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江
(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西南宁 530003)
网络通讯技术在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中的应用
廖明江
(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西南宁 530003)
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南宁市53所城乡学校以结对方式开展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研究近4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应用网络通讯技术以最经济的成本促进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和想法,供读者参考。
城乡学校共同体;网络通讯技术;低成本
当今,“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创建活动在中国基础教育界方兴未艾,全国许多地区陆续开展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南宁市教育局也于2011年12月9日印发了《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2月至2014年底,在南宁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活动,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的一个县区或以上更大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和学校资源连结在一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建立平等的、相互对应、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城乡学校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也是引领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与创新,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师生成长,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是打通城乡学校之间共同发展之路行之有效的重要推进手段,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个例证看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12所乡(镇)小学与城区小学一对一地“捆绑发展”,形成了12个各具特色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捆绑”发展,武侯区城郊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整体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通过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积极探索农村教育发展新路,将城区各中小学分别与农村中小学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城乡教育共同体双方在学校管理与发展诸方面结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江苏省海门市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采取“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方式组建城乡“新教育共同体”,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了打通共同体学校之间共同发展通道的途径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新机制。
虽然各地、各校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区域、学校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中也遇到了区域位置、物理距离、交通条件、沟通费用、师资交流成本等因素的困扰。从各地、各校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来看,一些城乡学校共同体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关注共建结对面上的形式和宣传,不重视共建结对的内在实际效果;二是缺乏活动载体和促进机制;三是拘泥于传统的面对面共建帮扶形式,如我们常见共同体教研活动,多数是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听课、说课、评课,所有的参加人员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活动议程固定,发言人数有限,被动听众多;教研资料共享困难,惠及面小。同时由于城乡结对学校间的距离较远,造成开展共同体面对面教研活动开支大、往返耗费时间多,这对城乡结对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经费支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对共同体建设的长效性是一个挑战,对城乡结对学校众多人员群体经常开展交流研讨的需求非常不利。因此笔者认为,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必须重视网络通讯技术在共同体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通讯技术扁平化、跨时空的交流特点,以最经济的成本有效地实现城乡学校共同体校长与校长、教师与教师之间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使之在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的校际融合、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教研研讨、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我市参与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中得到启发。
“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2008年—2010年),于2008年 4月在重庆市启动。该项目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将东西部、城乡小学建立起手拉手合作关系并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以此加强城乡学校的对话与交流,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缩小城乡学校的数字鸿沟和教育差距。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2010年—2012年),于2010年 3月在南宁市启动。该项目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开展基于项目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以此加强城乡学校的对话与交流,深化城乡学校的课程改革,提高城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城乡学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南宁市从2008年4月起参与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的研究,共选取南宁市53所城乡学校以手拉手结对方式,通过网络通讯技术结成教育共同体,并在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展基于项目的区域校际远程协作学习研究活动,经过近4年的实践与探索,南宁市由53所城乡学校结对形成的24个项目学习团队采用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通过项目专题网、QQ、博客、微博、新浪UC语音视频聊天室、面对面等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和协作完成了84个项目课题的学习任务,整理编写出了这些项目课题的学习研究成果报告和作品。这些项目课题的学习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电教馆和项目专家组肯定,获得了多项全国奖励。其中,2009年春季获得一等奖的VCT作品“鸡宝宝孵出来啦!”作为中国二个代表之一于2009年11月赴巴西参加2009年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2010年春季获得一等奖的VCT作品 “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的探究”作为中国二个代表之一于2010年11月赴南非参加2010年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
参加项目的农村教师在城市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2009年—2011年南宁市广西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竞赛评比活动中,项目学校农村教师获奖人数与往年相比有很大幅度提高。在2009年—2011年度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中,我市项目农村教师共有5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6人获得二等奖。西乡塘区坛洛镇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杜泽德在谈到参加项目的收获时说,参与项目实施给他提供了与国内专家教授请教交流,与城市优秀教师“同题异构,交流研讨”合作备课的机会,获益匪浅,表现在参加项目活动后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教学及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城区奖励,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项目的实施成效证明了实施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城乡校际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可以以最经济的成本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社区,并在农村学校快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学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差距;二是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的差距;三是教师水平的差距;四是学校文化的差异;五是教学设施的差距。其中教学设施的差距是硬实力差距,可以通过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和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来缩小差距。而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教师水平、学校文化的差距是软实力差距,可以通过城乡校际校长、教师人员交流和互换,城市优秀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帮扶和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式来缩小差距。但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方式是目前促进农村学校提升软实力,缩小城乡学校软实力差距最现实、最可行和最可持续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中心工作是促进农村学校提升软实力,尽可能缩小城乡学校软实力之间的差距。
如何应用网络通讯技术有效促进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围绕促进农村学校提升软实力这个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中心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应用:
一是网络交流
利用实时和非实时网络交流工具加强共同体学校校长、中层领导、学科教师、学生群体之间交流互动,提高共同体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比如:共同体结对学校校长可以利用论坛、博客、微博、新浪UC语音视频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等网络交流工具来共同研讨交流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重要举措、重大活动等事宜。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学校办学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分管校领导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对口结对,着重就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展开研讨交流。共同体结对学校教务、科研部门可以利用论坛、QQ、博客、微博、新浪UC语音视频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等网络交流工具来共同研讨交流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农村学校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流程管理,提升教科研水平。共同体城市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论坛、QQ、博客、微博、新浪UC语音视频聊天室、Moodle(魔灯)、电子邮箱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农村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心得等各方面的交流,帮助农村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资源共享
建立共同体学校资源共享专题网站(可以依托城市学校网站建设),开展共同体学校教育资源上网工作,在共享专题网站上设立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课例视频、试题习题交流共享区和在线备课区,让共同体内的校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共同体学校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充分共享。
三是网络教研
建立共同体学校网络教研平台(可以以城市学校网站为基地建设),依托该平台辅以在线实时交流工具(如QQ群、MSN,新浪UC语音视频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共同体学校网络教研活动,采取专题研讨、叙事研究、网络协作备课、网上相互听评课、网上一体化教研和教师培训、网上共办学生活动、网上教师业务实时交流等方式,辅以必要的面对面教研交流、教师交流授课、学生异校课堂实践等措施,着力推动城乡共同体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同步实施、互学互长和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共同体学校实现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活动和一体化管理。
四是共建管理
建立共同体学校共建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可以以城市学校网站为基地建设),依托该平台着力推动城乡共同体学校建设考评工作实现信息化,以便于及时监控了解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进展情况(如校长结对、部门结对、年级组结对、教研组结对、教师结对、班主任结对、学生结对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共同体建设活动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着力推动城乡共同体学校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考试成绩分析管理、教师人事管理、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办公自动化、校产设备管理、图书借阅管理方面实现信息化,提高共同体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我市参与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研究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随着校校通、班班通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陆续推进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日渐改善,城乡学校通过网络全面结对共建,形成城乡一体化数字交流平台,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通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积极推动网络通讯技术在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中的应用,以最经济的成本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和利用,努力促使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1]郑大伟,柯清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项目学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应文坚.挖掘信息技术在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中的战略潜力[D].
[3]金锋.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网络化运作机制的建构与实践[D].2007.
[4]叶莎莎,杨广斌,谈雷.江苏扬州探索学校网上结对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N].中国教育报,2011.
[5]许新海,吴勇.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12). (编辑:郭桂真)
TP3
A
1673-8454(2012)12-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