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惠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加强和改进高校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
邹惠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出国学习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一些交流生显现的问题,暴露出高校对出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反映出需要加强对出国学生的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和业务素质,自觉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对出国交流学生全过程教育引导的有效形式。
高校出国交流学生 思想教育 教育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教育,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因此,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获得了出国学习、实习和交流的机会,在跨文化交流中体验着国际高等教育和异域文化,开拓视野,增长学识。但是,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暴露了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要求我们加强对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高校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为国家未来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培养的未来建设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同时应该政治坚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就可能出现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这种结果显然背离国际交流的美好初衷。但是如何开展对出国交流学生的教育引导,目前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几近空白。从实践经验看,各高校对学生出国交流的教育管理宽严不一,缺乏规范。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对学生出国交流教育问题既缺乏指导,更谈不上规范,工作大多停留在签字同意或者简单出具思想鉴定的层次,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对出国交流学生缺乏教育指导的现状究其原因,首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真正意识到对出国交流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引导的重要性。这种不重视,正是源于对学生出国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忽视以及对自身工作使命的懈怠。其次,近年学生出国交流人数的跨越式增长,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适应上的困难。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项工作还没来得及反应、梳理和思考,甚至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存在的必要。另外,大部分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本身缺乏国外生活学习的体验,以北京某著名大学为例,仅有约3%的基层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可以说,教育者经历与经验上的缺乏,已经直接影响到教育者对学生在出国交流教育工作上的指导效果。
出国交流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的缺失,导致出国交流各个环节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为学生个人成长和高校人才培养埋下了诸多隐患。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适应性问题。出国交流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分为出国时的适应问题和回国时的适应问题。一方面,学生出国交流普遍存在从语言到饮食、居住、文化等方面的适应问题,这极大地考验着远离学校和祖国的学生。对于学生出国适应的问题,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指导并没有太多作为,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意识、体验和经验,且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资源与学生相比并无优势。另一方面,学生回国后也普遍存在适应的问题,常常有学生回国后对空气质量、管理体制等有各种挑剔、抱怨和微词,这反映了不同环境和文化对学生内心的冲击。类似的思想波动,同样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给予及时正确的关注和疏导。
第二,健康与安全问题。随着出国交流学生的增多,学生的安全事故也频有发生,从租房被骗到生病受伤,甚至意外死亡都有发生,因此交流期间的学生医疗保障和安全问题都需要关注。虽然许多国家都要求学生购买保险,甚至有些国外学校对于没有购买保险的学生不予注册,但是大部分学生初次出国时对于在国外可能碰到的问题不可能考虑周全,对保险的办理也不一定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虽然不能保证学生不生病不受伤,但是却可以在学生出国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关心和教育提醒。目前学生出国交流的各项经验主要来自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有限,很难在这方面给予有效指导。
第三,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出国交流学生因为性格原因或者文化沟通上的障碍,与导师、同学、房东等发生矛盾冲突,有的甚至引发恶性事件。特别是学生在出国交流期间与出访地老师关系紧张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双方甚至两校间今后的进一步合作。目前学生人际关系教育已经逐渐被纳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教育的重点主要在于本土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于不同文化下跨国异域的人际关系教育仍是盲点。
第四,信仰问题。出国交流学生普遍反映在出国交流期间遇到别人向其传教的问题,笔者对北京某大学工科学院2009年2月到2010年7月期间出国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83%的学生表示在出国交流期间遭遇宗教信仰问题。有的学生会因为好奇而参观教堂或者经朋友介绍参加宗教组织活动,有的同学分不清正常的宗教活动和邪教组织的活动而误入歧途,也有不少学生在出国初期因为得到宗教人士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而心怀感激,继而接受传教开始信仰宗教。同时,还有部分同学明确表示在遭遇该类问题时不知该如何处理。学生党员中既存在出国交流期间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也存在不尊重当地风俗信仰的情况。总之,由于对信仰问题的教育不够深入,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信仰。
第五,婚恋交友问题。学生出国前一般都很少接受过系统的交友、婚恋方面的指导。出国交流,远离自己熟悉的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孤独感,对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考验。有的学生在出国交流期间因为孤独而变得自闭,也有的学生因为孤独而到处交友,交友的不慎重非常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甚至造成伤害;有的学生不能慎重对待婚恋问题,造成“闪婚闪离”;有的学生在出国交流期间还遗留各种感情问题,回国后不得不接着善后;有的学生过早地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发展。
第六,其他问题。有的学生在出国、出境交流期间从事与出访内容无关的活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诚信意识、道德意识薄弱,在交流期间行为不慎,影响自己的发展和国家、学校的形象;有的学生守法意识和保密意识不强,在出国交流期间思想和行为的偏差造成他人甚至国家利益的损失。
近年来,高校学生出国交流从项目到人数都有显著增加。以北京某大学学生人数不足800人的工科学院为例,从2009年2月到2010年7月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所办理的学生出国交流就达143人次,其中70%为研究生,学生出访的国家和地区涉及24个。学生出国交流人数的快速增加,极大地考验着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同时也检测着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当前,各高校在出国管理的相关制度上远远滞后于国际化发展的速度,有的制度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学生出国交流,其合理性值得商榷。
高校学生出国交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出国所引起学生个体所处的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变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对出国交流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的高校学生生活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普遍比较强,但是抗压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又相对较弱。另外,高校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迈向成熟的人生特殊发展时期,对知识、新鲜事物和外部事物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但是在遭遇环境变化、困难挫折或者是经历特殊事件时,常常容易因为不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对自己的影响,加之自身缺乏有效的应对相关问题的经验,尤其在没有得到家人、朋友或者学校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及时帮助和引导下,而变得无法应对,从而产生各种问题。
对出国交流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避免学生思想、行为的偏差,保证学生身心的安全,激励学生全面成长,真正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因此,在认识到对出国交流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对出国交流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对出国交流学生的教育可以从思想、行为、学业和生活四个方面,分出国前、交流过程中和回国后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在于全面预防。预防性的教育包括以沟通的方式进行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的有关出访国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提示和日常言行提醒的行为教育,从激励的角度提供指导帮助的学业教育,以服务为主导的引导学生从安全到交友问题进行关注的全方位的生活教育。第二个教育阶段的难点在于对学生关注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在学生出国交流期间,尽可能与学生保持联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历程,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与支持。第三个教育阶段的关键在于能够敏锐捕捉学生的变化。对结束交流回国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注意发现学生思想、学业、身心的变化和成长,及时疏导学生的思想,解决学生因为出国交流带来的问题。
要保证以上教育内容的实现,作为对出国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引导执行者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首先接受教育,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的同时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到把握青年人的思想脉搏,紧跟学生群体的特点变化和个性需求,并能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式,开展务实、有效、有说服力、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指导,切实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明确对出国交流学生的教育内容外,还需积极思考、认真调研,真正了解和研究学生从申请到交流结束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需,及时补充教育的内容,调整教育的方式,从培养未来社会建设合格人才的高度,在实践中探索对出国交流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方式和途径。目前,无论是在高校学习中的出国交流,还是在高校毕业后的出国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的指导都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的由“过来人”写“攻略”,学生自发交流、自我教育的状态,很少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这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自然很难保证学生思想方向上不出现错误,行为上不出现偏差。
做好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改变目前出国交流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处理、无人引导管理的无序状态,把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范畴。其次,要全过程关注出国交流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以多种形式实现对学生出国全过程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交流座谈、资源指导、专家指导等活动,设计诸如学生出访特别提示单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从出访前的准备工作到包括管理、学业、安全在内的各项教育和出访后的后续教育引导。
从学生管理角度讲,学生的许多问题都可能出现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学生的许多思想工作也常常需要通过管理工作载体来引导完成。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不能是单纯的管理服务,还应该蕴含教育功能,大到规章制度的制订,小到一张表格的设计,都需要融入教育理念,彰显教育用心,在完成管理目标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实现教育引导的功能。学生出国交流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学生出国交流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学校完善的管理工作,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实现出国交流的愿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各方面的利益,让学生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从内容上来讲仍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同其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样需要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做好日常的基础性工作。把握住青年学生的脉搏,贴近青年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青年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从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出发开展细致的工作,是做好日常基础性工作的关键。只有从青年学生的特点出发,从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求出发做好日常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高校才能真正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切切实实提高青年学生辨别是非、抗拒诱惑的能力,增强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把握自己、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2-03-09
邹 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