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福琛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采用健脾止泻宁颗粒合云南白药治疗本病36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的28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64例患者均为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医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 20 例,女性 16 例;年龄 17~82 岁,平均(47.41±10.80)岁;病程 3 d至12年,平均(4.22±2.10)年;脓血便19例,腹泻6例,血便5例,便秘2例,大便正常4例;腹部钝痛或阵发性绞痛18例,里急后重和下腹部不适11例,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6例;病变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28例,降结肠5例,全结肠3例;病情程度按内镜分级,轻度(弥漫性或局限性肠黏膜水肿、充血、血管纹理不清或消失)23例,中度(黏膜粗糙呈颗粒状,多数灶状糜烂及溃疡,表面覆盖白苔,伴有红斑、脆性增生,血管纹理消失)6例,重度(多发深而大的溃疡,表面覆盖白苔,同时伴出血,或形成假息肉,血管纹理消失,结肠袋消失,呈管样改变)7例。对照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0~76岁,平均(45.62±10.82)岁,病程 1 个月至 7 年,平均(4.13±1.32)年;脓血便14例,腹泻3例,血便4例,便秘4例,大便正常3例;腹部钝痛18例,里急后重7例,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6例;病变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22例,降结肠和全结肠各3例;病情程度属轻度19例,中度5例,重度4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冲服健脾止泻宁颗粒(含党参、白扁豆、莲子、车前子、干姜、黄连、黄芩、金银花、神曲、山楂),每次2包,每日4次;云南白药胶囊,每次0.5 g,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嘧啶片,每次2 g,每日3次;诺氟沙星胶囊0.2 g,每日3次;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灌肠液150 mL,保留灌肠,每日1次。两组均以15 d为1疗程,酌情治疗1~2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正常,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糜烂面消失,黏膜光滑,色泽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停药观察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每日不超过2次或2 d 1次,饮食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镜检查溃疡灶减少或缩小50%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36例,临床治愈19例,有效12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28例,治愈10例,有效7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有3例出现轻度腹胀和1例腹部下坠感加重,未做特殊处理,3 d后自行缓解。追访观察1年,治疗组治愈和有效的31例中无复发;对照组治愈和有效的17例中有3例再发脓血便。
UC可归属于中医学“痢疾”、“滞下病”范畴,病因多由外感寒湿、湿热以及饮食不节、恣食辛辣、生冷、嗜酒等所致内生湿热、寒湿、食积、瘀血引起。病久则导致脏器虚损、气血失调,以致于病情更趋复杂。本病病位在肠,病机为诸邪混杂,戕伐肝脾肾肠,虚实夹杂,病程较长。目前UC治疗的常用药物有激素、5-氨基水杨酸或柳氮磺胺嘧啶等,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疗程长(须1~2年),不良反应多,不易坚持,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健脾止泻宁颗粒中党参、白扁豆、莲子益气健脾、涩肠止泻;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并助白扁豆渗湿止泻;黄芩、黄连、金银花清热解毒燥湿;干姜温中散寒,有寒温并用之意;神曲、山楂健脾暖胃、消积化滞。合云南白药,活血化瘀、止血止痛、解毒消肿。本观察表明,健脾止泻宁颗粒合云南白药治疗慢性UC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复发率低,不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