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全 刘桂芹
(山东省济南市第二中医医院,250200)
轻中型脑外伤患者在伤后长时期存留各种主观不适症状,而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病程历时3个月以上不愈者称脑外伤后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癔病样发作,诸如头痛、头晕、精神不振、乏力、耳鸣、多汗、失眠、心悸、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损伤早期由于有心理损害和外伤所致的颅脑及有关组织损害,从而导致某些结构功能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身心的痛苦。但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药物效果欠佳,尤其是这方面的中成药欠缺。我们曾应用自拟方脑伤灵胶囊(当归、川芎、牡丹皮、地龙、丹参、茯苓、竹茹、炒酸枣仁、地黄)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68例,疗效满意,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发现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对脑伤灵的组方进行优化处理,共治疗38例,结果疗效提高,现介绍如下。
38例均为住院病人,男18例,女20例;18~29岁者8例,30~39岁者12例,40~49岁者15例,50岁以上者3例。
服用脑伤灵胶囊,6g,每天3次,20天为1个疗程。脑伤灵的处方组成优化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牛膝、桔梗、枳壳、柴胡、茯苓、竹茹、炒酸枣仁、地黄、赤芍、甘草。
疗效标准:所有病例以头痛、头晕、恶心、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消失、能够恢复正常工作为治愈标准。
结果:20例患者服药20天痊愈,17例患者服药40天痊愈,1例患者服药40天后仅遗留轻度头晕症状,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7.34%。
脑海震损,瘀血滞留。脑外伤后的病人都有血瘀的情况,产生症状的主要病机是瘀恋脑络,未得清彻,伤后瘀阻,气血难以上注以致脑失所养,髓海空虚。“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瘀则气滞,气滞血瘀谓之不通,“不通则痛”,故病人皆有头痛,且头痛常系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主症,故治疗必须活血,但活血必须辨血之虚实寒热。外伤后的血瘀均为实证,故组方中活血药的比例宜大,因此我们在原方中加进了桃仁、红花;外伤后的血瘀往往兼有血虚,尤其外伤后病症拖延较久的病人,病久则虚,心失所养,难主神明或气血亏虚,故病人头晕、精神不振、乏力、耳鸣、多汗、失眠心悸、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故应辅以养血;瘀血可因寒而凝,也可因热而结,但一般受“血得热而行,得寒而凝”的传统理论的影响,世人多以温通之法组方用药,效果不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触诊病人头部受伤局部比未受伤处的热感明显,并发现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几乎全部是头部喜冷恶热,症状也每因遇热而发或加重,遇冷则缓解,用凉血活血效果奇佳,用温通之法则无效或效不佳,甚至有些症状反而加重。事实上,有些病人心里热身外凉,或晚发阵热,双眼黯黑,舌质暗红或见瘀点,脉弦涩,因此在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辨证中是有虚实寒热夹杂的,是热中带寒,实中兼虚,且热多于寒,实多于虚,所以方中多为寒凉之药,使处方的药性偏凉。有些病人神情抑郁寡欢,情绪低落或急躁,无故爱生气,此乃肝气郁结之证,是血瘀的表现,不可以气治之,否则难以奏效,因此原方中加柴胡等以疏肝解郁。临床实践中还发现绝大多数病人食欲不振,相当一部分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这可能与局部脑水肿有关,治疗上可加利水消肿的药物。多数病人有失眠、健忘的症状,宜加用安心益智的药物。因此脑外伤后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辨证为血瘀血虚,且寒热虚实夹杂,治疗的原则是凉血活血,辅以养血、安神益智,佐以渗湿利水之药。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我们自拟了脑伤灵方,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地黄、当归清热活血、养血益阴;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升降有序,行气理滞;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地龙性喜窜,善通络,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利尿通络除痹的功效;茯苓、竹茹渗湿利水,减轻脑水肿;炒酸枣仁平肝理气,温中利湿,有养肝宁心、安神益智之功效,以上均为佐药。桔梗能载药上行,甘草能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该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且升降兼顾,达到了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行气又无伤阴;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所治之症病机为瘀血内停与肝气郁结之气滞有关,所选药物多归心、肝经,方中归心经的药物有桃仁、红花、地黄、川芎、甘草、当归等,归肝经的药有桃仁、红花、地黄、牛膝、川芎、赤芍、当归、柴胡、地龙等,引经药桔梗引药上行,归肺经,引药直达病所。方中赤芍、枳壳、地黄、柴胡、地龙药性寒凉,使该方药性偏凉正合病人喜冷恶热、症状每因遇热而发或加重、遇冷则缓解之证,实为凉血活血、祛瘀通络之良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