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战战争遗存的文化价值

2012-01-28 23:13安涛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台儿庄日军

安涛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台儿庄在汉代以前形成村落,发展于元代,繁荣于明清,素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美称。万历三十二年(1604)泇运河开通后,台儿庄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台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1](卷8,村庄)。1938年兵燹之后,美丽富饶的台儿庄古城变成一片废墟。但是经此一役,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战争遗存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台儿庄古城是一座二战遗存最多的抗战名城,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保护和修复战争遗存,把台儿庄打造成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对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以及对地域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战前的台儿庄

台儿庄坐落在平原沃野,附近分布不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秦汉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村落,至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经过此地,台儿庄遂发展为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台儿庄是南北商贾往来,官民交流的必经之地,“峄县乃为转漕之常道”[2](P13),人口剧增。正如方志所载:“台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1](卷16,大事记下)。四方商人开始趋利于台儿庄,周边部分农民也纷纷迁居于此,加上码头的搬运工、纤夫、水手、官员、驻军和游客,使台儿庄的人口由原来的几千人一下猛增到两万多人。到“康乾盛世”时已增至五万多人,成为“徐兖间一都会”[1](卷24,碑碣)。

台儿庄通航后,随着集镇驻地人口增加,流动人口增多及商埠规模扩大,市场及社会治安秩序有所混乱,不仅有地痞流氓、反动帮会捣乱,而且还有兵痞土匪骚扰,导致“寇聚于垣,啸则过市,顿戟一怒,并吞无遗,既无画地作营,亦岂能背水一战。每当风鹤一警,四出崩奔,妇子童昏,流离道路,粮艘停泓而不进,商船舟工摇橹以纷靡,加之舟航所通,播扬易远,骇惑吴越,震惊京师。察其风声,不止患苦一方已也。”[1](卷23,艺文志)

为了维护商埠秩序和安全,清顺治四年(1647),兖东道蒋鸣玉上奏朝廷议建台儿庄城,上下“咸协无异”,遂命“兴人徙以傅土”而筑。委托峄县县丞雷烇主持施工,以峄县之赋税钱粮及当地士绅捐资辅助,翌年竣工。主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1丈2尺,护城河宽3丈,深6尺,首尾与运河相接。咸丰七年(1857),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台儿庄开始由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南北宽1.25公里,周长7.5公里。

自大运河开通以来,大运河成为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全国商品流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是中国内地沟通南北水系的唯一通道,南北贸易多赖于此”[3](卷1,历史沿革),运河的贯通为台儿庄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运河边上的一重要码头。台儿庄云集了大批的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成为沟通鲁苏豫皖和江淮浙沪地区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运河的贯通使台儿庄的经济空前的繁荣,在小小的台儿庄城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业街区,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车大路、鸡市巷、王公桥巷、银沟巷、箭道街、繁荣街、狗尾巴巷、一步巷等,每条街区都分布着众多的店铺,如丁字街上有东诚永、义丰恒、三益祥、中和堂、德和祥,当铺、钱庄、药店等60余家店铺,台儿庄内城成为最为繁华的区域。

台儿庄是“依战成名”的城市,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民族复兴之城。1938年春天,日军为了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图谋打通津浦线,夺取徐州,直下武汉。从3月16日至4月8日,中国军民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并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经过此战,“日军先后侵占村庄131个,杀死杀伤未及逃走的群众584人,烧房38115间,损坏物件数以万计”[4](P400),美丽富饶的台儿庄成为一片废墟。

二、宝贵的精神财富:大战后的战争遗存

台儿庄大战是中国抗战史上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台儿庄古城内至今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战争遗址和革命文物,台儿庄古城是一座二战遗存最多的抗战名城,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53处战争遗存是一笔珍贵的战争遗产,台儿庄大战遗址由当时大战最为激烈的几处战斗场所组成,包括清真古寺、中正门、火车站、新关帝庙、运河浮桥、泰山庙、中和堂、弹孔墙等处是战斗最为惨烈的地方。这些遗存构成了了解台儿庄大战实战场景的真实完整体系,记录着日军的暴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铭刻着参战将士们的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遗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它让我们时刻铭记那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圣战。战争中广大军民表现出的不畏强敌、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清真寺

清真寺是是台儿庄战役后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处战争古迹,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这里建筑物高大坚固,离中正门最近,又是向城内纵深挺进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里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是战斗最惨烈的地点之一。清真寺俗称北大寺,位于台儿庄镇北关,中正门西南约200米处,为一片青砖灰瓦的古老建筑群,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乾隆七年(1742)由阿訇李中和主持兴建。台儿庄战役中清真寺是中国军队与日军争夺的重点,为第2集团军31师186团团部的指挥所,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当时战斗场景相当激烈,曾一度为入城日军的指挥据点。为夺回清真寺,经过了7天7夜的15次进退的拉锯战,守城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终将寺内日军全部歼灭。西小讲堂在大战时是指挥所办公室,南外墙上弹痕累累,其弹痕特别密集的近一平方米的砖墙,1988年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起走陈列在博物馆内,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时任27师兵站上尉站员别志南先生重游古寺后,赋诗曰:“战时遗址清真寺,斑驳弹痕生绿苔。此地攻守频易主,洞迹原自两方来。”

寺中原有4棵古柏,有两棵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幸存的两棵树干上弹孔历历可见累累。两棵松柏目睹当年的战斗场景,经过炮火的洗礼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如朱小平在访台儿庄清真寺时赋诗一首:“国殇赴死气吞虹,如晦江山照眼明。盈尺惊心凝碧血,庭前枯树又峥嵘”。他们向世人宣布: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清真寺是台儿庄大战的主要遗迹,也是二战期间保存为数不多的完整遗址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曾亲身参战的覃异之,孙连仲总司令之女孙惠淑,池峰城之子池浩,先后前来瞻仰。覃异之先生还即兴赋诗一首:垂老来游旧战场,弹痕布满寺门墙;当年炮火纷飞地,今日新楼鱼米乡。

(二)中正门

中正门位于台儿庄老城东北角,清真古寺东北侧约百余米处,中正门城堡上方,有巍峨的箭垛,是台儿庄城池6个城门之一。1938年3月24日,日军首先进攻的是中正门,飞机、大炮、坦克对其进行狂轰滥炸,守门官兵186团在团长王震的带领下,以牺牲三百多人的代价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随后几日,日军又多次进攻北门,均被我军击溃。27日,日军二千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八辆坦克的配合下对中正门轮番进攻,当时守门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日军冲进城内,中正门陷入敌手。4月6日,师长池峰城指挥官兵全面围剿城内日军,一举歼灭入侵北门之敌,国旗升上中正门城头。中正门作为敌我正面攻守的要塞隘口,损毁最为惨重,成了一片焦土。4月15日,许多中外记者、诗人、作家都来到这里瞻仰,著名诗人臧克家来到这里对当时的情景有很多感慨,作一首诗《红血洗过的战场》,“台儿庄是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他们的尸身是金石般的雕浮。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用血铸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

1938年4月6日,经过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将国旗插上中正门城头,标志着台儿庄大战的伟大胜利。中正门经过台儿庄大战后残破不全,于1945年被拆除。1985年,拍摄《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时得以重建。修建了一个数十米长、十多米高、近十米宽的古式城堡,城堡北面正上方,镌刻着“中正门”三个大字,现已成为台儿庄大战遗址中的一个旅游景点,为游人参观、凭吊英勇杀敌的勇士们。

(三)新关帝庙

新关庙位于顺河街东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台儿庄的晋商为祭奠山西英雄关公,集资修建了关公庙。因台儿庄城内原有关帝庙,故名新关帝庙,又称山西会馆。新关帝庙是台儿庄大战保存下来的重要遗址。台儿庄大战期间,城防司令王冠五的186团团部设于庙内,指挥巷战,在战斗最为惨烈的时刻,我守军伤亡达80%,日军一度占领台儿庄3/4的领土,我军仅据东南一隅。在这种情况下,31师师长池峰城即将师指挥部迁至新关庙,誓与台儿庄共存亡。指挥全城官兵收复台儿庄并取得大捷。在关帝庙内,抗日将士们组织了57人的敢死队,由王范堂率领,在新关庙宣誓:不成功便成仁,决不生还见我长官。敢死队分路插入敌人侧背,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肉搏拼杀,57人的敢死队仅幸存13人,我方又夺回了城西北角阵地。尔后,池峰城又组织残余士兵、宣传队员、担架队员、炊事员八方出击,一夜收复台儿庄3/4,为反攻击溃日军打下了基础。因关帝庙是国军重点坚守地段,新关帝庙的部分建筑得以保存,现存关公殿三间和三块乾隆年间的立碑供人们瞻仰。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火车站

中兴煤炭公司为运煤投资修建了台枣专用铁路,连接陇海线,俗称“小陇海”,火车站始建于1912年,在台儿庄设有南北两站,现遗址为北站。当时北站建有哥特式大楼一座,上下40余间房屋,通讯设备齐全,客货运输繁忙。站台商贾云集,夜间灯火通明,时有“小上海”之美名。台儿庄大战期间,车站是运送士兵和给养的战略据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师长池锋城特意派182团配备防御炮车守卫车站。激战期间,车站成为日军攻击的重要目标,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台儿庄大战时火车站争夺异常激烈,日军连续几天派出重兵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强攻,在站台楼房被炸塌的危急情况下,中国守军坚守不退,英勇抗击,多次杀退进犯之敌。死守火车站的二营营长颜省吾在腹部中弹、肠子流出的情况下,一手捂肠,坚持指挥战斗,以100多战士的生命代价,终于保住了这个车站。蒋介石曾亲临火车站观察战事,李宗仁也多次莅临,并于胜利后的4月8日在站牌下留影,成为台儿庄大捷的永恒纪念,永载史册。战后台枣支线及火车站遭到严重破坏,于1945年拆除。为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1995年在原火车站遗址上复建的站房楼,仍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并设立了李宗仁史料馆。在台儿庄火车站旧址,铺设了50米长的铁轨,陈列着一台老火车头,作为一个景点向社会开放。

(五)泰山庙

泰山庙名为泰山行宫,亦名“泰山奶奶庙”,位于小北门内侧,箭道街东侧,现回民小学位置。创建于明正德年间,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台儿庄大战中泰山庙为敌我争夺的重点,泰山庙曾一度被日军盘踞。3月24日,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坚守台儿庄北门的186团1营在王震团长和姜常泰营长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在城北门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1营是新兵,入伍才半年,几乎全牺牲在台儿庄北门。王震团长也亲自架起机枪向城外日军扫射,当晚,日军200人突破小北门,躲进小北门附近的泰山庙,为了夺回日军盘踞的重要据点,裴克先连长率领8连冲入泰山庙,与敌展开了肉搏战。日军越聚越多,8连100多官兵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王震团长亲率将士围攻泰山庙之敌,终将其消灭。庙舍多被摧毁。1950年改建小学校,其西墙碑上弹痕清晰可见,记载着日军侵华的罪证。

(六)中和堂和弹孔墙

中和堂药店位于丁字街南首路东,在台儿庄的7家中药店中最负盛名。由滕县中和堂药栈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的分店。经营鼎盛时期,有17名从业人员,是台儿庄百年老字号的中草药店。在台儿庄大战时,中和堂是新关帝庙的屏障,敌我双方为争夺这座建筑,都付出了惨重代价。3月27日,日军攻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开始,中和堂门前的丁字街上尸体遍布,血流成河,战争场面极为惨烈。在中和堂墙上还能看到弹孔等战争留下的痕迹。中国军队曾与日军在丁字街、袁家后巷、袁家巷、双巷等处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弹孔墙在丁字街袁家后巷李敬善家中阁楼的墙上,留下了大片的弹孔。这两处弹孔密集的墙面,总面积大约十多平方米,此弹痕墙上的弹孔比1988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台儿庄清真寺起走的一块满是弹孔的砖墙面还要密集。

以上是台儿庄大战遗留下来的53处战争遗址中的典型代表,恢复和重建这些战争遗存,一方面可以保存战争记忆,让后人时刻铭记那些为民族而战牺牲的先烈们,另一方面通过战争记忆教育世人,弘扬民族精神,永远纪念为民族的独立而浴血牺牲的英雄们,激发爱国激情,投身到保家卫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三、战争遗存的现代意义:打造亚洲首座抗战纪念城市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像诺曼底、哥底斯堡、凡尔登一样,台儿庄大战不仅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一个转折点,中华民族精神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凝聚和升华。保存和恢复对这场战争的记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台儿庄大战旧址现在还保存着当年战争遗存,包括当时的指挥中心、巷战地、争夺攻防节点、防御阵地、攻防线路等。战争争夺焦点阵地清真寺、曾作为池峰城将军指挥中心的新关帝庙还在,一些民居墙体上的弹孔斑驳可见。曾发生激烈巷战的鱼市巷、银沟巷等街巷格局依旧。被战火毁坏的泰山庙、中正门、小北门和一些民居,将被恢复重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大战遗址公园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构成了完整的纪念体系,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

(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既是运河古城,又是抗战名城,为缅怀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纪念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台儿庄人民没有忘记为了民族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将士们。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建设动议于1985年在台儿庄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座谈会”上,经中宣部批准,台儿庄区人民政府于1992年奠基兴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作为永恒的纪念,缅怀那些为大战而长眠在台儿庄的有名、无名的英雄们,1993年4月8日建成并开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占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座落在风景如画的台儿庄古运河畔,与大战时的火车站隔河相望。整个纪念馆融展览馆、书画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为一体,气势雄伟,庄严肃穆,陈列着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实物600余件,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及家属、著名书画家和知名人士的书画作品1000余件。

为进一步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民族精神,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改扩建,2008年改扩建工程完成。新馆占地面积96亩,建筑面积由原来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1.2万平方米,设为六个长期展厅,展厅面积由原来的3400平方米增加到8000平方米,展线长度由原来的不足100米增加到近500米。同时设有5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400平方米多功能报告厅、档案馆等,增加图片、文献等历史资料50余幅,增加油画3幅,还有4000多页战斗详报和4600多名烈士名单,增加人物雕塑场景4个,人物形象11个,浮雕1个。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展览馆共分3个展室。第1展室主要介绍“大战前的态势”和“光辉的序幕战”。展示内容包括战役形势图,中日双方军队编制对比表,中日双方主要将领的照片以及许多珍贵的决策和序幕战时期的照片等。展厅内还陈列着当时日军使用的钢盔、枪械以及炸弹碎片的实物。第2展室介绍的是“辉煌的台儿庄歼灭战”。主要收录了大量当时的战斗照片、战斗报道以及我殉国官兵的遗物。展厅内中还有2台电视,播放当时荷兰和美国的战地记者拍摄的2部纪录片。第3展室介绍的是“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和“日军暴行”以及“台儿庄大捷的巨大影响”。展示内容包括当时报纸对台儿庄大捷的报道,国共双方军政要员对台儿庄大捷发表的电文题词,庆祝台儿庄大捷以及鲁南人民支援抗战的照片。

改建后的纪念馆气势更加宏伟,通过对历史文物、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与各类辅助陈列手段有机结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资料充实,展陈内容丰富,展陈手段先进。展示的艺术性、感染力都大大增强,全景再现了台儿庄大战中我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报效祖国的英勇壮举。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建成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开馆以来,不仅成为全国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而且已成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1993年6月被枣庄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命名为“枣庄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995年8月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6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9月中国侨联授予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世界华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首批2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4年,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中心的台儿庄大战遗址,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列为国家首批重点扶持的12个红色旅游项目之一;2006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它独特的地位,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肩负起了恢复历史记忆、激发爱国热情、教育后人、开拓未来的神圣使命,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影响。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将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源源不断地提供不可低估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李宗仁史料馆

台儿庄大战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的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场胜利,台儿庄人民为纪念这位抗敌英雄,让世人了解李宗仁将军的抗战御倭和回归祖国的爱国壮举。激发后人的爱国热情,李宗仁史料馆建在台儿庄老火车站旧址上。1995年台儿庄区委、区政府按原貌建设了火车站票房楼,并设立了李宗仁史料馆,经过多方征集资料,精心布展,于1999年4月8日正式开馆,李宗仁先生的遗孀胡友松女士受聘为名誉馆长。史料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四个展室和一个影视厅组成,全面介绍了李宗仁的一生。陈列李宗仁将军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200余幅,文史资料1000余份,遗物和珍贵文物60余件,珍贵录相带一盘。第一展室介绍了李宗仁的故乡家世,以及两次北伐战争,陈列室摆放了一尊越南胡志明赠送的李宗仁先生的青铜头像。第二展室由台儿庄大捷、李宗仁指挥、竞选副总统三部分组成。第三展室展示了李宗仁回归祖国以及国家领导人对其的接见、宴请的情况。第四展室是其回国后到各地的参观访问、晚年的生活直至去世的资料。影视厅保存了李宗仁回国时的实况录像等纪实片。再现了李宗仁将军的传奇经历。所展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李宗仁史料馆是台儿庄大战遗址参观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馆以来,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旅游景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民族自信心的又一教育基地,是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团结全国人民的一部具体教材。史料馆的建成开放,对弘扬民族精神、强化国人爱国热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战遗址公园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不仅感动了全体中国人,而且也震惊了世界,也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吃惊,小小的台儿庄也因此战而名扬海内外。台儿庄大战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也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破坏程度最大的战争,也是战后重建最快、保存战争遗迹最少的战争。各国重建的被二战摧毁的城市中,保留战争遗迹的,只有华沙、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柏林。每座城市中,所保留的战争遗迹,也就是一两处而已。台儿庄大战遗址区,保存了53处二战遗迹。这些战争遗迹,是全世界唯一大面积保存二战遗址的区域。这些不仅成为文物、而且上升为符号的人类文化遗产。有幸保留下来的战争遗迹,对台儿庄古城乃至全人类,都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其能让后人看到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生存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这些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正是有这些遗迹的存在,台儿庄古城建设才拥有了沉重的历史根基。为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在重建古城的规划中,我们选择当时战事比较激烈、保存下来的建筑物比较集中的区域,在大战遗址区,将完好保存大战遗留下来的弹孔墙,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在雕塑区,将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集中再现当年的悲壮场面。

台儿庄抗日英雄纪念碑与和平广场。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的三万烈士是中华民族之骄傲,值得两岸同胞永远缅怀。拟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西新建台儿庄抗日英雄纪念碑、和平广场、祭奠场所等,使其作为缅怀先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两岸关系,增进两岸人民的理解互信,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和民族振兴。另外,还有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中心占地约250亩的大战遗址群:火车站、清真古寺、中正门、关帝庙、浮桥、台儿庄革命烈士陵园等10余处景点。公园建成之后,将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以战争遗迹为依托的二战纪念公园。

战争文化是一笔既血腥又宝贵的精神遗产,大战遗址公园向游客呈现的,不能仅仅是断垣残壁,还要有一种精神,这就是参战官兵面对凶恶残暴、装备精良的敌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高贵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大局意识,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民族利益愿意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要表现无坚不摧的力量之美,悲壮之美。大战遗址公园还要体现和平主题,让游客对战争的罪恶、战争的破坏力、战争给人类的精神创伤有直观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台儿庄大战也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晶,中国军队和各方政治力量众志成城,共同对敌,我们以三万将士的生命为代价,取得了大战的胜利,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这场战役的胜利,震惊中外,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扭转形势的地位。经此一战,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声援,增强了我们必胜的信心。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2008年,枣庄市委、市政府于台儿庄大捷70周年之际,同时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借助台儿庄大战的影响优势,以及与台湾岛内的人脉资源,以重建台儿庄古城为契机,以国共合作、台儿庄大捷的光辉历史为纽带,在台儿庄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平台。把台儿庄建成台湾同胞的精神家园,弘扬台儿庄大战英勇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其在新时期统一爱国战线的重要凝聚作用。这一重大构想,得到了国台办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台儿庄运河古城的建设,架起了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引起了岛内各界的共鸣和反响。岛内各主要政党和各界人士对台儿庄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一构想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这是新时期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一大建设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9年经国台办批准,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成立,这座昔日缔结国共精诚合作结晶之地,再为海峡两岸交流书写新的篇章。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标志性建筑——“复兴楼”于2010年5月4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复兴楼”由海峡两岸知名专家联袂设计,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哈佛大学博士、亚洲大学校长刘育东和中国著名古建筑设计专家、苏州大学时匡联袂设计,体现了海峡两岸的合作与交流。规划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有7层,总高度为45米,“45”代表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主体高度为38米。“38米”代表发生在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

在台儿庄古城建设“复兴楼”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它不仅属于枣庄,更属于海峡两岸。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为台儿庄古城标志性建筑复兴楼奠基,并题词:“古贤名教富北辛,厚土奇峰泽鲁南。”根据市政府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将继续加快台儿庄古城重建步伐、继续举办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建设台儿庄古城抗日英雄纪念碑、和平广场和抗日英烈群雕园、创立台儿庄海峡两岸合作论坛,从经济、文化、青少年教育等层面推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在复兴楼附近,正在建设的中华海峡两岸交流暨国共合作纪念馆,用来展示两岸交流的历程和国共合作的成果,介绍台儿庄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国内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历史作用。在大战纪念馆现有陈展水平的基础上,新建国共合作展馆、国共合作议事厅、国共共同抗战展馆、陈列馆等展室,展现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成果,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中华民族具有保存历史记忆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民族。历史记忆的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完整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台儿庄一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台儿庄大战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怕牺牲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升华。这些精神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把台儿庄打造成亚洲首座抗战纪念城市,就是要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作为我们的发展动力。台儿庄作为亚洲首座抗战纪念城市的文化意义也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周凤鸣修.峄县志[Z].光绪30年刻本.

[2]侯仁之.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M].北京:燕京学社,1941.

[3]满铁铁道部庶务科.秦大忠译.台儿庄情况[M].1918年单行本.

[4]台儿庄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台儿庄区志[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台儿庄日军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
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日军特攻队为何称“神风”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张自忠部与台儿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