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英(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表达交流”模块主要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学生在经历了小学与初中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后,已比较全面地接受了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一般能运用顺叙、倒叙、插叙几种叙述方法,也能做到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进入高中后,学生对于高中继续学习记叙文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写得更好。为消除学生的困惑与茫然,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心得总结成文。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相当于作文的“眼睛”,直接关乎作文的“灵魂”。细节描写最重要的作用便是让行文内容显得真实可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真挚动人。那么,该如何指导高中学生把握好作文的细节描写呢?我认为应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眼神描写。眼神直接诉说人物的心灵,是不可不抓的细节。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对主人公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为例:她第一次到鲁镇,“顺着眼”;第二次,“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的眼神描写,直接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悲剧命运,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重点。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展开,引导学生列举他们在生活中或电视上看到的、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眼神。及时布置“眼神”的片段描写作业,学生及时交流互评,教师批改指正,展出优秀作品,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眼神描写的优秀片段,收效不错。
(2)笑容描写。笑容也是大多数人心里的直接反映,是记叙文写作时要注意的细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笑。比如:无拘无束纵情的“狂笑”;不愉快而勉强做出的“苦笑”;狡猾阴险的“奸笑”;无意义的一味“傻笑”;轻蔑讽刺或无可奈何的“冷笑”;故意做出的不真实的“假笑”;抑制不住开心的“哈哈大笑”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所见之笑”,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学生收获不小。
当然,神情描写远不止眼神与微笑,只是教学中以它们为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不断去发现和抓取人物神情描写中的细节。
抓取细微的动作并用精练传神的字词表现出来。行动描写是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等的有效手段之一。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行动彰显心理,记叙文写作时在此要多下工夫。中外名著中传神的人物动作描写不胜枚举。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有关葛朗台的行动描写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课文在写“抢夺梳妆匣”一节时,对葛朗台这样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老头儿”葛朗台已是76岁高龄,这样的年龄虽不是必然的老态龙钟,也定会显得老气横秋。但是当他看见查理留给女儿的那个金匣子后,却有“一纵一扑”这样敏捷凶猛的动作,行为夸张怪诞,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极为不称,这不符合人物年龄的动作却强烈地反映了老葛朗台对金子的占有欲,也让人感知了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和十足拜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教师还可选取夏衍的《包身工》中“拿摩温”毒打包身工的动词使用,鲁迅《药》中刽子手卖“人血馒头”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动作等。这些课本中的例子,都是选用简练字词对人物动作进行刻画的细节描写,切合文学创作常讲求“一字传神”的创作要求,教师细致的讲解对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语言也是人物性格最直接有力的体现。记叙文写作中语言描写很重要,而简短精练的细节语言描写将为文章增色不少。《鸿门宴》中刘邦项羽初次见面,项羽便以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而将政治斗争中的法宝之一——敌方的叛徒,拱手相让于敌人。今天,我们在为项羽叹息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作者司马迁高超的语言艺术,一句简短的话便将人物的诸多性格表露无遗。《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在听了贾母说姐妹们“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话后,再次被宝玉问及读了什么书时,便由回贾母时的“只刚念了《四书》”改为“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同一问题的不同回话,极好地体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那种谨小慎微、心思缜密的性格特征。教学中,通过以上例子,告诉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与其大段复述人物的言行,远不如让人物自己“登台表演”,一两句恰到好处的人物语言描写,其效果远非间接叙述所能比。
优秀的议论文须“以理服人”,优秀的记叙文当然更要“以情动人”。那么,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情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把握呢?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人的真情绝非想象出来的,在行动中才能收获真情体验。正如学生只有在泥地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才能体悟到农人的艰辛,才会真正理解李绅吟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的无奈与期待;只有走进孤儿院、敬老院,目睹那些孩子和老人的生活,才能体悟到儒家所倡导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观点多么的人性化;作为子女,也只有用自己年轻的双手抚过父母日渐深陷的皱纹,才明白“岁月不等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沧桑与酸楚。学生的真情写作,必须有生活的真实体验,否则,写出的文章“言而无物,情感苍白”。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付出行动、体悟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记叙文。
“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真情亦如此。只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就一定能收获许多美丽的真情。晨光熹微中,城市清洁工已将所有垃圾清理干净,让早起的人们收获从清晨开始的清新愉悦;寒风凛冽里,守候在学校门口的父亲母亲微笑着拉过孩子已不算小的“小手”,放进自己已不算大的“大手”里,传递着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温情;落日余晖下,两位白发老人,佝偻着背,相互搀扶着漫步江边,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呀!课堂中就此拓展开来,有助于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让他们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上发现真情。
学生要能在作文时表达出他们平时体验过和收获到的真情,适时的记录和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积累的真情素材犹如一颗颗珍珠,记录就好比是串联珍珠的线,写作意味着向他人展现自己收藏的璀璨明珠。要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所见的诸多感人瞬间,都是人间最真实、最朴素的真情。学生要不断地记录积累,随时联系自己已有的感动体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情商,并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显现出来。
当然,复杂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还应包含叙述方式多样化、环境描写的合理贴切等诸多方面,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教师若能在写作教学中,不止于写作理论上“文无定法”的说教,而是给学生一个较为具体明确的思路引导,并辅以教材的实例,延及身边常见的人与事,让学生在下笔时“有章可循、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会让作文教学本身变得更有价值,学生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