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王振洪
生态平衡: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然路径
王亚南,王振洪
基于生态学的价值取向与基本原理,阐释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探讨了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并试图探析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生态意识即生态思维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直接理论源泉,已日渐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应用也早已不局限于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两大领域,许多学者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审视教育的发展,并得出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界独树一帜,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生态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日益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来源和范式取向。笔者尝试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基本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和实现路径,以解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态失衡”的现象与问题,观照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以促进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被人们广泛熟知的定义是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中所载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对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高职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2)高职教育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高职教育如何实现系统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第二种作为理解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即在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把高职教育建设成为一个结构有序、功能稳定、运行良好、与外界环境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同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学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解释工具,直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充实和发展。在生态学的视野下探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绕过对生态平衡理论的阐释,因为,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其必要条件。然而,要想理解高职教育的生态平衡,也绝对不能忽视对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探讨,因为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态学中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都是生命系统,都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只有在生态系统观的指引下,对生态平衡的一系列阐述才是有意义的。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如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间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据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内的各种要素之间及其各要素与生存环境之间,通过不间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最终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它除了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如整体性、区域性、演替性等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所独有的某些特征。在生态学视域下,要想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必须保持生态平衡,即必须保持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畅通,以维持其结构的有序,功能的完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相对稳定,它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作用,当外在环境的急速变化超出生态系统的自身承载力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状态将被打破,生态失衡将不可避免。动态的生态平衡观是生态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源泉和圭臬,用生态平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探讨当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生态失衡问题,并试图探析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既是本文透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着眼之点,也是解决高职教育生态失衡的着手之处。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高职教育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增加财政投入,建设示范院校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升其内涵建设,但是,时至今日,高职教育仍未摆脱其“低层次”高等教育的标签,许多学生和家长仍将高职院校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生源危机”的袭来,更是把一些办学质量较差的高职院校逼上了倒闭的绝境。回想高职院校当年的“异军突起”,再看当前部分院校的“惨淡经营”,难道是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的又一次印证吗。面对高职院校发展困境这一事实,高职教育事业的管理者们必须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和办学理念,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战术层面的探讨,而必须从战略高度和办学理念层面入手,彻底改变高职教育发展的被动局面,变危机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如果从发展模式和办学理念层面入手,审视高职教育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高职教育一直是“计划”的产物,即完全是以一种设计发展模式来主导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这种模式往往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事物发展的现状和方向是否同“设计”相符,是其做出改革、调控的唯一标准,而且,相信人们始终能够通过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控制事物,使其朝着“设计”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是以传统的“机械发展理念”为其潜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生态意识作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则完全被高职教育的设计者和规划者所集体忽略。这种机械理念在实践层面表现为,政府深度介入高职教育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引导高职教育的发展;通过财政拨款、行政管控,来调控高职教育的发展;通过检查、评估来规整高职教育的发展。虽然,这种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高职教育飞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往往不符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必将引起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使得高职教育最终只是成为了政府的一件“作品”,而不是同社会发展不可分离的一个“有机生命体”。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重要术语,白塔特在总结众多学者关于生态位的认识的基础上指出,在一个群落里,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它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里的功能地位。一个物种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的幅度,称为生态位的宽度。在资源较多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生态位特化,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易造成生态位的泛化。”[3]在由不同物种所组成群落里,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它物种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位置。例如,有的鸟类只在树冠上层取食,有的只在树冠下层取食,再向下有在灌木丛活动取食的鸟类,地面还有鸟禽类,这是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化,老鹰、猫头鹰实行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错位,则属于时间上的分化。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错落有致,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各个物种在生态位上有重合,那生态系统必定是不稳定的,它必然会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来削减生态位的重叠,直到平衡为止。
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在其生态系统中都有其自己独有的生态位,对于整个教育系统而言,不同类型的教育亦应该有其不同的生态位,只有如此,整个教育生态系统才能够实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有序的生态平衡。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超常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生态位错乱现象,集中地表现为两种情况:(1)“低位高攀”现象。高职院校不考虑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不能够安心于履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不切实际地想尽一切办法走入“升本”这条道路,以求摆脱高职院校这顶“帽子”,或者热衷于把高职院校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培养所谓的“学术型”专科,以抬高自己的身价;(2)“千校一面”现象。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理念趋同,学科设置则集中于短、平、快的服务类专业,校园文化互相模仿移植,毫无自身特色,这不仅导致高职院校在同本科院校在招生、就业两大市场上的竞争中失去自身的特色优势,也导致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惨烈。
由高职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生态环境所构成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都存在着相应的承载能力,当高职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超出一定教育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再生能力必将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将失去平衡状态。生态承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提出,即生态承载力是“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任何物种都不可能无限制地繁衍扩张,因为,任何物种的生存环境都存在着环境阻力的制约,这种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罗尔斯顿认为,“具有扩张能力的生物个体虽然推动着生态系统,但生态系统却限制着生物个体的这种扩张行为,系统的这种限制似乎比生物体的扩张更值得称赞”。[5]然而,作为人工系统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并不存在这种先天存在的制约机制,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所谓的规模效益,为了收取更多的学费,常常忽视自身生态承载力的大小,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最终,不可避免地造成高职院校自身在数量、质量、结构、效益间的失衡。
本文选取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中最值得关注的两项指标,即教育的经费投入和高职院校的师资配备进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到十年间的时间里,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用了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这一巨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98年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数从431所增长到1 215所,增长了2.82倍;招生数则从43万人增长到313.4万人,增长了7.29倍;在校生数由117万人增长到964.8万人,增长了8.25倍。”[6]然而,在对2011年财政部对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进行分析后发现,“高等职业教育预算数为1.28亿元,比2010年执行数减少3.89亿元,下降75.2%;普通高等教育预算数为688.95亿元,比2010年执行数增加76.81亿元,增长12.5%,主要是“985”工程和国家助学体系等支出增加。”[7]显而易见,2011年的高职教育预算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这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与学生数的“半壁江山”地位很不相称。再看看另一指标“师生比”。“从国际比较数据和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1:14-1:16之间。”[8]2009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比为1:17,从数字上看与合理标准较为接近,但考虑到我国区域间教育发展的极不均衡,很难说明到底有多少院校能够达到这一标准,尤其是在高职教育的发达地区,师生比往往高达1:20,甚至更高。严格地讲,简单地用师生比来衡量高职教育承载力的高低是不严谨的,因为教师的素质对其生态承载力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独特需求,更是对当前高职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调查表明,“‘双师型’教师数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而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29.9%的比例与此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判定标准的差异,其中真正能够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恐怕更低。”[6]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超常规速率,从生师比的缺额,从以1.28亿的中央财政拨款支撑着50%的高职教育等的现状看,高职教育的生态承载力已严重不足。
模式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人们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9]那么,发展模式就是在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中,指导其不断变化的方法论。前面已提及,指导我国过去30年高职教育不断变化的发展模式是外生模式,这是一种以机械理念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另一种发展模式,即以生态理念为基础的内生发展模式。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区别主要集中于事物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1)从事物发展的源动力来看,机械观认为,要想生产人造物,必须进行设计,所有的人造物都是设计的表达,生态观则认为,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源自于事物本身,任何事物都内在地蕴含着发展的胚芽;(2)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前者认为,人造物最终是通过制造过程生产出来的,整个生产过程只不过是执行预先设计的方案而以,后者则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其自身结构逐渐展开的过程,是结构中各种要素博弈的结果,发展即生长;(3)从影响发展过程的方法来看,前者为确保人造物与设计方案相符,会不断地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后者则通过为事物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或者只是有限地修剪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达到影响事物发展的效果。[10]
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机械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理念的指导思想,引导高职教育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政府必须改变以往“重政策、轻法律”的陋习,改变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式。各级政府往往把政策作为调控高职教育的“锦囊妙计”,用政策来代替法律的权威。然而,这些政策往往是在极其主观,甚至是随意的情况下制定的,是一种人治的决策机制,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值得怀疑,更何况,这些政策常常朝令夕改,互相矛盾,非常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曾经颁布的“三不一高”①政策,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而法律作为高职教育发展最为根本的“发展蓝图”,由于立法必须建立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基础上,要经历一个相对民主的立法程序,其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是有保障的,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然而,至今没有单独针对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出台,我们只能在《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中的高职部分里,找到一些并没有什么约束力的原则性规定。
如果把整个教育系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么,不同的教育类型就是不同的“种群”,它们如果想要共生于这个生态系统内部,就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如果生态位产生重叠,“零和博弈”②将不可避免。为了“共生双赢”,高职教育必须根据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的战略地位做出选择,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同理,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部,高职院校之间也必须从同质发展向差异发展转变,避免“同位相类”、“千校一面”的现象。
对于身处教育系统中的高职教育来讲,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组织信念与目标。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 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 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 000万人左右”。[11]从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为此,高职院校应始终着眼于办学理念、治学策略的差异,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与其它类型的高等教育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文化氛围。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不同高职院校,也应按照“生态位”原理的要求,采取差异化发展的策略,占据合理的生态位,以在激烈的生源、就业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里有三种生态位发展策略可供高职院校选择。(1)整合生态位。高职院校应始终围绕本校的核心专业,将校内的其它专业按照与核心专业的相关程度的不同,进行重新整合与改造,逐步放弃与核心专业相关程度较低的专业,将资源和精力用于打造优势的专业和课程;(2)分离生态位。当两所以上院校处于同一生态位,并且竞争十分激烈时,应避开高强度的竞争,采取合理规避,甚至彻底剥离的生存方式;(3)创造生态位。高职院校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设一些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而又被其他院校所忽略的专业和课程。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在社会调查中发现,制药产业在金华地方经济发展中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但既懂医药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于是学校萌生了开设“医药营销班”的想法。与此同时,海南亚洲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也正急需懂医药的营销类人才,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了“医药营销专业”,联合培养医药营销人才。[12]
生态承载力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在自然界里,没有任何一个生命系统是静止不变的,所有生态系统都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可通过一些社会调控手段和机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提高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建议可尝试通过两种途径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态承载力。(1)外延式,即通过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来增强其生态承载能力。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须有着充足的能量流入,才能维持其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和稳定,如果在一定的时间里,断绝了生态系统内能源的供应,生态系统必将走向崩溃。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充足的经费投入是高职院校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而目前高职院校经费来源往往过于单一。从高职院校经费的构成来看,绝大部分的经费来自于政府极其有限的财政投入和学生所缴纳的学费,而高职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则承担着很少的经费投入责任。所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成为高职院校走出经费困境的必由之路。这里除了政府必须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拨款之外,应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合理分摊经费投入,还要鼓励社会的“捐资助学”行为;(2)内涵式,即在不增加现有资源和教师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挖掘自身的办学潜能,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使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有所提高。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在投资上有所不足,但是,在教育资源的浪费上也相当惊人。例如,很多学校在迎接各种评估、检查时,都会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规模上贪大求全,盲目地购置一些价格昂贵的科研设备,建设“豪华”的实训基地,而利用率却非常低,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据国家教委统计,“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处于闲置状态,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13]所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十分重要的。两种途径并不对立,“双管齐下”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生态承载力的上好选择。
注释:
①即不颁发国家统一的毕业证,入学时不转户口,不再发派遣证而改发报到证,实行高收费。
②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
[1]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480.htm,2012-01-18.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雪.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40.
[4]郭秀锐.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55.
[5]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396adcea1c7aa 00b52acbee.html,2012-02-02.
[7]财政部.关于2011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的说明[EB/OL].http://yss.mof.gov.cn/2011zhongyangyusuan/201103/t20110325_515992.html,2012-02-12.
[8]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66.
[9]百度百科.模式[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878.htm,2012-02-01.
[10]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0-92.
[1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2010-06-06.
[12]杜世禄.五位一体——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0.
[13]何绍福,李晓霞.论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5):69-74.
Ecological Balance:Appropriate Cho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ng Ya-nan,Wang Zhen-hong
Based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 of ecology,this paper explains ecological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vestigates a series of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 which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currently,and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cological rout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ecological-bal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王亚南,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王振洪,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G710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19-0056-06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