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凤,王铁男,张 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企业为获得范围经济、分担经营风险及降低运营成本等目的而实施多元化战略。然而,在这些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那么企业如何有效地实施多元化战略?
理论界关于多元化战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有学者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1];有学者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2],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3];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倒U 型[4]。正是因为研究结论的不统一,所以该领域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学者把研究重点转向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路径以及影响要素分析[5]。同时,有学者从匹配视角研究企业战略的实施效果,如Venkatraman 和Camillus(1984)在研究中提出,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战略与组织本身的匹配,还取决于与管理过程的匹配[6]。我们研究发现,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相关,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之间的关系存在影响。那么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是否存在匹配关系?如果存在,是怎样的一种匹配关系?基于这种匹配关系,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是什么?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基于多元化战略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以及战略匹配相关理论,从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视角出发,研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依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2008-2009年沪市各行业的上市企业为样本基数,随机抽取191 个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基于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的视角,对多元化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进行实证分析。
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多元化程度以及不同多元化战略类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由于本研究针对的是多元化战略本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涉及多元化战略类型的内容,所以本文仅对以往关于多元化程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进行回顾。
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关于多元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直接影响效应的研究较多,但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7]。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如,Chakrabarti 等(2007)研究了东亚企业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国家的企业绩效与多元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8]。张翼等(2005)作了我国关于多元化实证研究中样本量较大的一次研究,通过查询所有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最终收集了1032 家跨行业经营的上市公司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经营对资产收益率有负影响,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低[9]。沈红波(2007)以2004年深沪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上市公司绩效及抗风险能力与多元化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绩效与企业多元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10]。
相对而言,多元化战略程度与企业绩效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余鹏翼等(2005)在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发现,多元化程度与公司绩效是同方向的[2]。同时,有研究得出多元化程度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如,朱江(1999)用1997年沪深146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多元化水平和企业绩效无显著关系[11]。秦拯等(2004)为研究多元化程度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将57 家样本公司按多元化程度分成三组,结果发现多元化程度与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无明显规律可循[1]。除此之外,Palich 等(2000)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企业多元化程度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倒U 形的关系,当企业由主导型经营向相关多元化转变时,企业的绩效上升,当企业由相关多元化向非相关多元化转变时,企业的绩效下降[12]。
由于以上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学者们开始思考是不是存在某些因素影响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过程,如果存在,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如,Ravichandran 等(2009)研究了信息技术投入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说明在不同的信息技术投入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13]。Miller(2006)在对技术多元化、相关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总结了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一般模型,在多元化战略直接企业绩效的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影响多元化战略类型选择的因素、分别影响多元化战略以及企业绩效的因素以及调节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因素[5]。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的研究相比,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另外,有学者从匹配视角出发,得出在企业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企业战略与战略要素的匹配对此过程具有影响作用。如,Murray 等(2009)研究全球采购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提出了两阶段的匹配模型,第一阶段是要采购的服务的特征要与全球采购战略相匹配,第二阶段是全球采购战略要与企业的动态能力相匹配,动态能力对全球采购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起到调节作用[14]。可见,从匹配视角出发,研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可行的。那么何谓匹配?
匹配是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源于种群生态学和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有效的管理是因情况而定的,依外界环境的要求以及组织的需求而定[15]。后来,匹配这一概念广泛出现在战略管理、组织理论以及市场营销等研究领域,匹配关系的研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将战略匹配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匹配,一种是内部匹配[16]。外部匹配主要研究企业战略或组织结构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匹配关系,而内部匹配主要研究企业内部各类组织或管理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往关于外部匹配的研究较多,如,Hambrick(1983)研究了企业战略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17]。Luo 和Tan(1998)研究了企业竞争战略与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18]。关于内部匹配的研究内容较丰富,如,Child(1972)研究了企业组织结构和竞争战略的兼容性[19]。Bergeron 等(2004)研究了竞争战略、事业结构、IT 战略及IT 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20]。还有研究提出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匹配[21]。
战略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是战略匹配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一般结论认为,无论是外部匹配还是内部匹配都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如,Miles 和Snow(1978)提出企业战略与环境相匹配的企业的绩效要高于企业战略与环境不匹配的企业的绩效[22]。Venkatraman 和Prescott(1990)提出企业战略与环境的匹配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23]。Lukas 等(2001)以中国的电子产业为样本,检验在过渡的经济体系中战略匹配是否适用、环境和战略的适当匹配是否对绩效有积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渡的经济体制中,战略匹配存在,但战略与环境的匹配不一定会改善企业绩效[24]。Christoph 和Raphael(2008)研究了产品市场战略与企业运营模式的匹配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创新为中心的运营模式与产品市场战略相匹配能提高企业绩效[25]。
另外,Venkatraman(1989)总结以往的研究,从研究者在做匹配关系的研究时匹配对象间理论关系的明确化程度以及这种匹配关系是否需要判别标准这两个方面,将匹配关系分为6 种,分别是调制、中介、模式偏差、搭配、协变以及形态相似[26]。其中,前三种匹配关系的研究需要判别标准,且匹配对象间理论关系明确化程度递减,后三种匹配关系的研究不需要判别标准,且匹配对象间理论关系明确化程度递减。调制型匹配关系中,预测变量对条件变量的作用会受到调制变量的调节,预测变量与调制变量的匹配程度影响条件变量的水平;中介型匹配关系的目的在于研究预测变量和条件变量之间受另一变量影响的内在机制,强调预测变量对条件变量的影响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模式偏差型匹配关系是指变量之间的配置状态与理想配置状态偏离的程度,偏离程度越低匹配性越好;搭配型匹配关系只是强调一种理论上的匹配性;协变型匹配关系是指一系列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变量间存在的内部一致性;型态相似型匹配关系主要是对多变量之间匹配关系的描述,描述多变量之间一致性的程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在一般情况下,战略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积极的。本研究涉及的匹配属于内部匹配的研究范畴,在匹配关系种类的确定上,是有判别标准的匹配关系,即企业绩效,具体属于何种匹配关系,希望从以往关于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由著名企业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于195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名为《多元化战略》一文中提出,通过研究美国1909-1948年间规模最大的100 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归纳总结出企业成长有4 个主要方向:现有市场内增长、开发新市场、开发新产品以及多元化[27]。可见安索夫是以产品种类以及市场个数的增加来定义多元化的。除此之外,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给多元化战略下定义[28],到目前为止,多元化战略定义之多、之丰富多彩,如同百花园中千姿争艳的花朵,各有各自的特征和内涵。动态能力的定义亦如此,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Teece 等(1997)给动态能力下的定义: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构内外部能力以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即包括组织和管理过程、位势和路径3 个方面,其中组织和管理过程又包括协调和整合、学习以及重构3 个方面[29]。
以往关于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研究中,有直接研究二者关系的,如,Erik 和Paul(2008)以小规模会计服务公司为例研究动态能力与相关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当企业动态能力提高时,企业的相关业务范围会扩大[30]。Harreld 等(2007)以IBM 为例,研究了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实施的促进作用[31]。同时,也有从侧面间接研究二者关系的,例如,关于研发支出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研究。Barry 和Robert(1989)提出在相关多元化战略下企业的研发支出较高,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下企业的研发支出较低[32]。Hill和Snell(1989)提出相似的观点,即低水平的多元化与高的研发支出联系在一起[33]。而研发支出是衡量动态能力的重要指标[34];再者,关于信息技术投入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研究。Ravichandran 等研究了信息技术投入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从以往研究和实践看,信息技术投入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Paul 和Aldas(2011)在研究一般能力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用企业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来衡量企业一般能力和动态能力水平[35];除此之外,关于组织传递知识和技术、重构资源、信息处理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研究。Nath(2010)在研究市场营销能力、运作能力以及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提出多元化战略对绩效的影响会受到组织传递知识、技术,重构资源,信息处理能力的调节[36]。其中,企业传递知识、技术的能力反应了企业的知识运作能力[37],而重构资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动态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种类属于调制型匹配关系,即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动态能力的调节,多元化战略与动态能力的匹配程度决定企业绩效的水平。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从匹配角度来研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可行的;动态能力调节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调制型的匹配关系,在不同的动态能力水平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不同。依据以上分析,本研究预基于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调制型匹配关系的视角,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多元化战略是一种重要的公司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长期的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一个长期计划,体现了企业对未来的期望。多元化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对企业绩效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动态能力内嵌于企业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对多元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有重大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水平不同,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动态能力起到调节的作用,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共同影响企业绩效。
多元化战略对企业运营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适度的多元化能使企业的剩余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7];能使企业内部形成资本市场,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39];能帮助企业分担经营风险,扩大企业规模,获得规模经济[40]。另一方面,多元化战略会导致企业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进行过度投资,把资本投入到不该投入的地方,从而降低了企业资本的利用效率[41];会导致企业各部门各司其政,缺乏沟通,甚至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效果[42];会导致部门之间的过度补贴,即为维持经营不好的部门继续运营,经营好的部门要给予经营不好的部门大量补贴,这样会影响经营好的部门的发展,进而给企业整体绩效及长远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43]。除此之外,Chakrabarti 等(2007)在研究中提出,多元化战略阻碍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使企业失去好的市场机会或使企业面临很大的危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十分重要,只有企业的环境反应能力较强,才能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抓住市场机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其资源和能力比较分散,从而导致灵活性较差,容易失去好的市场机会,不仅如此,如果在错误的时机实施多元化战略或增强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还会使企业陷入危机。Martin 和Sayrak(2003)提出,金融研究者一致同意的观点是多元化战略会降低股东价值,是一种降低企业价值的战略[44]。因此,总体上讲,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较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研究第一个假设:
H1: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
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内部资源协调整合以支持战略的执行。企业资源的充足情况、配置以及整合情况会直接影响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效果。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要求较高,实施前提是企业要有剩余的资源、能力及核心能力,并且剩余的资源和能力的灵活性要高,能够支持企业进入新的经营领域,对于企业不具备、又急需的资源和能力,企业要能够获取或建立[45]。如Chatterjee 和Wernerfelt(1991)提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决定于企业的资源组合,拥有好的资源组合的企业更容易获取好的多元化战略绩效[46]。在实际运营中,只具备所需的资源和能力还不够,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各种资源和能力能够很好的协调配置。多元化经营是一个企业经营多个行业,为协调好各个行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具备很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从总体上掌握各行业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并做到高效的分配以及传递这些资源和能力。如Fang 等(2007)在研究中提出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成功依靠于企业传递知识到各个部门的能力[47]。
依据Teece 提出的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动态能力内嵌于企业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包括企业协调与整合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重构能力。强的动态能力将帮助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或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多元化战略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并能够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重新调配,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合适规模的新整体,从而支持多元化战略的实施[48]。如果企业的动态能力较弱,企业获得多元化战略实施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将变得困难,即使获得了所需的资源和能力,也会由于不能很好的组织管理而使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多元化战略绩效。由此可见,动态能力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二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绩效水平,在高动态能力下,企业能够更好的实施多元化战略,改善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程度。据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以及两个分假设:
H2: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多元化战略与动态能力之间存在调制型匹配关系。
H2a:低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程度较强。
H2b:高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程度较弱。
基于以上讨论,构建如图1 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1 概念模型
本研究依据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进行样本选择,在2008-2009年沪市的各行业的企业中进行随机抽取,为使选中的样本有效,对样本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剔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主营业务收入没有按行业划分的企业;剔除其他数据不齐全的企业;为避免企业受我国证券市场特殊因素及企业经营出现异常的影响,剔除所有被PT、ST、* ST、SST 及S* ST 的上市公司;研究表明单独发行A股的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同时发行多种股票的公司存在很大差别,为消除此影响,只选择仅发行A 股的公司;为消除畸形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剔除个别异常数据;排除性质特殊的金融、保险业以及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依据以上标准,最后选择的年度样本数据共191 个,其中2008年87 个,2009年104 个。
本文所需的多元化战略以及本科以上员工比例的数据来自上市公司的年报,其他数据资料来源于RESSET 金融研究数据库。
多元化战略的测量方法较多:按企业生产的产品个数来衡量多元化程度、按多元化经营所跨行业数目来确定多元化程度、Rumelt 提出的分类的方法来测量多元化程度以及基于国家公布的行业标准码(SIC)来定量衡量多元化程度等。其中,这种连续的定量的测量方法比较准确且易操作,被广大的研究者接受,主要包括Herfindahl 指数及熵指数法。本文采用Herfindahl 指数来测量多元化战略。其计算公式为,其中指第i 个行业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其中i 可以是SIC代码中二位、三位或四位代码行业。该指数的值是在0 和1 范围内的连续数。当指数为1 时,企业是经营单一产品或行业,指数越接近0,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
本研究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选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按行业分类的各个行业进行四位编码,在此基础上,计算企业的Herfindahl 指数,以此来衡量企业的多元化战略。
从文献阅读中发现,有关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中,大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真正运用财务指标以及其他二手数据来测量动态能力的研究较少。
在对动态能力进行量化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采用Teece 等提出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来衡量动态能力,但在具体测量中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组织与管理过程、位势以及路径3 个方面来度量动态能力;一种是从现实出发,认为动态能力内嵌于组织与管理过程中,位势及路径只是影响动态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应该用组织与管理过程所承担的3 个功能,即协调和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及重构能力来衡量动态能力[49]。本文采用第二种思路,并依据以往研究,选择研发支出比例、本科以上员工比例以及资产报酬率3 个指标来衡量企业动态能力,这3 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应了企业的动态能力。
研发支出比例这一指标体现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培养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往有研究采用这一指标测量动态能力[50]。对于研发支出比例的测量,由于上市公司较少公布企业研发支出,所以本研究中用无形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来测量研发支出比例[51]。
本科以上员工比例这一指标体现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员工的学习能力,员工受教育水平越高,学习能力越强[52]。学历水平较高的员工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高,沟通能力较强,对企业协调、整合以及重构能力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资产报酬率这一指标反应企业资产的回报情况及资产的利用效率,资产报酬率越高,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越高。Jose等(2003)用资产报酬率来测量企业的组织能力,企业组织能力越强,企业整合资源以及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53]。
测量企业绩效的指标较多,其中较为普遍的是用财务指标来测量企业绩效,然而财务指标主要反应企业的短期绩效,而且存在被操纵的嫌疑,因此本研究选择用Tobin's Q 值来衡量企业绩效。Tobin's Q 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ames Tobin 提出的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国际上常用Tobin's Q 来衡量企业市场绩效。
为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对影响因变量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本研究采用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行业以及年度为控制变量,其中财务杠杆用资产负债率进行测量,行业和年度为虚拟变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变量以及变量的测量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以及变量的测量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首先对本研究中的主要变量(包括经数据处理生成的综合动态能力D)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各个指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较大,比如研发支出比例的最小值为0.0000005,而最大值为0.6292088;样本的平均Herfindahl 指数值为0.6999952,说明样本整体多元化程度不高;平均Tobin's Q 为2.5008880,说明样本整体企业绩效水平较高;平均本科以上比例、资产报酬率以及研发支出比例都较低,总体动态能力水平也较低;样本整体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0.5037948;样本的公司规模较大。
1.数据处理与模型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衡量企业综合动态能力水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运用SPSS 统计软件将动态能力的各个测量指标标准化,然后运用相关系数矩阵法确定各个测量指标的权重[53],用二者的对应乘积加和来衡量企业的综合动态能力水平。经计算,综合动态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动态能力D = 0.492* 标准化D1+0.128* 标准化D2+0.379* 标准化D3
另外,在检验假设H2 时,要对多元化战略和动态能力两个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在模型方面,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检验提出的假设。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研究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并检验提出的假设。下面对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简单说明,如表3 所示。
2.回归结果
运用SPSS 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统计结果见表4。
从模型1 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F 检验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回归方程整体上是显著的,各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也是显著的,多元化战略的回归系数为0.834,并在0.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由于衡量多元化战略的Herfindahl 指数为负指标,因此当回归系数为正时,说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假设1 得到验证;从模型2 与模型3 的回归结果来看,两个模型的F 检验均在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两个方程整体上显著,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也都显著,模型3 中X'* D'的回归系数为1.881,并在0.0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同时,模型3 的R2以及调整的R2的值为0.476 和0.431,分别大于模型2 的0.457 和0.414。由此说明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调制型的匹配关系,假设2得到验证;模型4 与模型5 的统计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F 检验均在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方程整体上显著,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低动态能力下,Herfindahl 指数的回归系数为-0.340,说明在低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正影响,但不显著,在高动态能力下,Herfindahl 指数的回归系数为1.623,并在0.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统计结果说明,在高动态能力下,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的匹配程度较弱,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较强的负影响。与假设H2a、H2b 恰恰相反,值得进一步讨论。
表3 本研究所使用的模型说明
表4 回归结果
本研究基于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的视角,构建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过程中动态能力起调节作用的理论模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检验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调制型的匹配关系。基于这种匹配关系,进一步检验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和机理,即多元化战略通过与动态能力这一调节变量相匹配来影响企业绩效。动态能力水平不同,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也不同。
统计结果显示,在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直接影响效果的检验中,多元化战略的回归系数为0.834*,说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即随着多元化战略程度的提高,企业绩效会下降。这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相符,进一步证明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运营的诸多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在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的调制型匹配关系的检验中,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1.881**,并且加入交互项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增强,说明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进而说明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调制型的匹配关系。检验结果说明,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过程中,动态能力水平的不同,会使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发生改变,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二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绩效,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的匹配程度决定企业绩效的水平,当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程度较高时,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动态能力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高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低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高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作用较强,这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相反。究其原因,可能与高动态能力带来的高成本以及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有关。
假设H2a、H2b 是从高的动态能力支持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这个角度提出的。然而,从实际角度出发,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支出、招聘更多高学历的员工以及提高企业资产的运作效率来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而这些投入的产出并不确定,比如可能出现研发失败、员工工作态度不积极等状况,相对与产出,这些投入带来的战略实施成本的提高却是实实在在的,高的成本投入使高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更强。
我国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这种市场经济环境下,动态能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8]。当企业的动态能力较低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较弱,多元化战略可以分担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作用较弱,甚至有正向影响;当企业的动态能力提高时,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能够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集中经营,进一步培养以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多元化战略会分散竞争力,对企业绩效有较强的负向影响。因此,在这种经济环境中,高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更强。
本研究从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关系的视角出发,以在沪市2008-2009年度各行业的企业中随机抽取的191 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及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负影响;动态能力调节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间存在调制型匹配关系,二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绩效。在不同的动态能力水平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不同,低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较弱。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产生影响的机理,构建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路径模型,从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匹配视角,分析了不同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一研究丰富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相关研究;验证了动态能力对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的影响作用,证实了动态能力理论中关于动态能力对企业战略执行有影响作用的相关内容;验证了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调制型的匹配关系,丰富了战略匹配理论。
本研究结论对管理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证分析显示,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各个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进入其他行业的壁垒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竞争优势,朝专业化的运营方向发展。即使实施多元化战略,也要在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并以此进一步培养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调制型的匹配关系,多元化战略通过与动态能力匹配来影响企业绩效,二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企业绩效的水平。因此,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调节企业的员工学历比例、研发支出比例以及资产报酬率来调节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而降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程度。通过结果讨论,我们认为低动态能力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较弱。因此,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过程中,应降低投入大量的成本来提高本科以上员工比例、研发支出比例以及资产报酬率。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的部分数据来自于上市公司年报,而上市公司年报中缺少反映企业各类资源以及能力的指标,以往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测量,因此本研究中关于动态能力的衡量可能不够全面。在后续的研究中,对变量的测量可采用二手数据和问卷调查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更准确的对相关变量进行测量,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本文只采用Tobin's Q 和Herfindahl 指数对企业绩效以及多元化战略进行测量,结论的稳健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采用多个指标测量变量,提高结论的稳健性。
[1]秦 拯,陈 收,邹建军.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治理结构[J].管理学报,2004,1(2):134-138.
[2]余鹏翼,李善民,张晓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1):79-83.
[3]黄海波.中国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39-48.
[4]梅 楠.我国传媒企业区域多元化及业务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增刊(上),2009:193-197,211.
[5]Douglas J Miller.Technological Diversity,Related Diversific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601-619.
[6]N Venkatraman,John C Camillus.Exploring the Concept of‘Fit’in Strategic Man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513-525.
[7]宋谷予. 多元化折价与多元化溢价的稳健性:一个文献评述[J].科学决策,2011(3):86-94.
[8]Abhirup Chakrabarti,Kulwant Singh,Ishtiaq Mahmood.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East Asian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01-120.
[9]张 翼,刘 巍,龚六堂.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9):122-136.
[10]沈红波.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J]. 上海管理科学,2007(2):7-11.
[11]朱 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角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1999 (11):51-58.
[12]Leslie E Palich,Laura B Cardinal,C Chet Miller.Curvilinearity in the Diversification Performance Linkage:An Examination of over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2:155-174.
[13]T Ravichandran,Yu Liu,Shu Han,et al.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nd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9,25(4):205-240.
[14]Janet Y Murray,Masaaki Kotabe,Stanford A Westjohn.Global Sourcing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A Two-Stage Strategic Fit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9,17(4):90-105.
[15]杨锡怀,张 静.关于战略管理中“匹配”性的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1997,18(1):115-118.
[16]Raymond E Miles,Charles C Snow,Alan D Meyer,et al.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3(3):546-562.
[17]Hambrick D C.Some Tests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Mile sand Snow,Strategic Typ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3(1):5-26.
[18]Yadong Luo,J Justin Tan.A Comparison of Multinational and Domestic Firms in an Emerging Market:A Strategic Choic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1998(l):21- 40.
[19]John Child.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J].Sociology,1972:2-22.
[20]Francois Bergeron,Louis Raymond,Suzanne Rivard.Ideal Patterns of Strategic Alignment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1003-1020.
[21]张荣琳,霍国庆.企业战略风险的类型、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6):50-57.
[22]Miles R E,Snow C C.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M].New York:MeGraw-Hill,1978:85-96.
[23]N Venkatraman,John E Prescott.Environment-strategy Coalignment:An Empirical Test of Its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1-23.
[24]Bryan A Lukas,J Justin Tan,G Tomas M Hult.Strategic Fit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The Case of:China's Electronics Industr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409-429.
[25]Christoph Zott,Raphael Amit.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26.
[26]N Venkatraman.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y Research:Toward Verbal and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3):423-433.
[27]Ansoff.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57(9/10):113-124.
[28]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2th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92-132.
[29]David J Teece,Gary Pisano,Amy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0]Erik Doving,Paul N Gooderham.Dynamic Capabilities as Antecedent of the Scope of Related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Small Firm Accountancy Practi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841-857.
[31]Harreld J Bruce,O'Reilly III,Charles A,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 at IBM:Driving Strategy Into Ac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7,49(4):21-43.
[32]Barry Baysinger,Robert E Hoskisson.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 R&D Intensity in Multiproduct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9,32(2):310-332.
[33]Charles W L Hill,Scott A Snell.Effec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ntrol on Corporate Produc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9,32(1):25-46.
[34]Yadong Luo.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J].Jorunal of World Business,2000,35:355-378.
[35]Paul L Drnevich,Aldas P Kriauciunas.Clarifying the Conditions and Limits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Ordinar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to Relative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601-619.
[36]Prithwiraj Nath,Subramanian Nachiappan,Ramakrishnan Ramanathan.The Impact of Marketing Capability,Operations Capability an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n Performance:A Resource- based View[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317-329.
[37]王 磊,张庆普.动态环境下企业知识能力的自组织演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0):80-83.
[38]杨 跃,叶金金. 连锁董事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多元化战略选择视角[J]. 科学决策,2011(9):36-48.
[39]Xiaorong Li,Kami Rwegasira.Diversification and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Building Motive in China[J].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2010,15(2):103-116.
[40]Amihud Y,Lev B.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2:605-617.
[41]Stulz R M.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6:3-27.
[42]M Harris,C H Kriebel,A Raviv.A Symmetric Information,Incentives and Intrafirm Resource Alloc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82,28(6):604-620.
[43]M Meyer,P Milgrom,J Roberts.Organizational Prospects,Influence Costs,and Ownership Change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1992(1):9-35.
[44]John D Martin,Akin Sayrak.Corporate Diversifcation and Shareholder Value: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1):37-57.
[45]马 忠,刘 宇.企业多元化经营受政府干预、企业资源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0(1):116-127,174.
[46]S Chatterjee,B Wernerfelt.The Link between Resources and Type of Diversi fi cation:Theory and Evid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1):33-48.
[47]Yulin Fang,M Wade,A Delios,et al.International Diversi fi cation,Subsidiary Performance,and the Mobility of Knowledge Resour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053-1064.
[48]K M Eisenhardt,S L Bown.Patching:Restitching Business Portfolios in Dynamic Markets [J].Harvard Review,1999,77:72-82.
[49]G Cepeda,D Ver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5):426-437.
[50]尚航标.动态环境下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对战略反应速度与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74.
[51]章细贞.竞争战略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56-60.
[52]方建国.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72-77.
[53]Jose Ignacio,Jose Angel Zuniga Vicente.Resources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an Unstable Industry:The Case of Spanish Private Barking[J].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2003(2):79-93.
[54]徐浩鸣,徐建中,康妹丽.中国国有电子通信制造业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