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俊
(山西省汾阳医院,032200)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房角急剧关闭、房水排出受阻而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和急症之一,也是眼科的常见致盲眼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70岁居多,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我们对9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心理测验,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为临床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91例患者中男33例,女58例;年龄40~76岁。均为药物控制眼压后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抑郁、焦虑的主观感受,运用调查表在心理测验前后交谈时收集资料,以了解患者的应激源和主要临床表现及对疾病的认识、感受等。
应激源:应激事件常常是青光眼发病的诱因。据调查,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发病前经历过较多的生活事件的冲击,其中较多的是健康、家庭、工作、经济问题及生活环境变动等。低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常由寒冷、情绪应激所激发,约56.3%的患者是以慢性持续性心理紧张为主要原因,而导致心理紧张的主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冲突、政治冲突以及工作压力太大等。
对疾病的认识:担心、害怕自己的病不会好转,甚至视力丧失,另一眼是否会发病,造成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症状明显,视力极度下降,甚至仅留光感,有剧烈的眼胀及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前房变浅,瞳孔散大,常呈椭圆形,眼压升高,发作时眼压大于40mmHg时,用指测法感觉眼球坚硬如石。
不同年龄段SAS、SDS结果比较:本调查分为中年组(40~50岁)40例、老年组(60~76岁)38例,两组之间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SAS、SDS之间的比较
表1显示:老年组SAS、SDS均低于中年组,尤其是SDS(P<0.05),说明老年组焦虑和抑郁状态好于中年组。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人们对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日益重视,心理学措施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也不例外。
心理治疗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关系:青光眼的病因、发病机理相当复杂,病情变化多端,病程十分持久,多数病人一经出现则持续终生,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这些无疑会给青光眼患者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特别是失明后心理社会适应不良。而那些不接受失明者,情绪障碍更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躯体等各个方面。因此,对青光眼患者在进行药物、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非常必要。
青光眼患者非手术期的心理问题:尽快降低眼压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眼痛、头痛和视力骤降是产生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70%的病人急性发作时最关心的是止痛问题,故采取有效的降压措施缓解症状,无疑会使部分患者解除思想负担。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在深入了解诱因及患者思想状况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当前最担心的问题,从医学角度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环境因素、环境色彩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影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居住于冷色调房间,周围环境保持安静。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在病人面前议论病情的严重性。
青光眼患者围术期的心理问题:目前青光眼已成为世界各国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为防止失明,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办法。患者术前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害怕术中疼痛、手术不安全或手术失败等。此种手术多在局麻下进行,患者的意识是清晰的,更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术后病情得到缓解,心理状况自然会得到稳定。眼压控制是青光眼手术麻醉的关键。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不良的情绪可使眼压波动、血压增高等,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延迟前房恢复,从而影响预后。中年组患者在遇到刺激时产生强烈的焦虑反应,从而引起微循环的明显变化,表现为微血管收缩程度和持续时间都强于老年组,这些都是延迟前房恢复的重要原因。由于强烈的情绪变化会干扰手术的顺利实施,影响术后的恢复。因此,改善调节青光眼患者围术期心理状况,增强其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年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状况:老年组患者无明显抑郁,中年组焦虑、抑郁标准分高于老年组,这可能与中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工作和压力较大,而老年人的压力相对较轻有关。
综上所述,青光眼病人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如何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①知识宣教:将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及病情逐情告知,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相应的解释,进行启发,帮助患者认识到心理因素是发病的诱因。②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多做户外活动,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做到生活充实、劳逸结合,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及应对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应激反应,使其保持乐观、自信而平稳的情绪,对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