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伪经典
——论《白蛇传说》的电影改编

2012-01-28 23:13张旭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白素贞白蛇传白娘子

张旭

(安徽大学 研究生院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白蛇传》在中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2011年上映的《白蛇传说》就是这样一部以《白蛇传》为原型,用西方大片模式改编的电影。虽然影片代表着一种想突破的创新力量,但电影播出后网上骂声一片。央视的《第十放映室》对《白蛇传说》的评价是“中国式伪大片”“年度奇葩片”“愚蠢的无话可说”。

看完影片不难发现电影只是披着中国文化的外壳,内部塞满了舶来品。文化意向是走文化认同和共同的文化相像之路,表现出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的全面的或者巧妙隐蔽的认同。[1](P72)《白蛇传说》是按照好莱坞魔幻大片的手法来拍摄的,企图拍出中国式的大片。电影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人物设置的模式、情节进展模式、人物的对白、场景画面的处理无疑都是西方化的。对于西方艺术家们来说,可能更多地吸收了存在主义中否定规则、否定权威、追求个性独特自由以及揭示人的孤独和荒诞命运的思想。[2](P159)影片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西方电影的方式表达,在实现价值体系上走向开放,也走向世界。作为一个试验品,它失败了,但这部影片做出的突破和影片“失败”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下面就从情节人物的改编,主题的确定以及风格的定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电影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巨大的改编。法海这一形象进行突出,漂白和完美。在古典的白蛇传故事中法海是一个冷面杀手,是一个只有“道”、“理”而没有“人”、“情”的单面形象。电影《白蛇传说》法海增加了人情味,法海于是成为了一个有爱但无爱情的形象。电影的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能忍形象。在我看来能忍是另外一个法海,是法海真正那的一面。特别是能忍变成妖怪的那一段,是对传统权威的一种挑战。而最后能忍和法海又合二为一,两个人继续着守道的使命。电影中白素贞的形象是《白蛇传说》招到非议最大的地方,叙事重心完全从白素贞身上转移了。传统的白娘子具有温静、庄重、明理的完美女性形象。但电影中白素贞的端庄形象完全被打破了。电影中白娘子没有背负着报恩的使命,而是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和许仙一吻定情。

这样改编的意义何在?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白娘子形象如同仙女一般,而这个白娘子却是双脚塌在泥土上的。正是由于白娘子多了份不冷静和对爱情的自私,才体现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个人主义色彩和对传统的反抗。然而这却是西方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西方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它肯定个人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切权力都导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3](P44)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白娘子是一个“大爱”的形象,如今成为给法海和许仙的陪衬的小女人形象,这让中国的电影观众一时难以接受。反而法海变得无比博爱,另一男性形象许仙也从一个软弱的墙头草一般的人物变成敢爱敢恨的一个勇敢形象。“迄今为止,文字所记载的全部人类文明,几乎都是父权制度之下的文明,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叙事形态都具有男性主体叙事的特征。在这数量浩如烟海的文字与叙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形象和意义大都是相对于男性主体而设定的。”[4](P160)伴随着白娘子形象的弱化和客体化,男性形象被极大的突出和歌颂。

电影淡化了爱情主题,但是填鸭式灌注太多内蕴,反而内蕴苍白。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不再成为唯一的主线,电影还有一条主线就是法海大彻大悟的过程。法海不但具有极高的修行和执着的信念。最重要是他具有了“贵生爱物”的传统精神,影片中他把收服的妖孽的困在雷峰塔中希望它们好好修炼,他因为白娘子救了民众而不忍心伤害她,他因为徒弟相劝而放过青蛇,最后也是他把雷峰塔抬起让白蛇见许仙最后一面。

导演也从一开始就表明这不是在诉说一个传统的白蛇故事。在电影开头,能忍和师傅有这样一段对话。能忍:“师傅,为什么会漫天飘雪呢?”师傅:“不要轻易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这段话显然是对存在主义的探究。青青后来问能忍:“那不害人的妖,你也会除掉它们吗?”能忍:“不知道。”还有法海问白素贞:“如果许仙知道你是一条蛇,他还会爱你吗?”“你要是真的爱他的话,就自己流泪,不要让他流泪。”例如这样故作高深的对白大量出现,电影中这样的留给人去思考的地方太多了,关于人性,关于朋友,关于爱情,关于拥有等等,这样反而让观众觉得的故弄玄虚和厌倦,完全搞不清导演想要表达的重心是什么。

电影的主要风格是西方魔幻主义风格。最明显的特点是特效镜头的大量运用,影片中充斥着大量彪悍的打斗场面,包括法海和雪女的打斗,法海和狐狸精的恶战,还有法海和白蛇的激烈打斗。这些打斗场面没有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内涵,而是为了突出打斗的特效,大量的运用慢镜头和电脑特技。很明显《白蛇传说》想要借鉴好莱坞大片的成功模式。但《白蛇传说》的特效场面被认为原创性不足,蝙蝠精像吸血鬼,“水漫金山”场景似《2012》。更重要的是影片没有拿捏好尺度。这样的魔幻色彩究竟适合这部影片码?影片增加了老鼠,白兔,老乌龟等魔幻形象真的是有必要的吗?事实情况是这一切让观众觉得不搭,也与影片凄美悲壮的氛围不和谐。所谓“东方新魔幻”可能只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观众表示完全不接受。与好莱坞以成系列影片营造出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魔幻世界相比,“魔幻”在国产电影中完全停留于“噱头”层面。不仅特效技术有差距,影片最重要的故事、情感、人物等更是软肋。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电影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也逐渐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近几年对传统名著进行创新性改编的电影也是愈来愈多。对此,美国著名电影研究家乔治·布鲁斯东说的很清楚:“影片摄制者喋喋不休地谈论‘忠实’的与‘不忠实’的改编,却从不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在谈论‘赚钱的’与‘不赚钱’的影片。一部影片只要能赚钱,或者只要能博得好评,忠实与否就不成其为问题。”[5](P43)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于西方的成熟体系还显得很稚嫩。对于西方的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国内电影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虽然是西洋文明吧,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变成牛肉的。”这也是为什么外国可以拍出《功夫熊猫》这样具有中国文化内蕴的叫好又叫做的影片?为什么拍《末代皇帝》拿国际大奖的又是外国人?中国人自己的导演却无法把握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没有摸准了中国人的心脉,就无法展现了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内质,更加不可能去战胜加压在中国文化之上的外来势力而令影片打开中国观众的心怀。中国每年引进的外国影片以好莱坞为主,数量不到中国电影产量的十分之一,却占据进一半票房,甚至出现《泰坦尼克号》一部电影占据中国市场票房三分之一的情况。[6](P14)这也是对《白蛇传说》这部中国式伪大片进行研究的出发点,以此期待真正的中国大片尽快出现。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毕磊菁.影视评论学初探[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张峰.如何应对西方价值体系的冲击[J].前进论坛,2011,(8).

[4]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美]乔治·布鲁斯东著,高骏千译.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6]王志敏,丰庆春.理论与批判: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J].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白素贞白蛇传白娘子
白娘子形象在戏曲舞台上的演变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论方成培《雷峰塔》中的“宿命论”思想
发胖也有好处
黑皮肤的“白娘子”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要一只手伸向前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要一只手伸向前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白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