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程的理解、应用与开发

2012-01-28 12:39任成梅山西省忻州师院附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期家乡教材

■ 任成梅(山西省忻州师院附中)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读书学习的黄金年龄段,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正确的引导、学习上科学的指导、行为习惯上严格的训导。语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是雕金琢玉的好工具。用好这些工具,语文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语文教材独具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下文针对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课程的理解、应用和开发情况,作一总结。

一、对教材的理解

从广义来说,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学生三维的发展落到实处,即要让学生通过课本的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熟悉所学,掌握一定的方法,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八年级语文下册,其主导思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学习当成一次旅行,在旅行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泛舟科学的海洋,采集民风民俗,漫步古代诗苑……可以说,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人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语文教材把思想融入了每一篇文章、每一道习题中,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更与这个信息日渐增多的社会紧密相关。

二、对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1.对于现代文,采用单元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单元目标、了解各篇课文的目标和相互联系,然后选择一两篇能体现单元思想或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来讲,其他课文作为辅助来学习。比如第一单元是写“人生成长道路上影响你最大的人”,我就选择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重点讲,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大师抒发情感的方法,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出爱祖国、爱师长、爱朋友是这两篇文章带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从而明确人生奋斗的意义,表达自己的关爱与温情。之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其他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感受苦难造就人生,《托尔斯泰》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再塑生命》感受浓浓的爱及其产生的巨大力量。

2.对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教师范读后学生大声读,获得初步的印象,再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重点实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使学生对文章的原、译文都比较熟悉,基本达到背诵的程度。之后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受到陶冶,真正实现学习文言文的价值。

如本册第六单元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行路难》等。这些诗文,都有非常积极的思想意义、非常精美的语言。常规教学之后,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思想性分析,解决了原先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1)柳宗元被贬之后抑郁的实质。(2)“与民同乐”是与百姓一起喝喝酒、逛逛山吗?(3)李白、岑参的自信、积极心理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其实体现了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不过需用一些课外知识或历史知识加以佐证。

当然,对古诗文的教学,我不仅注重文中传递的思想,更注重在理解赏析字句的基础上去让学生感悟艺术美所带来的思想震撼。如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赏析杜诗的炼字:“卷”写出了风的迅猛,体现了茅草的动态,若换成“吹”,则表现不出风的力度,若换成“掀”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由此得出动词的使用传神的结论。“铁”写出了棉被很凉、很硬,体现了天气的寒冷,从色泽看,棉被很旧、很脏,也许只有一床,无法拆洗,可见家境贫寒,真实地体现出安史之乱给百姓生活上带来的灾难,得出名词鲜活的特点。此后,学生又分析了“长夜”“天下寒士”等,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文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这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领到新书时整体看一遍,根据情况作相应的统筹安排。

本册第一单元是“献给母亲的歌”,鉴于许多学生不懂感恩、不懂回报的表现,我结合这个活动教材,重新确定了一个主题——“让母爱的种子发芽”,想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母爱、懂得感恩。我提前两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作品、格言、事迹,排演歌颂母爱的小品,制作一件送给母亲的礼物,回家和母亲聊天等。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八节那天,邀请六位家长参与,活动流程是感受母爱—倾听母亲—触摸母亲—感谢母亲。在“触摸母亲”这个亲子互动游戏中,母亲都能准确摸出自己孩子的手,而有三个孩子却辨别不出自己母亲的手,很多学生流泪了。这次活动之后,学生似乎突然长大了,班级的管理也顺畅了许多。

第二单元为“寻觅春天的足迹”,我布置学生坚持写一个月的观察体验日记,同时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家长一起去踏青、春游、搜集有关春天的作品,和家长一起创作一张以“春天在这里”为主题的手抄报,随后开展同主题班会,学生的听说读写、绘画设计等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第三单元是“科海泛舟”,我带领学生去图书馆看科技类作品,指定范围、书目让学生自主选看,又抓住我校承担全国机器人大赛山西省赛区赛事的契机,让学生去看比赛,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同时结合所学的五篇文章,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兴一利必会生一弊,引导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第四单元是“到民间采风去”,第六单元是“背起行囊走四方”。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家乡素描”与“乡土发现”两个方面展开活动,并确定以“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为主题。让学生回家后了解:(1)家乡的民间俗语、谚语、民谣、笑话;(2)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节日习俗;(3)家乡名人。我又结合近年来中考题中出现的与风俗有关的内容加以引导,如中考现代文阅读《晋祠》《清凉圣地五台山》等,启发学生广泛调查、搜集、采访,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然后布置作文“我家乡的节”。要求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五单元为“古诗苑漫步”。我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们每天复习两首诗,这样,半个学期恰好可以把小学的八十首和初中已经学过的诗词复习一遍。所以,到第五单元及课外必背古诗词学完后,恰好是期中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我开展了一次“清风吟诵”的主题活动,并让学生每人办一张主题为“古诗苑漫步”的手抄报,挑出好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

近年来,在综合性学习这一方面,中考考查的分值逐年增多,其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活动策划类(包括设计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形式等),二是语言综合运用类(包括讲述故事、口语交际、观点辩论、依例写话等),三是理解运用类(包括阐述观点、发表见解、拟标题、改对联、堆选图标等),四是配伍类。总之,考试内容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注重语言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活性。

4.在名著阅读方面,我注重三个年级的整体思路。入学初,就将这三年中需要学生阅读的书目罗列出来,贴在教室中。一部分是必读的,如教材上要求的;一部分是选读的,要求学生在升入初三前将所需阅读的书目尽量全部读完,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也有层次要求。第一学期要求学生摘录原著中的精彩片段或对话。第二学期着重于一些故事情节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三学期试着让学生评析书中的人物或事件、语言风格等,同时阅读与作品相关的一些评论。第四学期锻炼学生的速读能力和读后压缩故事的能力,倡导阅读多种形式的作品,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力争将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0字左右。

5.附录部分虽然在中考中不涉及,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所以,我们还是要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必要时给予讲解,一般是课堂上遇到什么知识就穿插着讲些什么。

猜你喜欢
学期家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夏天的家乡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