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光荣”精神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

2012-01-28 04:22张先余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勘查队伍主体

■ 张先余

(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北京 100812)

弘扬“三光荣”精神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

■ 张先余

(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北京 100812)

“三光荣”精神是地勘文化的核心,是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三光荣”精神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是最大的文化建设,要加以总结、提炼、传承、弘扬,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地勘文化体现了地勘队伍是地质事业发展主体。地勘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对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主体多元化发展导致队伍凝聚力削弱;主体角色定位需进一步明晰;主体对地质工作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地位;紧扣工作主题,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责任感和整体凝聚力;深化主体改革,创新和完善行业制度文化;加强载体建设,营造地勘精神家园。

“三光荣”精神;地质事业;主体内涵;地质勘查队伍

0 引言

“三光荣”传统是地勘文化的核心,它是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那种以天下为已任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在地质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地质人,地质工作是我们的生命意义所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行为风范,找矿立功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三光荣”传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它的认识和诠释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模式。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趋向多元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地质事业本身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此,徐绍史部长指出:“‘三光荣”精神教育,是我们最大的文化建设,要加以总结、提炼、传承、弘扬,同时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

文化的要义是关于发展的主体——人的内涵,包括物质技术和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形态和制度、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等,体现人的积累和成长,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发展是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不可能有脱离人的事业,地质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地质事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是事业主体不断突破自我、开拓创新、丰富内涵的过程。

1 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内涵

地质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地质调查与找矿、多元化发展、以地质找矿为重点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地质事业自我否定、辨证发展的过程,其中始终有一个在不断实践探索追求的主体——地质勘查队伍,地质事业的辨证发展其实质是地质勘查队伍的自我扬弃、传承创新。地勘文化正是体现了地质事业发展主体——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内涵,包括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和地质勘查队伍的生存状态、行业改革发展意识水平和制度平台、职业道德和精神追求等,体现了地质事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现了地质勘查队伍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了地质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勘查队伍主体地位的具体内涵是:

1.1 工作主体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地质勘查队伍是地质事业的创建开拓者,而且一代代地不断继承发展。从职能的角度来说,地质勘查队伍承担地质事业的规划、管理、实施等全部的工作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队伍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作主体,承担国家计划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当然主体角色有所不同,有管理者、技术服务部门和具体的工作实施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工作的内涵、性质、服务对象和任务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地质勘查队伍在具体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动摇。特别是属地化后的地质勘查单位,在地质工作的多元化拓展和地质找矿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1.2 改革发展主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地质勘查单位主要从事资源勘查、开发和工程勘查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服务创收,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地质勘查队伍是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主体,因为:第一,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动力。事业的发展根源于人的需求,而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因,直接从事这项事业的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地质工作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无论是地质工作的多元化拓展,还是地质找矿的突破进展,首先是源于地质勘查队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二,地质勘查队伍是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20多年来地质工作的改革发展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基层地质勘查队伍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地质工作领域的拓展,即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经营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大发展。2009年12月4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视频会议上,汪民副部长指出,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主体,其活力决定着地质找矿工作的成败。

1.3 价值主体

发展为了人,地质勘查队伍作为地质工作的主要从业队伍,其自身发展水平是地质工作改革发展成功与否的首要衡量标准。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价值意义首先在于其主体——从业队伍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第二,从更高层次来说,发展地质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是以地勘队伍为主的地质工作者的共同理想,所以,“三光荣”精神是这支队伍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其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是地质工作者的人生价值追求。

1.4 市场竞争主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单位是市场竞争主体。当然,这个市场不是广义或全面的市场,而是特指地质勘查行业市场。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与地质勘查行业市场建设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方面。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不是简单的企业化,而是要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的基本单元走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主体。所以,行业市场建设与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这两个方面是辨证的统一,相辅相成。过去十余年的改革经验也证明,两者不可一概而论。没有地质勘查单位市场化的经营和拓展,就不可能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同样没有规范的市场机制平台和健全的制度,整个行业也很难健康发展。

2 用主体观点分析地勘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之所以强调地质勘查队伍在地质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观念意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影响队伍凝聚力和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过去,我们较多强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但忽视了事业主体的成长与发展。在总体认识上,地质事业发展主体的模糊甚至缺位是目前地勘文化建设应该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深化地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上应该解决的突出问题。

2.2 主体多元化发展导致队伍凝聚力削弱

随着地质工作的多元化和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地质勘查队伍也打破了过去单一性质、统一管理的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但着眼行业全局,地质勘查队伍应该是一个整体,它们各司其职,构成了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但业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有不同的声音,并在实际工作中也相应存在一些误区和矛盾,导致地质勘查队伍整体凝聚力不强。

2.3 主体对地质工作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出现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断层。这一问题根源于当时整个行业面临的困境与迷茫。目前虽然有所回归,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遗留问题无论是在行业管理部门还是在基层地质勘查队伍都还广泛地存在。

2.4 主体角色定位需进一步明晰

从行业制度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应当是行业运作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平台,这就存在一个行业主体角色问题。也就是谁制定制度,谁执行制度,以及制度约束所指向的行为主体。

3 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3.1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地位

发展是人的发展,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体现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地勘文化建设, 首先应该从推进地质勘查队伍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把握地质事业改革和发展。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衡量标准。从1999年开始,经历了十三年的改革之后,今天,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问题,进一步确立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目前,我们对地质事业发展主体的认识应进一步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地质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地质勘查队伍的全面发展,包括生活的改善、能力的提高、社会责任的履行、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等。第二,地质勘查队伍目前虽然不象过去那样“铁板”一块,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用辨证的观点来看,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了地质工作内在的矛盾互动,为地质工作新机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因此,加强地勘文化建设,仅仅在传统意义上弘扬“三光荣”传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弘扬“三光荣”传统,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不再仅仅是乐于跋山涉水、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不畏艰险,同时也体现在改革创新,开拓经营、服务社会、发展队伍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此外,我们不能仅仅倡导奋斗、奉献,仅仅着眼于主体的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更要重视主体的全面发展。传统的生命力在于体现时代特征,目前应该从“主体”——地质勘查队伍的时代性特点和发展要求出发,倡导新的发展观、事业观和价值观,使“三光荣”传统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只要“地质工作”真正回归于“人”,“三光荣”传统必然成为“地质人”的新的内涵。

3.2 紧扣工作主题,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责任感和整体凝聚力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不同时期,文化建设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主题,从而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地勘文化建设必须紧扣地质事业发展的主题,着眼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破解两难”、“树立形象”、“凝心聚力”三大课题发挥作用。

对于地质勘查队伍来说,加强地质找矿工作既是其社会职责所在,又是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既是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又是自我发展必须把握的历史机遇。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所处地位和实际情况不同,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不同,导致认识和观念的差异,甚至存在工作矛盾和利益冲突。要实现找矿突破,不仅仅是技术和资金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新的突破。地勘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统一认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使个人的追求、单位的发展更好地融入行业的发展,统一于国家对地质事业发展的要求;使“小我”更好地融入“大我”,而“大我”真正成为“小我”的根本利益所在、事业所在和精神家园。

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的整体凝聚力,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运作协调机制。其次要强化大局观念,着眼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小计划体制范围;强化“大地质”观念,形成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是强调共同的历史渊源,大力弘扬共同的优良传统,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第四是倡导共同的历史使命,突出目前地质事业发展的主题,全面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样就能做到用科学合理的机制调动人、用开放的思维和体制包容人、用共同的历史血脉和精神亲和人、用共同的事业吸引人,从而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

3.3 深化主体改革,创新和完善行业制度文化

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必需解决机制问题。从行业文化角度来说,是制度文化创新问题。按照以人为本,主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主体角色问题,即作为行业管理者的政府部门、作为技术支撑公益性事业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等的角色定位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定位,就有了科学、合理的机制,就有了完善的行业制度体系。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前一轮改革主要解决了地勘单位的属地化管理问题,但在行业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还任重道远。目前,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进一步培育、建立一个规范、繁荣的行业市场,从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积极性,推进地质事业全面发展。

徐绍史部长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就强调要“构建以新机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平台。”所以,地勘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发展的观念,无论是公益性领域还是商业性领域,在运作机制上都要进一步破除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在制度的安排上要进一步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工作的效果上要更加重视效率和效益;要进一步强化角色意识,着眼发展大局,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职能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观念。

3.4 加强载体建设,营造地勘精神家园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但文化的生命在于交流和传播,这就离不开文化载体。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载体建设,就是文化管理和传播机构,包括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和宣传机构。二是软载体建设,就是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

近几年来,作为地质行业的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在行业文化载体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硬载体方面,进一步强化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部属新闻宣传机构加强领导,加强建设。同时加强了与中央主流媒体的合作,使这些重量级媒体更加关注地质行业,并深入基层体验和采访,为新时期地质勘查单位和地质队员树立了新的形象,地勘传统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在软载体方面,组织开展“联创齐争”和全国勘探技术大赛等活动,增强了基层地勘单位的行业归属感。特别是“联创齐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地质勘查单位的社会影响,为其进一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树立了像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这样在新时期坚持弘扬“三光荣”传统,不辱使命、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发展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文化总是来自于基层,又回到基层,来自于群众,又引导和鼓舞着群众。地勘文化建设需要更多地深入基层,同时又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吸引基层群众的关注和参与。只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作用,坚持深入基层,坚持改革创新,地勘文化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吹响号角,为地质事业的全面发展弹奏出更加美丽的乐章。

F407.1;F270

B

1672-6995(2012)07-0016-04

2012-05-15

张先余(1967—),男,浙江省遂昌县人,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地质文化、土地督察文化和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研究。

猜你喜欢
勘查队伍主体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