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夜的钢琴曲(六)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