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主要专长是农村制度变迁问题研究,并有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和著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粮食安全和中国农业农村经济跟踪研究,为年度中国农村经济分析预测(农村绿皮书)撰写主报告10多年,在《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农村观察》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多篇。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粮食生产
规划提出要保证耕地18.18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理性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李国祥认为,这种量化指标给出了一个努力方向。这次指标客观来说实现并不困难,它给我们划出了一个底线,如粮食总产量,去年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5.7亿吨,在“十二五”未来的五年保持5.4亿吨,一点也不困难。我们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资质多数都是99%以上,翻新农产品基本上达到了,但这次提出96%。我个人认为,一个方面要保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使检测指标更加严格。
有些专家则表示,粮食生产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高增长,更重要的是保持产量的稳定。规划提出的这一并不难实现的指标,恰恰体现出政府对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视。
赵长保表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能力还不稳定,还要考虑到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有可能会出现回落。粮食生产需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再谈提高,提出过高的标准并不符合实际。
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规划还明确提出2015年我国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18亿亩,这个数字与2010年的指标相比并没有变化。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专家认为,18亿亩 “红线”不动,有助于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也体现了政府保护耕地的决心十分坚定。而在维持数量稳定的同时,还应重视维护耕地的质量。
党国英表示,我国实际的耕地总量应该高于18.18亿亩的普查结果,再加上现在采取的占补平衡的政策,耕地 “红线”应该不会被突破。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区在实施 “增减挂钩”措施时,把优质耕地占去,补充的土地质量比原有耕地差,从而影响到粮食生产,所以设法提高补给土地的品质非常重要。未来还可考虑在不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耕地面积。
李国祥表示,有人认为18.18亿亩的耕地保有土地红线太过苛刻了,从某种程度来讲有些阻碍城市化进程,这是对城市化和粮食安全的误解。城镇化跟粮食安全有矛盾,但也有统一的地方。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那么,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要用最严格的手段保护耕地,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从我们国家现有的耕地占用情况或土地国土资源利用情况来看,现在的城镇化方式与建设发展方式一样,必须进行转变,现在有很多城市建设占地及工业化占地,所以我们要用最严格的手段来保护耕地,把土地通过改制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动态平衡,既能够促进我们的城镇化,又能够保证中国粮食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改善农村民生也是本次规划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310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7%,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45%以上。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专家认为,这些数字不仅对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要求,其中特别对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表现出关切,实际也是对调整农民收入结构进行科学的引导,有助于保持农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李国祥认为,实际上农民收入未来增长的潜力关键在于工资性收入,所以我们还需要给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通过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把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途径突出出来。当然,未来我们为了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产品的价格也要保持合理的水平,让农业生产者也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两个都很重要,但是工资性收入应该来说更加重要。
党国英认为,农民收入的增加不能单纯依靠提升农产品价格,如果农产品涨价的程度比通货膨胀率还高的话,将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下降。
赵长保也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依靠提升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空间并不大,但是,农民工资性收入还有不少的提升空间,有望在未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对此,政府应广开农民就业渠道,市场主体应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提供平等待遇。
在促进农民增收之外,规划还着重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包括提出5年内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的约束性指标,以及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万公里、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增长超过17%、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00万户等。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赵长保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水平优劣,会影响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品质,进而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虽然我国过去十几年的相关建设工作有很大成效,但目前我国农村基建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能源和道路方面。此次规划提出的这些指标与措施,体现出政府改善农村民生的决心。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工作并不是仅一个五年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要做好 “持久战”的准备,在此过程中,保持政策的持续性是关键。
规划提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要突破55%,五年累计增长达到3%以上。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在耕地 “红线”不动的现状之下,农业科技的进步就成为提升粮食单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必须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而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文件,此次规划也对发展农业科技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提出了更高的预期指标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赵长保表示,现在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就已经达到了53%,而且近几年来这个数字一直保持着1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率,到2015年达到规划提出的指标基本没有问题。但是,数字只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的衡量指标,真正实践起来关键在于将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实际的、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实质性贡献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推广普及,这才是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追求方向。
事实上,此次规划中也着重对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出了要求,包括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交易市场等。
专家认为,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此次规划中提到的这些措施非常有针对性,将有效助推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