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超,王辉文,王 农,谢颂华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29)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的统一部署,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1]。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包括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灌区和地下水取水井普查等。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将全面调查全国水土流失、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措施现状,通过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及生态服务价值,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2]。
江西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主要包括水力侵蚀普查和水土保持措施普查两项。其中,水力侵蚀普查的目标是全面普查水力侵蚀的影响因素(包括气象、土壤、地形、植被、土地利用等)的基本状况,评价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流失程度,分析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在普查工作中,为获得更充分的现场资料,按照分层抽样方式确定了1 633个野外调查单元,平均抽样密度为1个/km2。针对每个野外调查单元,需调查的指标包括水蚀区日降雨量及土地利用、植被郁闭度(或盖度)、水土保持措施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由县级普查机构在调查的基础上填报调查表,再由省级普查机构进行调查成果数字化,并于2011年年底之前将调查成果上报国普办[3]。
为使整个水土保持普查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江西省以国家水土保持普查实施方案为依据,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实施方案》,并与江西水利普查实施方案一同经省政府审查后正式下发给各地,严格各阶段的技术流程,规范各阶段采用的技术方案,确保了整个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数据质量是普查的生命,质量控制是水利普查成败的关键,是科学、准确和真实获取普查数据的重要保障。为确保普查成果质量,需对降雨量数据、野外调查底图、野外调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质量控制。根据《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的通知》(国水普办[2011]38号)精神,结合江西省水土保持普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制定了《江西省水力侵蚀普查野外调查阶段数据质量控制规定》和《江西省水土保持措施调查数据质量控制规定》,并以赣水普办字[2011]50号文正式下发。文件明确了各阶段工作质量控制指标和各级普查机构承担的质量职责,构建了严谨的质量保障体系。
培训是水土保持普查的基础性工作,没有严格细致的培训,调查成果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为此,从2010年12月起,江西省高度重视水保专项普查专业培训,专门研究制定了《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专业培训方案》,采取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培训、细化课程设置、细化培训内容、细化实际操作的“三统一、三细化”的培训方式,规范整个培训过程,确保各地的普查技术骨干和普查指导员的培训质量。
2010年12 月12 —31 日,聘请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分三批进行了省级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达315人次。培训课程在国务院普查办培训的水力侵蚀调查、水土保持措施调查、数据审核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基层人员专业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设置了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地形图判读基础、野外实际操作实习及答疑等课程,授课采用了室内讲解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面、详细的讲解,参训人员对水土保持专项普查的任务、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法有了全面的认识,为全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江西省采用的降雨量资料来自水文部门,为1981—2010年每个县级行政单元的降雨量。为确保数据质量和时间进度符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要求,由省级普查机构统一填报,依据“分片制、三核制和年审制”开展工作。①“分片制”,就是对全省11个设区市采取2人1片区的方式分组负责,每个县、市均确定有责任人。②对数据质量审核采用“三核制”。首先是自核,将所有数据填报、审核工作分片下发后,每组2人,1人填报、1人复核;然后是复核,不同片区工作人员交叉复核;最后是审核,由省级负责人对填报情况进行最终审核。③数据填报、网络审核“年审制”。由于南北网络运营商不同,江西省采用的是电信网,而气象数据填报系统则采用的是网通网,因此导致江西气象数据填报系统网速非常慢。为提高气象数据填报速度,一方面从硬件上,购买安装网通无线网卡,以网通网代替电信网,使系统速度增加了数倍;另一方面从工作方式上,采取年审制,先将年度数据打印出来集中审核,再由气象数据填报系统网管人员确认通过,以加快审核速度。通过实施上述工作方法,实现了“数据错误可追溯、数据填报更快速、数据审核保无误”,最终江西省降雨量数据填报与审核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于2011年4月28日全部完成,是全国第二个完成气象数据网上填报、复核、质量控制、审核工作的省份。
水蚀野外调查是整个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的难点与重点。根据水蚀调查的特殊性,将水蚀调查分为调查底图制作、野外调查指导、野外调查数据审核和调查成果数字化等4个阶段。
2.4.1 调查底图制作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土壤侵蚀野外调查单元数量与分布》,江西省共有水蚀野外调查单元1 633个。1 633张底图的打印、调查单元的勾绘以及水蚀野外调查底图制作所需时间跨度大,为加快工作进度、合理利用时间差,采取“五分法”滚动进行底图制作,即分地市打印纸质图、完成调查单元勾绘、完成等高线矢量图截取、完成调查底图制作、下发工作方案。工作流程为:①在确定调查单元界线后,委托江西省测绘局按照提供的调查单元界线完成1∶1万等高线矢量化图截取勾绘工作;②在测绘部门等高线图截取勾绘工作的基础上制作野外调查底图;③实施分地市下发底图、分地市反馈的滚动机制。
2.4.2 野外调查指导
江西省普查机构在野外调查前期调研中发现,尽管各级培训已经全部完成,但是由于县乡换届造成的人员变动、各地水保机构技术力量差异和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市、县两级对于野外调查工作存有疑虑,工作进展不力。为此,江西省水保专项普查工作组决定充分发挥水保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专门启动了由水土保持普查技术支撑单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省野外调查技术指导工作。
在启动省级野外调查技术指导的同时,为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尽量让县级技术人员少走弯路、野外调查少反复,确保野外调查工作一次性成功、技术指导工作与县级野外调查同步进行,指导工作采取“野外调查点对点、室内总结点对面、技术交流面对面”的方式。具体做法为:①野外调查“点对点”。在基层普查员独立完成了3~5个不同类型的调查单元,对野外调查技术流程、地块划分及界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技术支撑单位派遣技术人员到野外对基层普查员进行实地讲解与指导,并对判图、勾绘、填写调查表及拍摄景观照片等工作进行点对点的实际操作,现场解决野外调查中存在的问题。②室内总结“点对面”。在指导的同时,技术人员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网络以电子文件形式向全省各地普查员进行反馈,确保不犯同一错误。③技术交流“面对面”。通过省级建立的水土保持普查QQ群,使各地基层普查员相互交流,及时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为野外调查进度与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4.3 野外调查数据审核
江西省水蚀野外调查数据采取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级审核方式。为减少普查重复工作量,2011年9月下旬在县级调查进度达到50%以上之后,国普办土壤侵蚀普查质量检查组对宜春市的丰城市、吉安市的泰和县、赣州市的赣县水蚀野外调查成果进行了抽查。检查组通过对水蚀野外调查表填表情况和野外调查单元地块勾绘情况进行内业审核与野外实地复核,充分肯定了土壤侵蚀普查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部分改进建议。根据国普办检查组的意见,市级普查机构完成了市辖范围内的野外调查数据质量审核。10月底,省级机构完成了全省野外调查数据质量审核。通过三级普查机构的质量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了野外调查阶段数据成果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四个确保”,即确保了调查对象应查尽查、不重不漏,确保了调查内容应填尽填、完整规范,确保了成果数据真实可靠、填之有据,确保了调查成果手续完备、内容准确。
2.4.4 调查成果数字化
野外调查成果上报后,省级水土保持普查机构需对普查成果进行数字化。数字化成果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普查数据存储目录完整准确、数字化地块边界准确、地块属性导入无误、坐标与投影转换正确等。为确保数字化工作又好又快完成,江西水土保持普查技术支撑单位组织内部培训,着重讲解地块勾绘标准及要求、成果图与水蚀野外调查表的对应关系、调查表填表规范及要求以及R2V、ArcGIS软件的操作,使技术人员对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要点、质量标准等掌握到位,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对过程进行监控、落实责任、提高效率,还成立了数字化工作分组,并分组落实任务。每组选派一名技术骨干任组长,发挥“传帮带”作用,让技术人员尽快上手,并对过程成果进行质量控制。工作组还采用晨会制度,在每日工作前举行晨会,通报各小组进度,讨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避免走弯路、走重复路。
结合本阶段工作流程及特点,实行“三统一”节点控制。①统一时间完成调查底图扫描,组内质量审核。②统一时间完成R2V地块边界数字化,并结合水蚀野外调查表进行自审。自审中,发现问题如地块勾绘不清晰、图表不对应等及时与一线普查员沟通协调,必要时要求一线普查员到南昌现场修改完善。③统一时间完成ArcGIS坐标转换及赋属性,每完成一个地市成果,利用国普办研发的专业审核软件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全省任务完成后,由工作组统一整理汇总,并进行全面审核,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2012年3月国普办工作通报(第九期),经审核,全国水力侵蚀调查成果的平均合格率为91%,江西省合格率为97%,在全国位列第五。在全国,调查单元数量超过600个的调查大省有21个(调查单元数量为全国总数的90%左右),合格率范围为83% ~97%,江西省位居第一。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对于今后水土保持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质量是普查成败的关键,在获取过程中必须保证基础数据准确、真实,为此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组做了很多工作,希望本文总结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能够对其他地区以及江西省今后的普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1]关林超,苗立峰,刘佳.水利普查工作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0,28(11):64 -66.
[2]李智广.水土保持普查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安排[J].中国水利,2011(18):25 -27.
[3]李智广,刘宪春,刘建祥,等.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方案[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3):8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