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一五”巡礼·
科技主导便民利民持续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一五”时期,厦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心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深化改革,推动优质服务全面提质提速,为全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6个区实现了“国优”全覆盖,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市委、市政府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视科技服务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领导保障。“十一五”时期,原福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原市长张昌平,现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以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等多次就加强人口计生科技工作深入区、镇、村三级服务机构专题调研、督查,市委常委会也多次听取汇报研究,并将基层服务站(所)改扩建作为市委督办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解决了人口计生科技工作中存在的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设备购置、技术提升、资金投入等问题。在公共财政投入方面,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预算机制,每年均按照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比例投入人口计生工作经费。“十一五”时期,全市人均(包括流动人口)投入年增幅达到14.4%,并且在投向上,重点向技术服务网络阵地建设、流动人口、利益导向、经济性服务管理等四个方面倾斜。“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投入人口计生科技经费达到1.9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创建全国、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为契机,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鼓励各区争先创优。全市自2008年以来就投入1 000多万元新建改建10所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站(所),确保了在全省的领先优势。
各级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打造市、区、乡(街)、村(居)四级联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市1个市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中心,6个区级人口计生服务站,18个镇(街)人口计生服务所,330个村人口计生服务室,100个社区示范服务室90%以上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达到国家、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
积极开展数字化服务站、所建设,实现市、区、镇(街)、村(社区)信息管理与技术服务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用。与公安、卫生等部门实现人口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档案、完善电子医疗文书,在服务中及时掌握和反馈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提供最基础的信息支撑。
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全市技术服务人员全部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带动了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完善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称晋升、专业报考等渠道。目前,市、区、镇三级服务机构共有工作人员268人,其中技术人员占79.11%。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139 人(65.57%),中专学历73 人(34.43%);高、中级职称82人(38.7%),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128人(60.38%)。
加快建立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支撑、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真正把好提高人口素质的第一道防线。市级成立一级预防指导中心,依托厦门大学医学院及各大医院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区级成立优生指导站。市委、市政府将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检查项目为19个,人均经费580元,每年市财政投入达到1 700多万元。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07年的7.36‰逐年下降至2010年的6.19‰。
各级人口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围绕优生优育宣传,积极开展“送一套宣传材料,开展一次随访、做一次免费优生检测”的“三个一服务”活动。与卫生、民政等部门共同实施婚育保健、计划生育咨询指导和婚姻登记“一条龙”服务,免费婚检和免费优生检测同步开展,实现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全覆盖。开展优生检测以来,免费检测近80 000例,发现阳性1 300多例,治疗700多例,投入资金900多万元。
按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实施质量监督评估,把质量管理规范化活动贯穿到技术服务的每一环节,不断提高手术质量,减少计划生育手术并发证的发生。制定了《厦门市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等文件,本系统内未发现违法和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案件发生。
各级人口计生服务站、所在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三查一治”的同时,开展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把对“两癌”筛查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妇科病普查32万多人。采取定点和上门服务相结合,深入社区、企业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免费普查和咨询。开展生殖道感染预防知识讲座,并对患妇科炎症的育龄妇女提供规范治疗、复查、随访。
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公共服务政策,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农村二女户和放弃再生育指标的夫妻在省里有关规定基础上给予加倍奖励。先后出台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贡献奖励制度、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证补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殊扶助制度等多项政策。对落实绝育手术者给予200~1 000元不等的补助。2007年将外来务工的女职工纳入生育保障对象。
科学指导育龄群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避孕方法,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提倡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长效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深化药具服务管理改革,在居民楼、宾馆、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配备免费避孕药具供应箱,全天侯为居民群众提供免费避孕药具,进一步畅通了避孕药具免费供应渠道。提倡人性关爱,为手术对象术后免费提供一杯热奶;美化服务环境,设置候诊座椅,设置专职导诊、咨询人员,方便群众就诊咨询;推行“周六、节假日温馨日”活动,坚持周六、节假日轮班制,照常对外服务,方便群众就诊;设立维权专线、依托网络受理投诉等便民服务。
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系,实现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落实“一体化”待遇,形成“一盘棋”格局。积极为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对象提供“五免费五均等公共服务项目”(即免费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免费四项手术服务均等化、免费查孕查环服务均等化、免费婚检 和优生检测服务均等化、免费避孕药具供应和随访服务均等化)。
“十一五”时期,厦门市人口计生科技工作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已经建立,综合治理共同推动格局已经形成,关注素质和关怀健康已经见效,大人口全服务方向已经明确,优质服务良好形象已经树立。我们将借海峡西岸建设的东风,深入贯彻落实科技会议精神,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立足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和在职人员培训缺席以创新管理机制为支撑点,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以更新服务理念为着力点,打造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的特色患处以提高保障水平为切入点,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投入新机制。为我市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董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