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陈波平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北京100006)
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绿色发展
李 琳 陈波平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北京100006)
从2008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联合,通过与国内外智库的合作引入“生态足迹”理念,从自然资源消耗与“生物承载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表明,2007年人类在消耗着1.5个地球。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2007年已经是1961年的4倍,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已经突破了1个地球的均衡水平。与全球平均类似,中国生态足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占54%。解决中国的生态足迹超支问题,关键是降低碳足迹。目前,中国的能源供给仍然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超过一半的能源供给来自于煤炭,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将面临化石能源枯竭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能耗大国,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提前应对自身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高增长高资源消耗的老路,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为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探索的机会。
生物承载力;生态足迹;中国;绿色经济;绿色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尽管人均排名仍在世界九十以后,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崛起中的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身的急速发展所产生的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而中国走向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会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一个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绝佳机会。从2008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联合,通过与国内外智库的合作引入“生态足迹”理念,从自然资源消耗与“生物承载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生物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服务和再生能力,“生态足迹”是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的指标,反映了人均食物和服务消费量以及CO2的排放量。将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进行核算比较,能够辨识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整个地球是否生活在其生态系统可承受、支撑的范围内。2007年全球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的一半,也就是说,人类在消耗着1.5个地球。
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和说明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如果把地球的自然财富看做存入银行的“资本本金”,那么地球每年再生的资源和提供的生态服务就是人类可用的“利息”。2007年人类所耗用的地球资源和服务,相当于有三分之一来自本金而不是利息。长此以往,自然生态的耗竭会使自然资本和财富持续消耗而难以得到更新和补充,人类作为地球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将是不可以持续的。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由于人口和人均生态足迹分别翻了一番,2007年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已经是1961年的4倍。目前,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水平尽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已经突破了1个地球的均衡水平——如果全球人人都按照中国人平均的方式生活,人类需要1.2个地球。更为紧迫的是,中国的生态足迹已经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1倍,这意味着中国有相当的自然资源消耗及生态系统服务处于透支或赤字状态。
生态足迹包括农、林、牧、渔、建设用地与碳足迹用地(排放的CO2需要地球生态系统吸纳)6个组成部分。与全球平均类似,中国生态足迹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占54%。因此,要解决中国的生态足迹超支问题,降低碳足迹,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直至最终实现由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支持的经济发展,将碳排放控制到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是关键。
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应对气候变化,也在于从当下开始积极应对将来的能源问题。目前中国的能源供给仍然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超过一半的能源供给来自于煤炭。但是,化石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半个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将面临化石能源枯竭问题。WWF《能源报告》①http://www.wwfchina.org/wwfpress/publication/index.shtm?page=2指出,如果采取足够积极的措施,到2050年,人类可以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给,这种能源供给结构具有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能耗大国,应该抓住时机,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供给结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供给模式(比如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将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为更为低能耗的模式,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提前应对自身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
从农林牧渔和建设用地的角度看,显而易见,生态足迹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现实的资源问题。由于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供给的基础,对资源的过度需求与消耗带来环境退化,而环境退化会进一步影响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如不及时关注并采取行动,错过了最佳时机,一些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将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也使生态足迹与城市化率的紧密关联凸显。《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②http://www.wwfchina.org/wwfpress/publication/index.shtm?page=2指出,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其人均生态足迹也越高。中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显著高于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生态足迹约为乡村居民的1.4-2.5倍,并具有快速拉大的特征,城乡生态足迹差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碳足迹。城乡生态足迹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城乡生活模式与消费水平的差异,同时也与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相关。中国正处于城镇扩散能力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快速发展阶段,坚持低碳化与生态化的城镇化发展方向,设计合理的城镇模式与推行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可以使生态足迹增长的速度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脱钩。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尚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美国、欧洲的人均生态足迹已经是全球水平的2-3倍,中国的转型需求有那么紧迫么?为什么中国现在需要关注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关系呢?的确,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向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转型。WWF也在很多发达国家开展可持续消费项目,旨在降低其人均生态足迹。
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高增长高资源消耗的老路。从全球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生物承载力,突破了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从中国自身看,由于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阶段,而且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当前中国的资源环境状况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压力继续加大。2007年,中国的生态足迹已经是其自身承载能力的2倍,也就是说,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已经无法再继续承载和负荷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无不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拓与引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着重要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也为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探索的机会。
2012年6月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也称“里约+20”会议上,“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将是两大重要议题之一,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将共同探讨绿色经济议题。这次大会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绿色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大会成果促进自身绿色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展绿色经济国际合作的契机。
绿色经济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同时将人类的生态足迹控制在地球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绿色经济既需要实现资源的更为平等、高效的分配,降低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耗率,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即通过更为严格的环境评估和标准实施来做减法。另一方面,绿色经济应充分认可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价值,将自然资本纳入经济核算和决策过程,通过强制性的和市场化的措施来可持续的管理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即通过自然保护来做加法。
中国已经在绿色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基础,比如近几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效提高。以“里约+20”为里程碑,中国可以进一步与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这些成功经验,携手合作,共同促进绿色经济。同时,中国也可以利用类似“中非合作论坛”这样的多边或双边平台进一步落实国际领域及南-南合作领域的绿色经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Lin CHEN Bo-ping
(China Programme Office o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Beijing 100006,China)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has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into China since 2008,cooperating with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working with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think tanks.From WWF's point of view,it is critical to study and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challenges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cing,b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and for and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bio-capacity of the natural systems.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the humanity is using 1.5 Earth planets.China's gros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2007 was 4 times as much as that in 1961,due to the doubling of both population size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Although lower than the world average,China's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has exceeded the level of one Earth planet.Similar to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world,the carbon footprint in China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accounting for 54% .The key to addressing China's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to reduce the carbon footprint.China's current energy supply largely relies on fossil fuels,with more than half from coal.Just like 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China is facing challenges resulted from the depletion of fossil fuels.As a large energy consumer still in her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China should adjust industrial and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s to address both energy supply and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China needs to transform its development pattern by embarking on a green economy.China's leapfrog from the resource intensive growth mode will offer the world an opportunity to explore a new path towards a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that humanity can live and thrive within the limit of one planet.
biological capacity;ecological footprint;China;green economy;green development
F062.2
A
1002-2104(2012)05-0063-03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5.011
(编辑:李 琪)
2012-03-19
韩峥,博士,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可持续认证、企业社会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